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玻利维亚所在的地区独立前称“上秘鲁”(Upper Peru), 1825年独立后,以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Bolivia)。2006年艾马拉印第安人领袖莫拉莱斯执政后,2009年立宪议会通过决议,改国名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一 地理位置

玻利维亚地处南美洲大陆的中央,是拉美仅有的两个(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内陆国家之一。玻利维亚位于西经57°26′至69°38′、南纬9°38′至22°53′之间,东西横跨1200多千米,南北相距1400余千米。其北部和东北部同巴西交界(两国边界线长3125千米),东南部与巴拉圭为邻,南部与阿根廷毗连,西南部和西部同智利和秘鲁接壤。

二 国土面积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面积1098581平方千米,在拉丁美洲30多个国家中次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秘鲁和哥伦比亚,是拉美第六幅员大国,居世界第二十七位。

三 行政区划

玻利维亚传统的行政区划分为省(departamentos)、州(provincias)、市(secciones de provincias)和县(cantones)四级,2009年调整为省、州、市三级和土著民族自治区域。参见1967年宪法第108条、2009年宪法第269条。

截至2014年1月,玻利维亚全国共有9个省、112个州和339个市。各个省的划分大体上同玻利维亚自然地理的区分相一致,从西到东,玻利维亚分为高原地区、河谷地区和平原地区3个地区,相应地,全国也有3个高原省(拉巴斯省、奥鲁罗省和波托西省)、3个谷地省(科恰班巴省、丘基萨卡省和塔里哈省)和3个平原省(潘多省、贝尼省和圣克鲁斯省)。圣克鲁斯省的面积最大,有3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最小的省为塔里哈省,不足3.8万平方千米。每个省的首府、面积、州和市分布情况见表1-1。

表1-1 玻利维亚各省概况

资料来源: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de Bolivia, Aspectos políticos y administrativos de Bolivia,21 de enero de 2014。

玻利维亚的法定首都是苏克雷,政府所在地是拉巴斯,很多大的工商企业总部也设在拉巴斯。

四 地形气候

(一)地形

玻利维亚地势很高,有“南美洲屋脊”或“南美洲帕米尔”之称。很多山峰均超过6000米,其中的伊延普峰(Illampu)、伊利马尼峰(Illimani)、萨哈马峰(Sajama)等甚至高达6400米以上。玻利维亚地势复杂,起伏多变。但按其地貌特征,从西到东,明显地分为3个部分:西部是安第斯山地区;中部是次安第斯山地区;东部是平原地区。

1.安第斯山地区

这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总面积31万平方千米,约占玻利维亚全国面积的28%。按山脉的走向和高低,这个地区从西到东又可分为3个部分:西部是西科迪勒拉山脉,东部是东科迪勒拉山脉,中部是玻利维亚高原。

西科迪勒拉山脉是玻利维亚和智利两国的界山,长620千米,海拔在6000米以上,东南走向,是安第斯山脉的一个支脉。该山从阿根廷的圣弗朗西斯科山口沿玻、智两国边界北上,在秘鲁的比尔卡诺塔与安第斯山脉的主脉相连。西科迪勒拉山脉可分成南部、中部、北部3个各具特色的部分。南部是火山地带,5930米高的利坎卡布尔火山、5480米高的阿斯科坦火山、5770米高的塔帕基尔乔火山和6159米高的圣佩德罗火山都坐落在这个地区。中部主要是西利利卡山和瓦塔孔多山两条山脉,前者穿越波托西省的诺尔利佩斯州,后者则伸进今已属智利的原玻利维亚领土。这个地区的利卡山和塔瓦山将玻利维亚西南部的盐沼地区拦腰截断,分成北部的科伊帕萨盐沼和南部的乌尤尼盐沼。重要的山峰是土努帕峰,高约5000米。北部主要是奥鲁罗省和拉巴斯省西部的卡兰加斯山和帕卡赫斯山。卡兰加斯山的萨加玛火山锥高耸入云(6520米),十分壮观。帕卡赫斯山的一对孪生火山——帕亚恰塔斯火山和塔科拉火山,海拔都是5982米。

东科迪勒拉山脉又称雷亚尔山脉,是地壳收缩而耸起的庞大的安第斯山脉的一个重要支脉,它像一根脊柱,从北部的阿波洛班巴的交会点上,沿东南方向进入玻利维亚。它是玻利维亚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它的北部是亚马孙河流域同中部湖泊流域(亦称高原洼地水系)的分水岭;它的南部是玻利维亚中部湖泊流域同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分水岭。东科迪勒拉山脉从北到南有阿波洛班巴山、拉巴斯山、特雷斯克鲁塞斯山、弗拉列斯山、奇查斯山和利佩斯山六大山脉。阿波洛班巴山从秘鲁延伸进玻利维亚,位于拉巴斯省的西北部,是玻利维亚最美丽的地区,很多河流从它那白雪覆盖的山顶盘桓而下,汇合成亚马孙河谷的巨大干流。重要的山峰有科洛洛峰(5915米)、乌伊达科洛峰(5816米)和查乌皮奥尔科峰(6040米)。拉巴斯山长220千米,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玻利维亚安第斯诸山脉中最漂亮的山脉之一。山北陡峭,下面是辽阔的亚马孙平原。南面高耸的山峰终年积雪,与高原的灰色和黄褐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的的喀喀湖的湖岸看去,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重要的山峰有安科乌马峰(6427米)、恰拉奥科峰(6100米)和伊利马尼峰(6490米)。伊利马尼峰守护着拉巴斯城,风景秀丽。特雷斯克鲁塞斯山北起伊利马尼峰的东南部,南至阿布拉德基梅,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被拉巴斯河分开,以丰富的矿藏著称。较高的山峰有朋蒂亚古多峰(5400米)、永克峰(5600米)和阿托罗马雪峰(5700米)。弗拉列斯山位于波托西省的东北部,呈北—南走向,也以富于矿藏著称,其波尔科矿区矿藏尤其丰富。主要山峰有米查加峰(5300米)、圣胡安娜峰(5100米)和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峰(5060米)。奇查斯山位于波托西省中部,呈北—东南走向,有好几座孤立的山岭平行而立,主要的高峰有乔罗尔克峰(5603米)、库斯科山(5434米)和塔斯纳山(5800米)。奇查斯山有一系列矿区,其中克奇斯拉矿区最为著名。利佩斯山位于波托西省,呈东北—西南走向,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共和国边境,是东科迪勒拉山脉的最后一部分。这里的新世界峰海拔6020米,伊萨贝尔峰和利佩斯峰海拔也都近6000米。东科迪勒拉山的上述六大山脉自北而南,连贯而下,其高峰终年积雪,大抵在海拔6000米以上。这一带是安第斯山脉第二火山带的一部分,有很多休眠火山,其中著名的如萨哈马火山,海拔6542米,甚为壮观。火山带蕴藏着丰富的硫黄矿,其流向高原的河流两侧可种植马铃薯和大麦;但整体来说,这个地区雨量稀少,有些地方年降水量只有180毫米,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只能放牧羊和羊驼。

夹在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地区,是安第斯地区中部的玻利维亚高原。玻利维亚高原平均海拔为37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出海口的封闭盆地,可划分为3个各具特色的地区,即北部高原、中部高原和南部高原。北部高原位于南纬18°以北,受的的喀喀湖和东科迪勒拉山脉冰川的影响,是玻利维亚高原最潮湿的地区,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出产马铃薯、酢浆草、豆角等农产品,并有养殖牛、羊的天然牧场。农业是这个地区农民谋生的基础。中部高原位于南纬18°至20°30′之间,气候干燥,大面积草原为沙砾所覆盖,只能生长旱芹、肥羊草之类的植物,这里的居民设法种植昆诺阿藜、马铃薯、大麦、酢浆草等作物。这个地区有两个著名的湖泊,一个叫波波湖,另一个叫科伊帕萨湖。波波湖的湖水含盐量高,每升湖水含盐量达16.8克。湖边的土地由于盐碱度高和不透水,几乎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南部高原位于南纬20°30′至22°51′之间,年均降水量只有180~200毫米,大片土地都是沙漠。尽管如此,这个地区却有大群大群的火烈鸟,还储藏有大量的地热蒸汽,可用来发电。该区还有一个巨大的盐沼,这就是世界著名的乌尤尼盐沼。

2.次安第斯山地区

东科迪勒拉山脉从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急剧下降,直至平均海拔250米的玻利维亚北部和东部平原,介于地势最高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与北部、东部平原地区之间的这个地区称次安第斯山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3%。随着地势的下降,气温和植被也发生变化。从海拔5000米到3500米的山区,是寒冷地带,生长着绿茎菊、旱芹和肥羊草,当地居民有时候也种植一些马铃薯、昆诺阿藜、酢浆草和大麦。位于海拔3500~2500米的山区,由于降雨较为丰富和气温升高,植物生长繁茂,山地变得绿绿葱葱。海拔2500~2000米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数百种植物都能够在这儿生长,农作物种植也多样化。这个地区有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名称,即山地高温湿润气候带,也有人按音译,称作“永加斯”(Yungas)地带。海拔2000~500米的地区,气候炎热,植被更加繁茂,种植作物有古柯、柠檬及其他在热带气候下繁茂生长的作物,是本来意义上的高温湿润气候带。

在东科迪勒拉山脉南侧和西南侧峰峦之间,有一系列高度不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6℃到20℃的山谷地区。这里在地理上最典型的山谷有科恰班巴山谷、圣克鲁斯山谷、苏克雷山谷和塔里哈山谷。山谷地区出产马铃薯、小麦、大麦、玉米、甜菜、甘薯、桃、樱桃、李、梨、草莓、桑葚、荔枝和葡萄等农产品,是玻利维亚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

3.东部平原地区

在东科迪勒拉山脉(雷亚尔山脉)东北侧的山脚下,是玻利维亚北部、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气候炎热的平原地区,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59%。这个地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即北部的亚马孙丛林区、中部的莫克索斯平原区和南部的格兰查科平原区。

亚马孙丛林区位于潘多省和贝尼省北部,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这里的贝尼河、马莫雷河等重要河流都是南美洲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重要支流,都汇入巴西境内的马德拉河,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接近赤道,且地势较低,气候非常炎热,热带植物品种繁多,到处都是密集的树林,形成一个热带丛林地带。

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北侧的山嘴往东北方向延伸,在玻利维亚的拉巴斯省、科恰班巴省和圣克鲁斯省有一大片或覆盖着天然牧草,或长满名贵树木的平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莫克索斯平原。莫克索斯平原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由于这个地区存在一个不透水的黏土层,加上地势平坦,在多雨的夏天,这里往往被雨水淹没,形成一片“汪洋”,尽管如此,却给畜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牧场。在莫克索斯平原的东部,有长条形的奇基托山脉,其最高峰乔奇斯山峰,海拔1230米,是玻利维亚整个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奇基托山脉有丰富的矿藏,如铁、镍、黄金、稀土等,特别是它的稀土矿世界闻名。圣克鲁斯省因为雨量适中,气候炎热,也盛产木材、棉花、玉米、菜豆、甘蔗等农产品。

包括塔里哈省以及丘基萨卡省和圣克鲁斯省部分地区在内的玻利维亚南部,称格兰查科平原,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这个地区气候炎热,且多是沙地,降下的雨水很快就渗透到沙地里,因此这里的植物多是旱生植物,如仙人掌等一些多刺植物,但也出产一些成材树木,如坚木、雪松、愈疮木等。这个地区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这里也是玻利维亚一个以集约方式大面积种植棉花、菜豆、玉米等农作物和发展畜牧业的地区。这里的皮科马约河,鱼类资源丰富;巴拉圭河中的鱼在产卵期间也成批成批地洄游到皮科马约河,因此这里也有发展渔业的非常好的前景。

(二)气候

玻利维亚虽然全境都处于热带地区,它的气候却复杂多变。即使是在同一个纬度上,在同一个时间,气温可能相差悬殊。譬如西部拉巴斯省西南角的查拉尼亚和东部圣克鲁斯省东南角的苏亚雷斯港,所处纬度几乎一样,同是在上午8点,前者的气温是-3℃,而后者的气温却高达24℃。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五个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

第一,玻利维亚的地势高度变化极大,最高的山峰海拔近7000米,而最低处却只有海拔100多米。地势升高,气温降低;相反,地势降低,气温就升高。大体上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55℃。所以,玻利维亚既有终年积雪、非常寒冷的山区,同时又有热带炎热的广阔平原。

第二,地貌的影响。玻利维亚由于多峡谷,地面所聚集的热量往往在峡谷之内产生水平折射,从而提高峡谷地区的气温。

第三,气流的影响。玻利维亚靠近赤道,从赤道流向温带地区的高空热气流,在其运动过程中,往往携带着厚厚的云层,与高达3300米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北侧的山壁相碰撞,从而极大地影响着该地区的气候。在此高度上,潮湿的作用,加上这股热气流就使得玻利维亚东科迪勒拉山脉在它东侧的山腰上形成了一个“山眉”(ceja de monte),即一个开始出现繁茂植物的地带;这个地带被成百上千种各色乔木和灌木覆盖。另外,这股气流在掠过玻利维亚高原的时候,常常把地面上的黑色腐殖土一扫而光,只留下裸露的石头和沙砾,使得高原地区成了一片白色的土地。由于白色土地的折射作用,这里汇聚的热量也最少,因而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就成了玻利维亚最寒冷的地区。

第四,植被的影响。植物水分的蒸发及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往往在空中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它像一个庞大的雾罩,覆盖在大片森林之上,阻止那里的热气通过折射而散发出去,使得东部森林地区的气候非常湿热。

第五,海洋和湖泊的大片水域对气候的改变也有直接的影响。水域所保留的热量一般比陆地大,因此,同水接触的空气也汇聚着更多的热量。譬如位于玻利维亚高原北部的、面积8300平方千米的的的喀喀湖,就对周围2万平方千米地域的气候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如果大湖周围高山上的气温是0℃的话,那么湖中岛屿和沿岸地区的气温可以达到6℃~8℃。这就是的的喀喀湖的湖水可以创造出一个冬暖夏凉的所谓“小湖沼气候”的原因,也是大湖影响下的土地之所以能够种植只有在温暖或温热气候下才能繁茂生长的玉米和禾本植物的原因。

由于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玻利维亚大体上形成了热带低地气候带、高温湿润气候带、冲积盆地及河谷气候带和高原气候带4个差别很大的气候带。

热带低地气候带 位于玻利维亚北部及东北部。这个地区的北半部海拔为150~750米,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27℃~30℃,年降水量为1800~2500毫米,特别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雨量最多。这里多热带雨林和沿河走廊林,出产桃花心木、巴西木、橡胶树、杉树等。这个地区的南半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年降水量为750~1250毫米,旱季、雨季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洪水漫溢,成为泽国;其余几个月为旱季,因而常交替受到洪涝和干旱的影响。植被多为耐旱的稀树草原,适宜畜牧业发展。有时,来自南极的寒冷气流会造成气温大幅度下降。

高温湿润气候带 地处东科迪勒拉山各支脉之间,位于拉巴斯省和科恰班巴省,海拔750~1500米,年平均气温24℃。

冲积盆地及河谷气候带 地处次安第斯山地区的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2℃,年降水量为400~1200毫米,由北向南递减;土地肥沃,湿度较大,适宜各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

高原气候带 地处玻利维亚西部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又居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气候高寒干旱,年平均气温不足10℃,年降水量为150~600毫米,并由北向南递减(高原北部年降水量可达400~700毫米,南部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100多毫米)。植被多为荒漠和半荒漠中的灌木。整个地区只有的的喀喀湖地区因受湖水调节,气候较为温和。

玻利维亚由于靠近赤道,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别。在玻利维亚,冬季和夏季温差超不过10℃,但雨季和旱季的区别很明显。玻利维亚的雨季是在春季末和夏季,即在11月和来年3月之间。

五 人口、民族和语言

(一)人口

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玻利维亚的人口为10027254人,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千米10人。根据《玻利维亚2012~2020年城市人口规划》,玻利维亚全国人口2015年约为11410651人。1950年以来,玻利维亚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全国仅有270余万人,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千米3人。1976年增长到461万人,1992年增长至642万人,2001年达到827万人,2012年突破1000万人。1950~1976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08%, 1976~1992年为2.09%, 1992~2001年增至2.85%, 2001~2012年降为1.74%。20世纪80年代中期,玻利维亚只有44.4%的人居住在城市地区,但到201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66.8%。东部地区过去人口稀少,但自从圣克鲁斯周围地区发现重要的石油矿藏和天然气以后,这个地区的人口激增,圣克鲁斯省的人口由1976年的71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66万人,其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也由15.4%上升到26.6%。中部科恰班巴省人口增长也很快,由1976年的72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176万人,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的农业拓殖活动。而拉巴斯省依然保持着第一人口大省的地位,2012年为270余万人,但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2年,土著居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约为55%。在年龄结构方面,2012年玻利维亚不满15岁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1.02%, 15~64岁居民占62.86%, 65岁以上居民占6.12%,属于比较“年轻”的国家。

(二)民族

玻利维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依据布鲁门巴赫(Blumenbach)的种族分类理论,可以将玻利维亚的居民简单地分成3个大的种族群:土著民族(即各族土著居民,约占全国人口的55%)、梅斯蒂索人(即混血种人,约占30%)和欧洲白人及其他移民(约占15%)。

1.土著民族

玻利维亚的土著民族很多,已知的约有40个。玻利维亚的土著民族不但数量多,而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民族的人口相差悬殊,大的民族人口达百万人,小的民族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所以,玻利维亚的众多土著民族一般被区分为两大类,即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

(1)多数民族

多数民族一般居住在安第斯山地区,约占整个土著居民人数的85%。其中最大的土著民族有两个,一个是艾马拉族,一个是克丘亚族。

艾马拉人是玻利维亚高原本土人,其外貌特点是颧骨突出,鹰钩鼻,鼻底宽阔,额头狭窄,眼睛水平,头发厚直,从不秃顶,身上汗毛很少,皮肤呈棕褐色。艾马拉人胸腔宽阔,肺活量大,肺功能强,有利于他们在氧气稀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活和劳作。艾马拉人的祖先曾经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主体。据人种学家的意见,“艾马拉”这个名字体现其语言特点,不是部族的名称。部族的本名叫“科利亚”(Kolla),殖民征服初期的西班牙人就是这样称呼这个部族的。现在,这个部族居住在玻利维亚高原的北部和中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的的喀喀湖的周围地区。艾马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马铃薯、谷子、玉米和大麦。由于1953年的土地改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饲养大羊驼在艾马拉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羊驼可用来运输货物,其皮可用来制作日用品,其毛可以用来纺织,或用以结网捕鱼。艾马拉人擅长制作彩陶,保持传统的多神信仰。社会组织以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目前约有200万人。

克丘亚族是居住在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安第斯高原的土著居民。玻利维亚克丘亚人主要分布于东部安第斯山脉的山坡地区和山谷地区,即今天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省、丘基萨卡省和波托西省,还包括拉巴斯省和奥鲁罗省的部分地区。人口总数估计在250万人以上。克丘亚人的主要身体特征是脸庞宽阔,眉骨突出,鼻子直而细,下巴短。其他特征大体上与艾马拉人类似,只是颧骨没有艾马拉人高,眼睛较艾马拉人大,脸部皮肤的色调较艾马拉人浅,胸腔也不像艾马拉人那样宽大。克丘亚人同艾马拉人一样,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公社(土语称“艾柳”)是其基本社会组织,生产中实行换工互助制度。在1953年土地改革时,政府同样从旧的大地产中划出了一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克丘亚人也有阶级差别,富人多着欧式服装,穷人则穿传统服装,其特点是头戴宽边帽,身披条纹斗篷。克丘亚人婚姻自主,有举行集体婚礼的习俗。克丘亚人手工艺发达,用羊驼毛做成的手工艺品精美漂亮,制陶业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克丘亚人崇拜太阳神,对地母神“帕查妈妈”崇敬有加,每年都要在农事祭祀仪式中用可可和烧酒来供奉这位象征丰收的神灵。

(2)少数民族

玻利维亚各少数民族可以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划分为西部安第斯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东部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约占玻利维亚全国土著居民总数的15%。

西部安第斯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分布于安第斯山地区的土著民族除了上述两个多数民族之外,还有两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一个叫乌鲁族,另一个叫乌罗族。乌鲁人是玻利维亚的历史之谜。16世纪以前,这个民族曾占领着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科伊帕萨湖流域的广阔地区;但这些人来自何方,讲什么语言,社会经济情况如何,人们都不清楚。现在,一般的说法是,这个民族是前艾马拉时代的土著居民。16世纪之后,这些人大部分被艾马拉人同化了,另一部分人则离开了湖区,迁徙到了别的地方。乌鲁人有3个分支,一支称“伊鲁伊托人”(Iruitos),是的的喀喀湖区的乌鲁人,因被艾马拉人同化,实际上已处于消亡的过程之中,目前只有几十人。另一支称“穆拉托人”(Muratos),是的的喀喀湖东部地区的乌鲁人,人数也很少,只有六七十户人家,聚居在3个村子里,总共400余人。最后一支叫“奇帕亚人”(Chipayas),人数较多,有2000人左右,是一个独居的、与外界很少联系的部族,被认为是比艾马拉人和克丘亚人还要古老的玻利维亚部族,大都居住在德萨瓜德罗河下游沿岸和波波湖附近。其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他们部族语言(奇帕亚语)的纯洁性。

乌罗族(Uro)是一个很特别的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的的喀喀湖中独特的漂浮岛上,属玻利维亚最原始的居民,与外界很少往来。漂浮岛用香蒲草扎成,浮力很大。住宅也用这种草建成。乌罗人以捕鱼为生,每次下湖捕鱼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湖仪式。捕鱼归来也要举行仪式。除了捕鱼,乌罗人还用香蒲草编织日常用具和工艺品。

东部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 这个地区的土著民族情况非常复杂,发展很不均衡,根据地区分布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3个部分,即东部奥连特地区的土著民族、东南部查科地区的土著民族和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的土著民族。

东部奥连特地区的土著民族主要指生活在玻利维亚最东部圣克鲁斯省的奇基托族、瓜拉约族、阿约雷奥德族和尤基族等几个印第安部族。奇基托人(Chiquitos)起源于阿鲁瓦格族,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部族群体,他们是耶稣会传教士在建立土著居民皈依村的时候被聚集在一起的。耶稣会传教士还从当时多种多样的语言中选出一种来作为奇基托人的共同语言。正是这种语言成了他们主要的凝聚因素。奇基托人大都居住在圣克鲁斯省的奇基托、贝拉斯科和桑多瓦尔等几个州,一般在农场和牧场做雇工,以身体灵巧和耐力持久著称。他们几乎完全与白人的现代生活方式相同,但还保留一些传教士留下来的传统。瓜拉约人(Guarayos)居住在圣克鲁斯省努夫洛德查韦斯州北部地区,以及内格罗河与圣米格尔河之间的地区,有1万多人。他们是西班牙征服时代的伊塔蒂内斯人(Itatines), 19世纪前半期皈依基督教。从那以后,他们在阿森雄、约塔乌、亚瓜鲁、乌鲁比亚和圣巴勃罗建立了居民点。他们逆来顺受的品性使他们成了很受欢迎的农村雇工。他们的手工纺织技术非常出色,有些人还有很好的音乐才能。阿约雷奥德人(Ayoreode)来自巴拉圭,有1000多人,是个好战的、独立性很强的部族,属萨穆科语族,很少人能讲西班牙语。他们的社会是建立在克兰(clan)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不过现在克兰已开始瓦解,出现了一种克兰个体化和土地分散化的趋势。尤基人(Yuqui)人数很少,只有100多人,主要以捕鱼和采集为生。

东南部查科地区的土著民族主要指图皮瓜拉尼族(Tupiguaraní),他们生活在丘基萨卡省的山区、圣克鲁斯省的沙漠平原和塔里哈省的半山谷地带。根据一些人种学家的研究,图皮瓜拉尼人来自大西洋海岸。他们为了寻找“美好的土地”,从大西洋海岸经由巴拉圭河及其北部支流逐步向南美大陆的内地迁移,分布于南美大陆的中央地区。人口最多时有20万人,他们对西班牙人从不屈服。因被奴役和感染疾病,人口大量死亡。由于移民路线的不同以及定居点的不同,形成了今天的几个不同的部族群体,这就是奇里瓜诺人、西里奥诺人、塔彼特人、辛巴人、马塔科人和瓜拉苏戈维人。奇里瓜诺人(Chiriguano)主要居住在圣克鲁斯市南面的山脚和平原,人数在2.5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已经瓜拉尼族化的、原属于已经消亡的查内族(Chane)的伊索塞尼奥人(Izoceños)。奇里瓜诺人体格强壮,身材高大,勇猛好斗,曾经是对白人统治最有力的反抗者,直到19世纪最后几年才被暴力征服,1929年皈依基督教。西里奥诺人(Sirionó)主要居住在瓜巴伊河和伊奇洛河之间的雨林地带,过去是一个游牧民族,因使用特大号弓箭而被人种学家称为“长弓游牧族”(Nomads of the Long Bow)。现在他们大都定居在当地的农庄之中,从事农牧业劳动,只有极少数人还继续其游牧生活。辛巴人是瓜拉人中最保守的一个部族,至今仍保留着男人必须有唇饰的习俗,即在下嘴唇上穿孔,在孔里塞进一根精美的短木棒。他们从婴儿时代起就蓄头发,从不理发,而是将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用手帕盖上,再戴一顶大帽子。为了保持他们的这个部族的外形标志,他们甚至拒绝上学读书,拒绝进教堂做礼拜。他们人数不多,大约只有200人。塔彼特人生活在皮科马约河南面的萨马伊瓦特和塞尔卡达一带。查科战争后,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土地。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在玻利维亚、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边界地区不断迁移,出卖劳力,被称为“三国种族”(etnia trinacional)。因1991年遭受一场霍乱,现在只有70人左右。马塔科人也生活在皮科马约河沿岸地带,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他们有十多个公社,每个公社20~400人,总共约2500人,是一个在查科地区定居的移民部族。瓜拉苏戈维人(Guarasugwe)又称保塞尔纳人(Pausernas),居住于伊特内斯河和巴拉圭河之间的地区。人们称他们为“巴西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同伊特内斯河两岸的白人建立联系。从此,该部族逐步走向消亡。现在,他们的人数已不到1000人。

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的土著民族指居住在潘多省、贝尼省和拉巴斯省伊图拉尔德州面积约66.5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域上的印第安人。在这个地区的北部,有一个被人种学家称作塔卡纳人(Tacana)的部族,其中包括阿拉奥纳人(Araonas)、查马人(Chamas)、查科博人(Chacobos)、帕卡瓜拉人(Pacaguaras)、卡维纳人(Cavinas)、莱科人(Lecos)、埃塞埃哈人(Ese Ejja)、托罗莫纳人(Toromona)和亚米纳瓦人(Yaminawua)等多个部落。他们沿贝尼河下游而居,或居住在塔瓦马努河(Tahuamanu)、马努里皮河和阿布纳河两岸的森林之中。他们一般靠渔猎采集为生,每个部落人数都不多,有些部落已处于消亡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米纳瓦人。他们居住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最西北部的阿克雷河(Acre)和塔瓦马努河流域,主要居民点是科比哈附近的亚米纳瓦港,这是福音派教会创立的一个新的居民点,受巴西文化的影响很深。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去巴西的牧场和秘鲁的庄园打工,或充当邻国商人的脚夫。随着季节工的需求变化,他们来回穿行于相邻三国的边界。在玻利维亚的最西北角有一个地方,叫“博尔佩布拉”(Bolpebra),这个地名就是由玻利维亚、秘鲁和巴西三国西文名称的头两三个字母(Bol-pe-bra)组成的,说明这个地方是三国亚米纳瓦人的会合点。亚米纳瓦人虽然有这个会合点,但由于受到三个国家混血人和克里奥尔人无所不在的渗透和影响,他们的部族同一性已经动摇。到21世纪初,这个部族只剩下120多人。

在这个地区南部的广阔草原和平原上,也居住着一批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莫霍人(Mojos),包括马莫雷河右岸的伊托纳马人和包雷人、南面的查帕库拉人、中南部的莫赫尼奥人、东北部的尤卡巴瓦人、卡尼查纳人和莫维马人等众多部落,总人口为7万多人。人种学家一致认为,莫霍人起源于阿鲁巴科人(Aruvaco)。过去,他们是耶稣会传教士发现的聚集在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现在,他们依然生活在这一地区,文化社会水平同奇基托人差不多,所操生计也差不多,只有查帕库拉人例外,这个部落人数很少,大多仍处于原始落后状态。

除上述各土著民族外,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的印第安人还有一些尚处于原始生活阶段的土著群体。他们人数很少,且都已处于逐渐消亡的进程之中,如游移于贝尔德河、帕拉瓜河和伊特内斯河源头地区的萨拉贝卡人、保纳卡人和博罗罗人以及东部奇基托斯地区的波托雷拉人和佩诺基基亚人等。

2.梅斯蒂索人(即混血种人)

在玻利维亚,白人种族同土著种族的融合进程从首批西班牙征服者来到玻利维亚就开始了,而且在整个西班牙统治时期都没有间断过,现在依然在继续。白人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以及他们之间的通婚,是土著民族日渐减少,某些部族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东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的某些社区中,混血种居民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土著居民。玻利维亚的混血种人不只是印欧混血种人,还有非欧混血种人,即非洲黑人同欧洲白人的混血种人。这种人称“穆拉托”,在18世纪末曾有12209人之多。

混血种人几乎是均衡地分布于全国的城镇和某些农村地区。他们是最具有国家一体性的居民。他们在玻利维亚全国人口中约占30%。

3.欧洲白人及其他移民

玻利维亚的白种居民最早起源于殖民时期来到玻利维亚的西班牙人。他们受土著民族的影响很深,分布于全国各地,一般集中在城市和主要村镇。他们在玻利维亚白种居民中占多数。后来的白人移民虽然对玻利维亚的人口也做出了贡献,但人数不多。由于生活环境和职业的原因,白人很少定居农村,只有一些特定的农村地区才有白人。玻利维亚白人居民和后来移居玻利维亚的外国居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在西班牙殖民统治初期,黑人曾作为奴隶被运到上秘鲁充当波托西银矿的苦力。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劳役监工或农业雇工。据1793年的登记资料,当时玻利维亚有黑人441人,大都在科恰班巴省,其次在圣克鲁斯省。到19世纪末,玻利维亚的黑人增加到1520人。据蒙塔尼奥·阿拉贡(Montao Aragón)的研究,20世纪末黑人已经上升到6000人。几乎所有的黑人都讲西班牙语,也有一些黑人讲艾马拉语。

玻利维亚独立后,最早来到玻利维亚的欧洲移民是德国人。1850年,一批德国人带着资本来到了玻利维亚,并开始在玻利维亚经营大型贸易公司和某些工业企业。19世纪末又有一些阿拉伯富商来到玻利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许多犹太人来到玻利维亚避难,大都定居于拉巴斯城和科恰班巴城,也有定居于奥鲁罗、塔里哈和圣克鲁斯的。战后移民玻利维亚的还有欧洲的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瑞典人和瑞士人,美洲的美国人、加拿大人、墨西哥人和玻利维亚周边国家的人,亚洲的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的台湾人。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资料,在外国移民中,圣克鲁斯省的农业垦殖移民占的比例最大,大约占整个外国移民的63.7%。人数最多的是门诺派教徒的垦殖移民,有1.6万多人,大多来自巴拉圭、加拿大、墨西哥、伯利兹等美洲国家;他们生产的大豆占圣克鲁斯省大豆产量的50.1%。其次是日本的垦殖移民,达2000多人,他们在圣克鲁斯省生产的稻谷,占圣克鲁斯全省稻谷产值的28.6%。再次是1979年开始的苏联/俄罗斯的垦殖移民,达250多人,主要生产玉米。

(三)语言

玻利维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同美洲其他西班牙语国家一样,玻利维亚人大都讲西班牙语(卡斯蒂利亚语),但玻利维亚也存在种类繁多的土著语言。西班牙语是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和殖民者引进玻利维亚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土著居民仍然讲自己的语言。而且,传教士为了有效地开展传教活动,也学习和使用这里的土著语言。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后,这里的土著语言也就有了同西班牙语相对应的词语和语法,从而在玻利维亚出现了一种语言现实同部族现实合而为一的现象:白人讲西班牙语;土著居民讲自己的土语,如艾马拉语、克丘亚语、瓜拉尼语等;混血人则讲双语,如西班牙语—克丘亚语、西班牙语—艾马拉语等。据2001年玻利维亚的人口普查,在玻利维亚,有49.8%的人只讲西班牙语;有11.6%的人只讲土著语言;其余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则讲双语,即既讲西班牙语,也讲某种土著语言。Idiomas de Bolivia, De Wikipedia, la enciclopedia libre, http://es.wikipedia.org/wiki/Idiomas_de_Bolivia.

1.西班牙语(Español)

西班牙语是玻利维亚全国通用的语言,不但包括宪法在内的所有政府法令、文件、正式的仪典活动、所有的官方机构、主要的公司机构、媒体和商业机构都使用西班牙语,而且,绝大多数玻利维亚人也都已学会使用西班牙语。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玻利维亚有60%以上的人讲西班牙语。不过,玻利维亚人所讲的西班牙语并不完全严格符合马德里皇家学院的标准和规范。由于西班牙语与玻利维亚土著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再加上历史上征服者和殖民者所带来的西班牙方言的影响,玻利维亚人讲的西班牙语,无论在语音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譬如,在语音方面,玻利维亚人常常把“b”同“v”混淆起来,把“c”、“z”和“s”混淆起来。此外,几乎所有的玻利维亚人毫无例外地都把“ll”发成侧腭音,或发成“y”的音。“s”的发音在各个地区也不大一样:在山区,“s”是一个强音,且带颤音,有点类似“rr”的擦音;在东部地区,这个音发得比较柔和,不出声,如在词尾则有轻微的送气,或完全省略;在有些地区,一些通常由重音分开的音节,常有读作二重元音的倾向,如将“país”读作“páis”,将“paraíso”读作“paráiso”等。在语义方面,特点更加突出,很多本土的习语已被西班牙语吸收,其中有些词语还保留原来的发音不变,有些词则按西班牙语的规则加以修改。这些词语都已被收进马德里皇家学院编写的字典,标明为“玻利维亚方言词语”。有些词语虽然广泛流行,但因为没有对应的西班牙语,字典中就没有做这种注解,如“palliri”“tunca”“anco”等。还有一些词语是西班牙语同土语融合的产物,如“canchamina”“misachicu”“monomaqui”等。

2.土著语言

玻利维亚的土著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可以按地区分布的情况将玻利维亚的土著语言划分为西部安第斯山地区的土著语言和东部低地地区的土著语言两大类。

西部安第斯山地区是人口集中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土著语言主要是古印加帝国两个土著民族的语言,即艾马拉语(Aimará)和克丘亚语(Quechua)。艾马拉语是玻利维亚最古老的语言,曾在蒂亚瓦纳科文化时代得到广泛传播。因为这种语言曾经是印加帝国库斯科最高统治者的私下用语,所以又有“印加人的隐秘语言”之称。艾马拉语发音特别响亮,音调转折尖锐,且有很多的喉音和爆破音,大部分词以元音结尾,因而表达力很强。在语法结构上一般是主语前置于谓语,形容词前置于名词,形容词无形态标志的变化。目前,玻利维亚高原的土著居民,包括拉巴斯省和奥鲁罗省的土著居民,大都讲这种语言。据估计,在玻利维亚全国人口中,讲艾马拉语的人口不少于20%。克丘亚语是安第斯山脉中部山地和山谷地带(包括科恰班巴、丘基萨卡和波托西3个省以及奥鲁罗省和拉巴斯省的部分地区)土著居民的语言。克丘亚语历史悠久,早在印加人进入这个地区以前,这里的一些土著人就已经讲这种语言。这种语言的语音变化、喉音、爆破音都同艾马拉语相似,但音调较为柔和。在语法上,克丘亚语是印第安语言中最完善的一种,有明确的动词变位形态,词语丰富,是玻利维亚土著语言中文学资源最多的语言。据估计,经常讲克丘亚语的人口约占玻利维亚全国人口的30%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6th ed., 2014,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除了这两种语言之外,在西部地区的奥鲁罗省还有少数社区讲奇帕亚语(Chipaya)和乌鲁语(Uru),但人数不多。

东部低地地区的土著语言主要指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山麓地区和东部低地地区的语言。这个地区人口虽然较少,但土著语言的种类繁多,其中分布最广、最值得注意的是图皮-瓜拉尼语(Tupi-Guaraní)图皮(Tupi)是南美洲印第安语的一个语系,瓜拉尼语属于这个语系,故称“图皮-瓜拉尼语”。“图皮-瓜拉尼语”可单称“瓜拉尼语”。。这种语言分布于塔里哈、丘基萨卡、圣克鲁斯和贝尼4个省。这个地区的奇里瓜诺人(Chiriguano)和瓜拉约人(Guarayo)都讲瓜拉尼语。他们所讲的瓜拉尼语比巴拉圭的瓜拉尼语还要正统,因为巴拉圭的瓜拉尼语已经受到西班牙语的过多影响,瓜拉尼语的许多词语在巴拉圭已经消失,但在奇里瓜诺人那里还继续使用。东部地区还有一种语言,叫作“奇基塔诺语”(Chiquitano)。18世纪这里的耶稣会传教士把这种语言称为“奇基托语”。现在,玻利维亚讲瓜拉尼语和奇基塔诺语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个地区北部的贝尼省还有一种语言,叫莫霍语(Moxos),是莫霍族土著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据传,古莫霍语曾经是这个地区耶稣会传教士为传教而使用的语言,现在则是圣伊格拉西奥的土著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同莫霍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还有包雷语(Baure)、伊托纳马语(Itonama)、卡尤巴瓦语(Cayubaba)、莫维马语(Movima)等。在潘多省和贝尼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还有一些土著居民讲埃塞埃哈语、卡维纳尼奥语、托罗莫纳语、雷耶萨诺语、阿拉奥纳语(Araona)、索诺内语(Sonone)、查玛语、查科博语(Chacobo)等。在圣克鲁斯省东部和接近巴西边界的地区,还有一些游牧居民讲佩诺基基亚语(Penoquiquia)、保纳卡语(Paunaca)、瓜拉尼奥卡语(Guaraoca)和帕雷西语(Paresi)。在这个地区的中部,还有一些土著居民讲奇马内语(Chimane)、尤基语(Yuqui)和尤拉卡雷语(Yuracare)。

根据“玻利维亚文化研究所”对玻利维亚各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和分类统计,玻利维亚有大小民族近40个,分属于13个语族。Hugo Boero Rojo, Enciclopedia“Bolivia Magica”, tomo I, p.113, Editorial Vertiente, 1993.玻利维亚土著语言的结构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拉美国家土著语言结构的突出特点,就是它既有安第斯山地区古印加文化的语言,也有南美东南部低地地区瓜拉尼文化的语言;玻利维亚正是美洲印第安人这两大类语系的汇合区。

3.官方语言

过去,由于玻利维亚土著居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多数,因此,玻利维亚的法定官方语言除西班牙语外,也包括两个多数民族的语言,即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但是,莫拉莱斯执政之后,决定实行多官方语言制度。根据2009年2月7日开始生效的新宪法,西班牙语和包括艾马拉语、克丘亚语和瓜拉尼语在内的36种土著语言都被认可为玻利维亚的官方语言,它们是:艾马拉语、阿拉奥纳语(Araona)、包雷语、贝西洛语(Bésiro)、卡尼查纳语(Canichana)、卡维纳尼奥语(Cavineño)、卡尤巴瓦语、查科博语、奇曼语(Chiman)、埃塞埃哈语、瓜拉尼语、瓜拉苏阿维语(Guarasuawe)、瓜拉约语、伊托纳马语(Itonama)、莱科语(Leco)、马查呼亚-卡利亚瓦亚语(Machajuyai-Kallawaya)、马奇内利语(Machineri)、马洛帕语(Maropa)、莫赫尼奥-特里尼塔里奥语(Mojeño-Trinitario)、莫赫尼奥-伊格纳西阿诺语(Mojeño-Ignaciano)、莫雷语(Moré)、莫塞顿语(Mosetén)、莫维马语、帕卡瓦拉语(Pacawara)、普基纳语(Puquina)、克丘亚语、西里奥诺语(Sirionó)、塔卡纳语(Tacana)、塔彼特语(Tapiete)、托罗莫纳语、乌鲁奇帕亚语(Uruchipaya)、温阿耶克语(Weenhayek)、亚米纳瓦语(Yaminawa)、尤基语、尤拉卡雷语、萨穆科语(Zamuco)。

新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应该使用至少两种官方语言,其中一种必须是西班牙语,另一种则视所辖地区全体居民的语言使用需求、偏好和是否方便等情况而定;其他各地各级自治政府必须使用所辖地区自己的语言,其中之一必须是西班牙语。Constitución de 2009 d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六 国旗、国徽、国歌与国花

2009年宪法第6条规定,玻利维亚国家的标志是红黄绿三色国旗、玻利维亚国歌、玻利维亚国徽、坎图塔花和帕图胡花。

(一)国旗

玻利维亚独立后的第一面国旗诞生于1825年。这一年的8月,刚刚获得独立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召开了国民大会,通过了8月17日法令,规定了这个新国家国旗和国徽的式样。该法令第一条规定,玻利维亚的国旗为红、绿两色;国旗自上而下分成3个平行的长方形条块:上下两块窄,为绿色;中间一块宽,为红色;在中间的一块上,均匀地分布有5个椭圆形的图案(由麦穗和黍子的图案镶边,中间是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代表当时玻利维亚的5个行省(查尔卡斯,即今波托西、拉巴斯、科恰班巴、圣克鲁斯和安托法加斯塔)。按官方规定,国旗分两种,一种有5个椭圆图案,称大旗;一种只有一个椭圆图案,称小旗。这面国旗只用了一年。

1826年7月,玻利维亚立宪大会召开会议,并于7月25日通过法令,对国旗做了修改。法令规定,国旗3个平行的长方形条块改为同等宽度,颜色也由两色改为三色,自上而下依次为黄、红、绿;国旗的中央为共和国国徽。

1838年圣克鲁斯将军创建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后,玻利维亚成为该联邦3个联邦州(北秘鲁、南秘鲁和玻利维亚)中的一个,采用1826年的黄红绿三色国旗。1839年联邦解散后,玻利维亚国旗保持不变。

伊西多罗·贝尔苏总统执政后,玻利维亚国民议会在1851年10月31日颁布法令,对国旗3个颜色的排列顺序做了修改,原来的顺序是自上而下为黄、红、绿,现改为自上而下为红、黄、绿。从此以后,玻利维亚国旗的三色设置沿用至今。但在历史演进中,玻利维亚国旗上的红、黄、绿3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已有所变化。在1851年诞生之初,三色旗象征玻利维亚3个自然界(动物、植物、矿物)、3大地理区域间的团结与和睦,以及国家发展的三部曲:过去为解放和自由而战斗的烈士们的鲜血,现在各个种族和文化所做的开创性努力,对国家下一代富有希望未来的期盼。三色旗也与克丘亚和艾马拉印第安人所使用的七彩方格旗(Wiphala)存在联系,暗含着七彩中的三种色彩融合之意。七彩方格旗是印加帝国的正方形旗帜,由红、橙、黄、白、绿、蓝、紫7种颜色的方格拼缀而成,每种颜色占七个方格,沿左上—右下角的旗面对角线交错分布,共计49个方格。七彩方格旗对角线上的7个同色方格存在白、黄、红、绿四种变化,分别代表印加帝国的四个大区(苏约),白色代表玻利维亚所属的科利亚苏约(Collasuyo)。2009年,莫拉莱斯政府颁布第241号最高政令,对国旗色彩做了最新的官方诠释:红色代表建立和保护共和国、巩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的英雄们所洒下的鲜血,黄色代表玻利维亚人民的矿产和地下资源,绿色代表自然资源和作为社会基本价值的希望。象征土著文化的七彩方格旗被作为国家标志写进玻利维亚2009年宪法,在政府机关等正式场合与国旗一同悬挂。此外,玻利维亚人在国庆日佩戴由国旗色布料制成的花结(escarapela),这种饰物也被作为国家标志而载入新宪法。

(二)国徽

玻利维亚的第一个国徽,也是在1825年国民大会上审定的。第一个国徽的图案相当简单。图案的主体是盾形,分成4个部分:其中上下两个部分为大部分,中间的部分又左右均分为两个小部分。上面的部分为蓝色的天空,上有5颗银星,代表当时玻利维亚的5个行省。下面的部分是波托西山,它坐落在金黄色的大地上,象征玻利维亚的矿物资源。中间部分的右侧是绿色的原野,原野上有一只羊驼,象征玻利维亚的动物资源;左侧是白色的原野,原野上有一棵被命名为面包树的大树,象征玻利维亚的植物资源。国徽的顶部是自由之帽;自由之帽两侧各有一个保护女神,她们高举着一面横幅,上面写着玻利维亚共和国的西班牙文名称“Repulica Bolivia”。

1848年贝尔苏总统执政后,对国徽做了一些修改。在格雷戈里·帕切科执政时期,政府于1888年7月14日颁布法令,最后确定了国徽的样式和含义。法令规定:玻利维亚共和国的国徽为椭圆形。国徽的中部和下部为波托西山,山前右面为一只羊驼,左面是一捆小麦和一棵面包树;山的上面是蔚蓝色的天空,天空有一些云彩,一轮红日升起在波托西山的后面。椭圆国徽的周围是带状镶边,镶边的上半部为金黄色,上有“玻利维亚”的西班牙文字样“BOLIVIA”;下半部为蓝色,象征蓝色的原野,上有9颗金星,代表玻利维亚的9个省。椭圆国徽的两旁各有3面国旗、1门大炮和2支步枪。在2门大炮的上方,左边有1柄印加人用的斧头,右边有1顶自由之帽。在椭圆国徽的顶部还有1只安第斯雄鹰张开双翼,立于相互交叉的橄榄枝和月桂枝之间。

法令还对国徽的使用做了规定。法令规定:国徽可挂在国家宫、省府、公共建筑及玻利维亚驻外使领馆的正门上方;国徽图案可用作国家大印(规格为80毫米长、78毫米宽)和各级政府不同规格的印章(从48毫米见方到20毫米见方不等);国徽可以绘在军队的巨大国旗上(6米长、4米宽),可以绘在政府机关、玻利维亚驻外使领馆及公共建筑物所用国旗上;在公共节日和爱国活动中,公民应将绘有国徽的国旗竖立在他们的建筑物上。

2004年7月19日,卡洛斯·梅萨政府颁布第27630号最高法令,对1888年的国徽图案进行了如下修改:第一,将原国徽上的9颗金星增加为10颗,即把玻利维亚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去的海岸省以及后来新设的潘多省都包括在国徽图案之内;第二,用骆马替换了羊驼,用玻利维亚棕榈树取代了面包树,以更加凸显玻利维亚动植物资源的独特性;第三,在波托西山前增加了一座次峰,上面还立有一座耶稣圣心教堂。

(三)国歌

玻利维亚国歌诞生的时间要晚于国旗和国徽。建国之初,玻利维亚军乐队主要演奏通俗乐曲或西班牙军队进行曲,缺少受民众欢迎的爱国乐曲。巴利维安总统意识到创作国歌的必要性,并邀请侨居智利的意大利作曲家莱奥波尔多·贝内代托·温琴蒂承担此项重任。后者于1845年9月来到拉巴斯,启动创作玻利维亚国歌的工作。

温琴蒂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多次遴选,最终选取诗人何塞·伊格纳西奥·德桑希内斯撰写的歌词——《玻利维亚人,美好命运》,并完成谱曲工作。1845年11月18日中午12点,玻利维亚军乐队在穆里略广场的政府宫前首次演奏了这首爱国歌曲,并于当晚在新落成的拉巴斯市立剧院进行演出,以庆祝因加维战役胜利四周年。当晚的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歌曲得到了在场的玻利维亚政要和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1851年,曼努埃尔·伊西多罗·贝尔苏总统签署最高政令,正式将《玻利维亚人,美好命运》定为玻利维亚国歌,并沿用至今。2009年宪法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国歌日,规定在当天中午12点要举行展示乐谱原稿、演唱或播放国歌等纪念活动。

《玻利维亚人,美好命运》旋律雄壮,讴歌了玻利维亚人民不畏强权、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勇敢精神。歌词分为四段,第一段歌词是:


玻利维亚人,我们的愿望终于盼来了美好的命运,自由已经来到了祖国,我们结束了奴隶身份。昨天还是战争的骚动气氛,还是可怕的弹雨枪林,今天却是优美的和平曲调,团结歌声高唱入云。为了保持祖国的荣誉,我们发出新的庄严誓语,“自由人民宁死不屈!”


每段歌词的结尾都反复高唱“自由人民宁死不屈”,将爱国主义氛围推向高潮。中文歌词参见《世界国歌博览》,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四)国花

1924年1月,萨维德拉政府颁布法令,决定将玻利维亚西部安第斯地区盛产的三色“坎图塔花”(Khantuta Tricolor)定为玻利维亚的国花,因为这种花的花冠为红色和黄色,花萼是绿色的,具有玻利维亚国旗的3种颜色。1990年4月27日,帕斯·萨莫拉政府又颁布法令,决定把盛产于玻利维亚东部亚马孙河流域平原地区的一种名叫“帕图胡花”(Patuhu Bandera)的热带花也定为玻利维亚的国花,因为这种花开在一种类似小香蕉树的植物上,花序延伸得很长,像一柄佩剑,花轴上的各个花瓣都有光泽鲜亮的红、黄、绿3种颜色,酷似玻利维亚国旗的颜色。该法令还决定将一枝三色“坎图塔花”和一枝旗色“帕图胡花”相互交叉,作为玻利维亚的国花。法令说,“三色坎图塔花和旗色帕图胡花可以加强玻利维亚东、西、南、北、中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枝向右倾斜的三色坎图塔花和一枝向左倾斜的旗色帕图胡花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象征玻利维亚共和国所有地区、种族、文化和自然财富的一体和联合”。Decreto supreme No 22482 de 27 de Abrilde1990, http://www.solobolivia.com/historia/simbolos/putujubandera.shtml.2009年,莫拉莱斯政府再次强调,国花代表玻利维亚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各区域间的团结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