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赢得一场“战争”:从二战经典战役中学到的商业经验
- (西)伊格纳西奥·冈萨雷斯-波萨达
- 1560字
- 2022-09-03 04:29:01
第1章 从轰炸华沙到伦敦闪电战
1 不幸的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波兰指挥官对这次突袭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波兰总参谋部早在数月前就得知德国将伺机入侵波兰。
他们深知在实力上难以与德国相抗衡,但也并未因此完全失去希望,因为他们还有两个重要的伙伴可以依靠——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1939年,英法两国都是拥有庞大殖民地的世界强国。一战后,它们便承担起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
总之,只有英法两国从西面进攻德国的时候,波兰人民才能真正抗击来自德国的猛攻。
波兰的防御可以采取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会置军队于不利的境地:他们要保卫长达1792公里的边境,努力保护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大片人口密集区民众的生命安全,所以很容易被包围。
第二种策略重点沿主要河谷,如维斯杜拉河(Vistula)、桑河(San)以及布格河(Bug)发起抵抗,在对这些地区加强防卫的同时等待英法两国的援助。这一战略的缺点在于,波兰可能会丧失大部分工业区和一些人口聚居区,但其优点是能够拖延抗击时间。1
波兰最终决定采取第一种策略,捍卫本国领土完整,这就好像一家全国性公司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时,会竭力保护自己在本国的地位,绝不屈服一样。此时的波兰发现灾难近在眼前。众所周知,无视现实就会给偏见可乘之机,这样的结果通常是一团糟(见地图1.1)。
地图1.1 入侵波兰(1939年):德国的进攻和波兰的选择


英法两位伙伴的态度并没有帮助波兰选择正确的战略。两国政府向波兰最高统帅传达了错误信息,让他感觉不会大难临头,但显然英法的答复更多基于理论预测而非准确的现状评估。
事实上,英法对参战并不十分热心,它们不愿开战,也不愿造成伤亡或被迫采取行动。冷淡被动的结果就是行动迟缓,置不幸的波兰于更加艰难的境地。英法领导人认为希特勒或许会改变主意,选择撤退,不会对波兰造成重大损失。
结果,当德国的坦克在波兰全速穿梭时,法德两国边境局势虽也紧张,但因战争爆发时两国并无敌对迹象而显得格外平静。百姓照常工作生活,好像并没有发生过什么。2
如果同盟国反应迅速,历史就可能被改写。正如《决战》(Decisive Battles)一书中写到的,“如果法国对莱茵河和鲁尔区(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工业区)发动攻击,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这种可能性在波兰战役的前10天里更加明晰,当时法军可以投入110个师对战德军35个师。”3
这一事件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旦作出决定,就必须确保竭尽全力、执行到底。优柔寡断、半途而废不仅会殃及我们的伙伴(如其他部门、我们的顾客、员工等),同时也让我们自己身处险境,就像二战中的英法两国一样。
历史不可改变。德军在三周之内便大败波兰,而此时法军仍在向边境方向移动。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腹背受敌。问题是,苏军从何而来?原来,为避免再生麻烦,苏德达成秘密协议,共同瓜分波兰。尽管如此,无论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因为苏联入侵波兰而对苏宣战,因为德国人已经让它们手忙脚乱。
10月3日,华沙沦陷,这也是历史上苏德第五次瓜分波兰(其实还有第六次,1945年战争一结束,波兰再次面临苏联的宰割)。
但德国为什么一开始要入侵波兰?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其实二战在一战刚刚结束后的1918年9月11日,也就是21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德国遭到瓜分,饱受屈辱,日本受到鼓舞,俄国不甘服输,欧洲许多地方陷入民族矛盾的漩涡,这种紧张关系无异于一颗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
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使性格古怪的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功上台。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实行重整军备、武装扩张的政策,自此走上了占领其他德语国家(如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道路。英法出于多种原因容忍了德国的侵占行为,但是入侵波兰的做法着实过火。尽管波兰也有大量讲德语的人口,但领土分割线已经存在——穿过边境线就意味着战争。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德国挑起战争,但用不了多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