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它们对每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犹太人的拒绝,等于是扼杀了一个生命。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为救助他们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从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难民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也有少数人从其他城市进入中国,其总人数达到3万左右。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等城市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中国,特别是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人数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数量的总和。

当600万犹太人在欧洲被屠杀之时,来华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目前,仍然健在的前来华犹太难民及其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强烈的“中国记忆”和“上海情结”。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公认为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所做出的一大“善举”和贡献,受到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我记得,1995年,在欧洲举行了许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活动,但只有一个活动直接与中国有关,那就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办的“奥地利犹太人避难上海”研讨会。我参加了那次会议并做主题发言,见到了许多当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老人。会后几天,奥地利议会决定设立基金,对纳粹暴政给犹太人造成的苦难给予赔偿。现在,每年都有奥地利“大屠杀纪念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来到我担任主任的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工作。

1994年,上海市和虹口区政府在战时犹太难民聚居的虹口霍山公园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碑。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美国犹太社团领导人施奈尔拉比激动地说:“辛德勒的名单救了1000多人,而上海拯救了整个犹太社区数万人。”进入21世纪,上海正式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不仅是以色列总统、总理、各国犹太名流,其他领导人如德国总统和总理、奥地利总统、美国第一夫人等来上海也都曾访问该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纷纷来到纪念馆“上课”。

现在,“上海”一词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已成了“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上海救助犹太难民和中犹人民互相支持的难忘历史成了学术研究、纪念活动、艺术创作的一个持续发展的热点,关于这个题材的论文、著作、小说、电影、戏剧、展览会不断涌现,因为这个题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国际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横行,新纳粹、种族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再次泛滥,“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有人公然出来否定法西斯犯下的历史罪行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这就使来华犹太难民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开创未来的意义越发突出。同时,这个题目因其特有的中犹友好内涵又在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和我们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成果,还通过研讨会、展览会、媒体和影视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当时我们对该历史事件的基础研究还是十分欠缺的,特别是对许多还健在的犹太难民尚未进行采访,对一些第一手资料也没有进行深入剖析。

2010年底,“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我担任首席专家,使我们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自2011年3月项目正式开题以来,本项目组全体成员以争分夺秒的精神采访仍然健在的前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抢救了一批口述和文字记忆,并收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经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课题研究的资料和理论基础更加稳固和扎实。

2015年,本项目的主要阶段性成果《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出版,使用了38位前来华犹太难民的第一手口述和文字史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他们逃离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抵达上海和走进中国、在中国土地上闯荡和拼搏、在虹口隔离区度过最艰难时刻、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等难忘经历,以及离开中国后始终难以割舍的中国记忆和上海情结。书中还收录了目前掌握的1.37万余个来沪犹太难民的姓名。这一力作在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已收集到的大量与来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报刊、记忆、人物、评析等各方面资料汇集、整理,于2016年完成了《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四卷。第一卷是文件报刊资料,主要汇集了几方面的文件报刊资料:“纽伦堡法案”“最终解决”等纳粹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相关文件;埃维昂会议决定、英国白皮书等反映“文明社会”对犹太难民困境麻木不仁的相关文件;中国政府安置逃亡犹太人计划、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等关于中国各界及国际友人救助来华犹太难民的资料;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和上海中、英、德文报刊关于救助犹太难民以及犹太难民在华、在沪生活的报道和记录。此外,还选择了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关于犹太难民重聚活动的报道。第二卷是亲历记忆资料,包括口述和文字记忆,主要汇集了以下资料:宋庆龄、何凤山等人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通过发签证救助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记录;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劳拉·马戈利斯、王替夫等人关于设法救助犹太难民的回忆;日本驻上海副领事柴田关于自己暗中给犹太人通风报信而遭逮捕、迫害的回忆;M.W.贝克曼关于天津犹太难民的记述;犹太难民的中国邻居们的回忆;瑞娜·克拉斯诺、岗特·诺贝尔、汤亚汀关于美国飞机轰炸虹口、犹太难民中的左翼人士、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等方面的回忆和记述;N.A.帕尔阔维茨、伊萨多尔·马吉德关于战后犹太难民状况的回忆和记述等。第三卷是关于犹太难民中杰出人物的资料,介绍了来华犹太难民中20位杰出人物: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罗生特、“洋八路”汉斯·米勒、牺牲在抗日战场的汉斯·希伯、音乐大师卫登堡、为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韩芬、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爱泼斯坦、八宝山墓碑上的奥地利友人严斐德、“波兰白求恩”傅拉都、犹太难民画家白绿黑、从难民到巨富的艾森伯格、犹太作曲家弗兰克尔、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布鲁门撒尔、上海犹太画坛巨擘希夫、从难民少年成长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斯特恩、参加中国革命的红医战士傅莱、从跟着“阿妈”学画到为总统画像的皮特·马克斯、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魏璐丝、视上海如故乡的工程师韩布葛、比较语言学专家罗逸民、职业革命家和优秀摄影师叶华。第四卷是本课题组专家和其他国内外学者关于来华犹太难民的研究的汇集,包括:“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欧洲犹太难民选择上海为避难地的内因外由”“中国报刊对德国纳粹反犹暴行的揭露与谴责”“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41年波兰犹太人如何在上海沦为难民”“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面面观”“上海犹太难民中的锡安主义活动”“《上海犹太纪事报》的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深厚友情”“来沪犹太难民人数考”“来到中国其他地方的犹太难民”“犹太难民斯特恩一家在哈尔滨的流亡生活”“1945—1947年德籍犹太人在青岛的归化问题和产业处理探究”“‘梅辛格计划’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为什么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来华犹太人’——永远的热点”等17篇。该书于2017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推出了一些个人编撰的阶段性成果,如斯蒂芬·霍奇斯塔特的著作《避难上海:逃离第三帝国的故事》(Exodus to Shanghai: Stories of Escape from the Third Reich)、王健的著作《逃亡与拯救:二战中的犹太难民与上海》、潘光与汪舒明的著作《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汪舒明的著作《大屠杀记忆与美国外交》等。课题组成员还发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犹太社团的政治活动”“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大屠杀记忆与反犹主义的消解”等论文和文章十余篇。由潘光主编的中英文大型画册《犹太人在中国》和《犹太人在上海》也于2015年推出新版,并被译成法文和德文,誉满全球。

项目组还举行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在第一子课题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第二子课题组主要深化对在华犹太难民生活的研究,重点是拓展对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生活的研究,同时加强对哈尔滨、天津、大连和青岛等地犹太难民社区的研究。第三子课题组继续围绕“推拉理论”视阈下来华犹太难民动因探析、离散族裔理论视阈下的上海犹太难民探究、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引发的理论思考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四子课题组则围绕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这一课题核心进行深入研究。

在上述两个主要的阶段性成果和其他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连续作战,终于在2017年4月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终成果《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本书分为三篇二十章。史述篇题目是“在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发展和结束”,在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将来华犹太难民的历史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内容包括:第一章 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远因近由;第二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33—1941);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第四章 来到中国其他城市的犹太难民;第五章 上海“最后解决”方案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第六章 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难友情;第七章 在华犹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理论篇题目是“理论视阈中的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主要从理论视阈对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如下:第八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国际背景: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的影响;第九章“推拉理论”和犹太难民来华动因探析;第十章 流亡与坚守——离散族裔理论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第十二章 在夹缝中拼搏求生:来华犹太难民劫后幸存之原因;第十三章 传统史学、公众史学和口述史学的完美结合——20世纪中叶至今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演进。模式篇的题目是“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着重对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来华避难的一些主要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来华犹太难民与犹太人避难世界其他地方的经历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的概念,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五个特点。内容如下:第十四章 纳粹大屠杀之前的犹太避难史;第十五章 纳粹暴政期间的犹太难民:中国之外的避难和救助;第十六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一: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主要避难地;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二: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三: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力雄厚的犹太社团;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四: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第二十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五:犹太难民可以利用列强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还有“关于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需要指出,最终成果的完成和本项目的结项并不意味着我们关于来华犹太难民的研究就此结束。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领域的有些热点问题至今仍处于见仁见智的讨论之中,一些难点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还有些疑点问题则需要发掘更多的材料加以佐证。可以相信,随着我们团队及国内外同行研究的深入,还会出现更多的关于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新史料、独到见解和创新视点。还要指出,我们这一最终成果和我们的阶段性成果只是发表了我们收集的资料中的一小部分,将来我们当然还要把其他所有资料奉献给读者,也许不仅是通过出书的形式,还要发挥资料库或数据库的作用。为此,我们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各级档案馆、上海市政协及国外合作机构等相关单位进行商议和协调。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历史上那些难忘篇章仍然闪烁着诱人的光彩。包括我们项目组成员在内的许许多多普通人长期以来辛勤工作,收集、整理、研究那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记忆中的活资料,就是要为后世保存重要的历史记忆,使子孙后代能记取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为使世界更美好而奋斗。

但愿本书能够通过宣扬人类历史上友好互助,抗邪扶正的感人业绩,以及传承人类文化中的真善美价值观,为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美好的世界做出微薄的贡献。

潘光

2017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