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赢得一场“战争”:从二战经典战役中学到的商业经验
- (西)伊格纳西奥·冈萨雷斯-波萨达
- 4493字
- 2022-09-03 04:29:01
3 盛夏时节好生存
1941年6月22日早晨,约300万德军准备就绪,分三个纵队向苏军发起进攻。
首先,由陆军元帅里特尔·冯·勒布(Ritter Von Leeb)率领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负责从东普鲁士向波罗的海国家进军,任务是夺取港口,然后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进发,与芬兰人汇合。1939年,芬兰惨遭苏联入侵,在一番顽强抵抗后芬兰被迫于1940年投降,并将10%的领土割让给了苏联。1941年,他们试图在德国的支持下收回失地。然而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芬兰不愿在其1939年划定的边境以外作战,最终对苏联采取了武装中立的态度。
其次,由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领导的中央集团军群击败行军途中的苏联红军集结点后,便开始按当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路线行进。
第三支军队是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他们将在罗马尼亚军的帮助下自南发动进攻,并将基辅设为目标,旨在攻占乌克兰农业发达地区和高加索的油田。
德军再次采用当年成功演绎的“闪电战”策略,即以空中优势为保障,由武装部队在步兵的协助下打开突破口,然后继续深入,包围敌军大部队;一旦围困成功,步兵将火速收拾残局。由于炮兵紧随步兵之后,考虑到坦克部队的安全,德国空军将扮演飞骑炮兵的角色。
起初,一切进展顺利,德国人迅速行进,苏军损失严重。6月26日,明斯克(白俄罗斯首都)沦陷;7月16日,德军抵达距莫斯科248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在那里,苏军的抵抗一直持续到8月8日,此次战役中,仅中央集团军群就俘虏士兵约100万人,缴获大炮5000门,坦克约9000辆。
北方进展更加迅速。曼施坦因率军日行80公里,很快将到达列宁格勒,途中德军还夺取德维纳河(Dvina)的重要桥头堡。苏军损失战机1600架、汽车1400辆、大炮4000门,3.5万人被俘,9万人牺牲。圣彼得堡似乎在7月初即可拿下。13
在南方,德军遭遇顽强抵抗,相比北方进展要缓慢得多。一方面,此次与他们交战的是极难对付的苏军部队,他们隐蔽于深挖的防御战壕里;另外,苏军并没有建立一条非常牢固的防线,而是通过多条并不坚固的防线分散德军兵力,拖延战争进程。另一方面,德军的进攻必须穿过普里佩特沼泽,这里是一片森林茂密的沼泽地,人烟稀少、道路不畅。即使如此,德军仍在7月初完成既定目标,即将攻入基辅(见地图3.2)。
地图3.2 东方战线(1941年9月)

此时,第一次紧张局势形成。纳粹德国的作战目标显然太过高远,对苏军作战能力的情报分析也过于乐观。现在看起来,德军似乎并没有强大到能够同时调动三大军群全面作战的程度。
与此同时,革新派和专家组也再度产生分歧。几乎一直占上风的专家组对军队侧翼的安全忧心忡忡,担心侧翼不够隐蔽,可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装甲部队与步兵距离太远也是后患。装甲部队超过步兵90多公里并不奇怪,但这给步兵封锁正在形成的缺口带来困难。但是革新派知道,军队在平衡应变与速度的同时,也应关注能力极限,部队后方是否拉开距离无关紧要,因为此刻敌人已经像一艘断了桅杆的船只,失去了方向。
最坏的结果莫过于慢慢止步。前线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布满陷阱的沼泽,我们要付出汗水和鲜血,因此目光必须长远。要相信前方就是辽阔的田野和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军队一旦停止前进,很快就会成为敌人后备部队的攻击目标”。14独揽大权的希特勒挑起革新派和专家组的摩擦与不和,总参谋部各位成员的观点也多有分歧,这样的领导机构只能导致无限拖延和错失良机。
在营销界,类似的问题也经常引发争议,大家讨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以保护一个品牌的侧翼不被激烈的竞争击垮。大众消费品,如达能、宝洁和苹果等最弱的侧翼就是价格,尽管产品特点、产品定位、配送等也是其侧翼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一方支持保护侧翼,建议推出能够弥补成功商品美中不足的新产品。而作为另一方的革新派则认为,迫在眉睫的是要提升现有产品,而非浪费时间模仿、复制竞争对手已经成功推出的产品。他们会说,我们是领导者,应该由我们来决定市场走向。
放弃侧翼自然有风险,但通过特定产品来保护它则意味着领头企业会牺牲远见、策略以及资源来推出系列产品。结果,公司保护侧翼的进程被拖慢,导致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大多“侧翼品牌”或系列产品常常是短命的。15
另外,德国还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第一阶段成功以后,下一步该怎么走?
德军没有了正确的判断,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军队将领与总参谋部意见相悖,互相攻击,都希望能够强加自己的意愿。指挥官们你争我抢,竭力说服希特勒采纳他们的高见。就在德军争论不休的一个月里,苏联人加紧备战步伐。事实证明,这几十天的时间对他们后来取得骄人的战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攻取斯摩棱斯克后,德军面临又一选择:是进军莫斯科,还是按原计划进行(中央集团军群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增援,尽快征服列宁格勒;另一路协助围攻基辅)。
德军困惑不解,再次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征服距离斯摩棱斯克约240公里的莫斯科意味着,直击苏联的神经中枢,攻占苏俄的精神首都兼第一大工业中心(此举有利于将苏联一切为二)。当然,苏联红军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防御,但这是摧毁苏联最快捷的途径。
而攻占基辅又意味着征服乌克兰,牵制大批苏军,同时也意味着不会在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留下危机四伏的巨大侧翼,给苏军以可乘之机。
乌克兰因其丰富的资源而显得格外重要。除了资源,攻夺克里米亚也能保护罗马尼亚的油井,确保德军能继续获得战争所需的燃料供给。
在北方,攻占列宁格勒有助于联合芬兰军队控制波罗的海地区(尽管芬兰军队并不希望在境外作战,抗击苏联)。紧接着,德军可能说服芬兰,帮助德国攻打位于北冰洋、距离芬兰边境约160公里的摩尔曼斯克港口。它是苏联位于欧洲最北端的一个港口,其战略意义在于,这里有一条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而盟国的救援物资也正是通过这条线路送达苏联的。
尽管大多数将领支持继续向莫斯科进军,但希特勒再次证明谁才是德国真正的主宰,他亲自调遣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分装甲师南下攻占基辅,同时命令另一支队伍北上夺取列宁格勒。
古德里安带领的中央集团军群向南行进,与南方集团军群会合。在1941年8月25日到9月26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横扫苏联军队,苏方损失极其惨重:66.5万人被俘,880辆坦克、3700门大炮和3500辆机动车被毁。
北方战事一波三折。瞻前顾后、缺乏远见严重阻碍了军队行进。7月,德军在距离列宁格勒160公里的地方停滞不前,苏军因此得以修筑防御工事。其次,北上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过于分散且行进缓慢。雪上加霜的是,德军总参谋部于9月4日改变主意,决定将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改为包围计划。16后来尽管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可惜为时已晚。
希特勒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军事指挥家,而实际看来,他只不过是运气不错、有些天赋的业余选手而已。古德里安对他的评价是“制订计划时大胆、甚至鲁莽,但执行时却又胆小如鼠”。17然而,希特勒的其他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军事才能的欠缺,例如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异于常人的数据记忆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各种陈述和报告的核心内容。
他还是善于巧妙捕捉听众心理和兴趣的演讲大师,这一才能帮助他在1933年的选举中大获全胜,顺利上台;希特勒擅长将其思想观点以类似公式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如:“我将永不放弃权利!”或“我绝不投降!”)。一些能征惯战、对此次行动深感忧虑的大将军也都被他的演说深深打动,在其极富煽动性的语言面前保持了沉默。18
而那些立场坚定、明察秋毫的批评者则很快被便于领导、摇摆不定的人所取代,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个人品行则被无情地忽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希特勒多么努力,都不会成为专家,也不会成为革新者。但他并不是一无所成,就像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样,他是一个梦想家。商界有成千上万类似的例子,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或教育的人,却完成了从一无所有到商业黑马的蜕变,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奇迹。
这些编织梦想的人能够通过眼睛或直觉感受到一种前景,但他们往往缺乏实现这一前景的技能和方法。专家们会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更完善,革新者会另辟蹊径,而梦想家却毫无思路。他们凭借直觉,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运气、社交能力等取得初步成功。
但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梦想家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有些时候,他们也能看清形势,懂得适时退后一步,耐心听取意见,让专家和革新者尽情发挥。斯大林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希特勒却始终未能醒悟。
像许多白手起家的商人一样,希特勒继续固执地坚信自己的直觉、运气、感受以及任何曾经发挥奇效的因素。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仅凭它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当他拒绝组建高效的领导机构时,灾难就已经慢慢降临了。
希特勒既没有读过专业的军事课程,也不擅长指挥总参谋部提出的各项行动;他的军事经验有限,对技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可笑的是,他提出两个要求,首先,军队必须不顾一切地发动进攻;其次,宁可战死也不能丢失领土,这无异于逼迫军队自取灭亡。这种要求或许更适用于卡斯特将军(Custer,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因愚勇轻敌而被印第安人大败的将军)而非克劳塞维茨。面对因决策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希特勒式的领导人不仅不寻求建议,反而更加封闭自守,疯狂揽权,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德国军工部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是希特勒最鲜明的特点。他实际上没有任何职业,从本质上说,希特勒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像许多自学成才的人一样,无论哪方面他都达不到专家水准,这说明他无法对重要任务的实施困难作出客观评估。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不仅没有虚心请教,反而继续盲目接受更多新任务。很多业余选手会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后一蹶不振,希特勒也不例外。另外,对战争规则的视而不见也是其致命弱点之一,这个时候,他的‘即兴创作’能力也不再是此前大家赞不绝口的特长或优势。”19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创建微软公司时达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编程能力不及员工的老板不配让员工为其效力。五年后,微软公司任命当时在宝洁公司销售肥皂且初露锋芒的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担任首席运营官,显然,鲍尔默绝不是一位计算机程序员。20在这个例子中,梦想家比尔·盖茨毫不犹豫地将工作委托给了一位专家。
比尔·盖茨的成功源于他坚定的梦想。在他看来,薄利多销是计算机行业的生存基础;他意识到,如果将硬件生产和软件编写视为两个独立业务,行业发展就会更有前景。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拥有非凡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但这种眼光并不能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具备专家或革新者的素质。
因此,他不仅在其他领域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同时也录用出众的编程人员。盖茨不耻下问、积极主动;他也在公司的收购、兼并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算在自己驾轻就熟的专业领域,盖茨也会广纳贤才,虚心请教。
如此说来,如果你梦想远大,为什么不去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呢?尽管MBA可能花费大、理论性较强,但又怎么知道它不会助力于你的未来呢?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优秀的学术能力很可能会让你走得更远、更坚实。大学期间,你或许会遇到一些需要凭借梦想来实现人生目标的专家。但是,如果心中有梦,又不想攻读学位,那就要任用专业人士来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这样做了,就请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至少偶尔这样,毕竟,要让你的员工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