
会员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更新时间:2020-04-10 11:40:02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团队所完成的经济增长质量报告的第十本,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的第五本。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宏观经济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员的建设成果。同时也是长江学者研究团队的成果。2018年度报告的研究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因此本报告的主题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围绕这一主题,本报告主要研究了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创新、新时代要素收入分配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国地方增长质量和数量为什么不一致、经济增长阶段演进中我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新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评价、新时代下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语言文化转型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增长质量收敛性研究、新时代下供给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新时代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绿色发展效率研究、新时代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动发展研究、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与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
品牌: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6-27 00:00:0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任保平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构建了生态福祉绩效模型,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福祉效应和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部地区生态福祉绩效演变的驱动力。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模糊物元法对中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做出了评价,测算了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指数,研究了科技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力,构建了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基础、态势及潜力,提出了增强中部绿色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中部经济12.1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讨论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问题,在实践层面则重点考察西南边境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状况与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跨境经济合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经济15.5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撰写的38篇时评文章,专家学者紧扣“两会”脉搏,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经济12.9万字
- 会员本集刊聚焦“一带一路”与丝路学两大研究主题,兼顾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本集刊致力于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实地调研与多语种为优势、重视国内外学者在丝路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交流,以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研究水平,进而提高中国丝路学研究的话语权。经济11.7万字
- 会员本书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共四大部分构成。导论分析了中非城镇化在进展、动力与挑战等方面的异同;上篇总体概述了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和成就,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管理以及土地资源配置三个角度剖析中国经验;下篇从非洲城镇化的公众参与、非正规发展、科技创新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出发,基于中国实践,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结语分析中国在经贸合作和经验分享上已经或可能对非洲城镇化作出的贡献。经济15.2万字
- 会员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与世界经济发展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所经历的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但中国投资率过高、持续时间过长确实比较独特。本书从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效率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形成和支撑中国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逻辑。根据分析结果,本书指出,中国需从产权制度、微观制度、宏观制度、非正式制度四个维度同时推进经济转型,并提出了转经济11.8万字
- 会员本书紧紧围绕贵州省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转换,研究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转换,以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贵州省作为全国扶贫主战场的省情入手,研究了以新型城镇化助推脱贫攻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研究了山地特色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国提供小城镇建设的“贵州样本”。经济16.2万字
- 会员《中国经济2025:结构筑底与化危为机》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的主要症结和时代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势能。如今世界经济正处于两个繁荣期之间的过渡期,推动上一轮繁荣的动能已显著衰退,中国唯有调整经济结构、顺应科技文明、切换发展动能,才能在经济结构性筑底中化危为机。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地缘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思维甚嚣尘上,新旧产业青黄不接,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泥经济18.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