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 吴雨珊
- 1056字
- 2021-04-25 16:50:54
第一节 摸索筹资之道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安身立命的基本业务,但为支持“两基一支”而生的国家开发银行,既没有营业网点,也不吸收存款。三峡工程、岭澳核电等国家重点项目“嗷嗷待哺”,融资方式亟待探索。
国务院22号文的起草人之一陈铁林回忆,“当时我们全面列举了资金的来源渠道,但并没有真正思考怎么具体执行,这些都留待以后去实践。”文中提到了国开行资金来源的八种方式:资本金、财政贴息资金、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财政担保债券、向境外筹集资金、国务院划转开发银行的专项建设基金和专项资金,以及向央行申请再贷款。
在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之初,大多数资金都来源于政府的无偿拨款。然而,在中国中央财政是指望不上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赤字急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计划中财政部分4年向国开行拨款500亿元作为注册资本,也没有完全落实。
在当时看来,世界银行的债券融资模式最具可行性,既能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又可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还能避免与商业银行直接形成存款竞争。人民银行也赞成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来筹资。
但那时,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银行间债券市场尚处于酝酿之中,就连财政部发行国债都挺困难。1993年,国债陷入发不出去的困境,财政部向国务院报告,进行全国总动员,各省书记、省长亲自落实国债认购,才勉强完成销售任务。国债的认购都成问题,国开行的金融债券更无力完成市场化发行。
国务院决定,暂时仿效国债的行政派购形式,由国开行提出年度金融债券的发行规模,由人民银行和国家计委根据国家确定的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审定,并确定债券利率,然后下达认购指令,让四大银行和邮政储汇局按照存款增量的一定比例购买金融债券。
1994年4月,国开行以与人民银行、国家计委联合发文的形式,尝试发行了第一次金融债券。当年国开行贷款总规模为650亿元,发行的首笔债券额度为528亿元,其中:3年期448亿元,利率为12.5%;5年期80亿元,利率为14%。短短几日内,第一批认购款200亿元就被划入了国开行的账户。
从此以后,发行金融债券一直是国开行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渠道,一度占到了资金来源的90%以上。但是,行政派购毕竟不是长久之策。由于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国债利率倒挂,投资人缺乏积极性,与央行讨价还价,债券资金延迟到账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一些项目用款。
从1994年发行派购债到1998年开始市场化发行,到2000年全部市场化发行,国开行累计派购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4943亿元。2004年,全部计划派购债券兑付完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