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物流市场的主要特征

2015年,我国物流市场增速与货类结构的调整趋势日益明显,中西部物流市场、跨境物流和城乡末端配送体系等物流短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多家大型国企实施兼并重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批物流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实现快速发展,智能物流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初露端倪。

一、物流市场进入增速与货类结构调整期

(一)物流市场增速明显回落

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徘徊在3%左右,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低于3%。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由原来9%以上的高速增长逐渐进入6%—8%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物流市场也进入增速调整期,物流市场各项主要指标增速逐年明显回落。例如,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从2012年的9.8%滑落至2015年的5.8%,社会物流总费用从2012年的11.4%降至2.8%。全国货运量增速从2012年的10.9%滑落至2015年的0.2%,货物运输周转量从2012年的9.1%滑落至2015年的-1.9%。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从2012年的7.3%滑落至2015年的2.4%,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的8.4%滑落至2015年的4.5%。

(二)物流市场货类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在政府强力推动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近年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不断降低,消费经济正在快速崛起。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高新产业增长迅速,大批传统落后产能遭到淘汰。这些变化已对物流市场的货类结构产生影响,即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明显下滑,小批量的零担货物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下滑在铁路货运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我国铁路以煤炭、冶炼物资等大宗生产资料为主要货源,2014年和2015年的货运量与货物运输周转量均为负增长。其中,货运量已由2013年的39.67亿吨降至2015年的33.6亿吨,年均跌幅8.6%;货物运输周转量由2013年的2.92万亿吨公里降至2015年的2.38万亿吨公里,年均跌幅10.8%。另外,2011-2015年期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为6.1%,比同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均6.6%的增速低0.5个百分点,也体现出这一趋势。

与此同时,受益于小件货物的快速增长,我国快递及快运市场发展迅猛。全国快递业务量已从2011年的36.7亿件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206.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54.0%。我国零担物流前十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由2012年的159.5亿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267.63亿元,年均增长29.5%,其中排名第一的德邦物流年营业额由2012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12亿元,年均增长36.6%。[8]此外,铁路顺应零担货物快速增长的趋势,不断加大零散货物市场开拓力度,取得明显效果。2015年铁路零散货物运量同比增长18.7%,集装箱发送量同比增长20.2%。

二、物流体系短板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中西部物流市场建设提速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指引下,2015年中西部地区物流体系建设明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物流通道方面,一是中西部交通路网正在加速完善。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甘肃金昌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多条中西部高速公路建成,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全线开工,额济纳—哈密铁路建成通车。二是一批中西部城市正在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截至2015年年底,在开通中欧班列的10个国内起点城市中,有7个位于中西部地区。[9]2015年,中欧班列共开行815列,比2014年增长了165%。班列运输货物品类日益丰富,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目前的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等品类。

物流节点方面,2015年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园区数量显著增加,已由2012年的303家增加到2015年的592家。中西部地区还新增了合肥、芜湖、乌鲁木齐等多家综合保税区,截至2015年年底,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保税区已有20余家,数量接近我国综合保税区总数量的一半。此外,重庆万州、陕西西咸、青海曹家堡等10余家保税物流中心2015年实现封关运作或获得批复,开始建设。

(二)跨境电商海外仓及保税仓建设加快

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迎来高速增长。为适应跨境电商快速增长的需要,不断提升跨境电商物流的时效性和降低跨境电商物流成本,一些从事跨境电商的贸易及物流企业明显加快了海外仓及国内保税仓的布局。

一批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以租用和自建等方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例如,跨境电商贸易企业杭州大龙网贸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海外仓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其中,俄罗斯、巴林等海外仓已陆续开始运行,波兰、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和哈萨克斯坦等海外仓将在2016年投入使用。截至2015年年底,广州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已在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6大主要外贸市场设置海外自营仓储物流中心。顺丰速运2015年启用了东欧仓,未来还计划在美、欧等4个主要目标市场设立20个全球仓。深圳一家专注跨境电商的物流企业以自营模式经营英国、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仓,海外仓总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

保税仓方面,受政策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保税仓主要集中设立在上海、杭州、宁波、广州、郑州等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5年保税仓储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跨境电商网易考拉,已先后在杭州、宁波、郑州、重庆等地建立15万平方米保税仓。2015年6月,网易考拉还启动了宁波仓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落成后日订单处理量将达到20万单。另外,各大自贸区凭借政策优势已成为跨境电商新建保税仓的首选地。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南沙自贸区吸引了京东、苏宁云商、唯品会等190余家跨境电商入驻,36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已经全部租出,平均每日仓库出货量超过15万单。2015年8月天津被批准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后,11月,蜜芽、麦乐购等9家跨境电商企业即与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签署协议,在东疆开展以保税备货模式为重点,包含直邮集货、保税出口、一般出口及海运快件的业务试点工作。

(三)城乡末端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5年,城市O2O线下配送体系、电商最后一公里以及农村末端配送网点建设都得到很大完善。城市O2O线下配送体系方面,饿了么2015年6月上线了自行研发的“蜂鸟”配送系统,用户订单信息由蜂鸟系统直接推送给指定的本地第三方配送团队,团队接单后再由蜂鸟后台调度系统派单并规划最佳路线,外卖配送速度得到有效提升。美团2015年7月成立了外卖配送事业群,大力打造配送体系,目前已形成“自营+代理+众包”三位一体的物流模式,日配送订单量已超过300万单。百度外卖2015年依靠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前沿科技的研发成果,大力打造智能调度系统,已实现配送员智能配单和配送路径优化,并且自营物流团队由年初的2000人大幅扩充到3万余人,大大提升了用户消费体验。京东到家是京东公司2015年重点打造的O2O服务平台,目前主要采用众包模式解决线下配送问题。截至2016年1月,京东众包配送人员已突破50万人,覆盖北京、上海、成都和天津等21个城市。

电商最后一公里方面,2015年4月,中国邮政联合菜鸟网络,向社会开放5000个电商包裹自提点,为网购用户提供包裹代收服务。6月,圆通和百世汇通加入菜鸟驿站,向社会开放1万余家末端代办点为公共自提点。8月,菜鸟网络与全国最大的3家智能快递柜服务商及国内6家主流快递企业签署三方合作协议,速递易、中国邮政、富友在全国的4万多个自提柜将逐步开放给菜鸟的合作伙伴及阿里电商交易平台消费者使用。

农村末端配送体系方面,2015年我国继续实施快递下乡政策。申通2015年启动“千县万镇”工程,韵达实施了“开通乡镇拓展计划”,京东则通过建设“一县一中心”,着力打造村民代理体系和农村物流。全年农村地区新增快递服务营业网点4.5万个,乡镇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覆盖率提升至70%,全国农村地区收投快件量超过50亿件。

三、大型物流国企积极打造国际竞争力

(一)大型物流国企实施重组整合

2015年,国资委为加速打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物流企业,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启动了4家大型国有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

2015年12月,国资委宣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实施合并重组。中远集团是以国际航运、物流码头、船舶海工修造为主业的跨国企业集团,船队规模在世界名列前茅。中国海运集团是以航运为主业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两家公司重组完成后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将拥有总资产6100亿元人民币,员工11.8万人。旗下的中国远洋将成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班轮公司,集装箱将占全球运力规模的8%;中远太平洋在全球控股和参股运营的码头数量将达到39个,泊位数达到172个;中海集运由原来的集装箱航运业务平台转型为专业化的航运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集装箱租赁业务规模将排名世界第三;中海发展旗下的油运船队控制运力规模将居全球第一,超大型油轮船队运力规模居全球第二。

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兼并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旗下拥有招商银行、招商轮船等多家上市平台,业务主要集中于交通、金融以及房地产开发,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个港口,以及由43艘全球领先的超大型油轮(VLCC)组成的船队。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最大的航空货运和国际快件代理公司、第二大船务代理公司。完成兼并后的招商局集团总资产将达7300亿元人民币,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结合双方的海运、空运、陆运、仓储及客户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大力提升全球性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将公司打造成为“海、陆、空”供应链体系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企业。

(二)物流企业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

2015年,我国物流企业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等战略,不断强化海外物流网络建设,积极为制造业“走出去”项目提供海外物流服务,国际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

“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3月,上港集团获得以色列海法湾新港25年运营权。海法湾新港位于地中海东南岸,是以色列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上港集团将投资60余亿元人民币将该港打造成地中海的枢纽港和上海港连接欧洲的桥头堡,为我国货物出口欧洲提供支持。9月,中远太平洋联手招商局国际收购了土耳其第三大集装箱码头康普特港(Kumport)约65%的股份。Kumport位于欧亚两大洲连接点和“一带”与“一路”交汇点,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次收购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物流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出海的综合优势,同时也是中土两国深化战略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互利共赢的标志性项目。

海外物流服务网点及物流园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外运集团不断完善海外物流分公司布局,截至2015年年底,其在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地的海外物流分公司已达48家。招商局集团2015年在白俄罗斯投资建设中白商贸物流园,为入园企业和白俄罗斯各类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服务。

助力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中远物流公司2015年成功中标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阿尔及利亚比林核研究中心升级改造项目、中车长客泰国国铁115辆客车全程物流项目、阿根廷贝尔格拉诺铁路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助力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工程项目和重点产能输出领域具备专业物流优势,2015年该公司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物流项目60余个,累计完成400余个。

四、资本驱动物流业加速发展

(一)风险投资助推物流初创企业发展

2015年,物流领域创新成为风险投资热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接近60家物流行业初创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注资。这些初创企业覆盖多个物流细分领域,如车货匹配、同城配送、零担物流、快递、跨境电商物流和物流设备等。从模式上看,车货匹配和同城配送类创新企业融资项目最多。从融资金额上看,多数公司融资金额集中在数千万到1亿元人民币之间,少数公司达数亿元人民币。从融资进度看,大多数公司处于A轮阶段,少数公司已进入B轮或C轮阶段。2015年物流行业主要风投项目情况如表1-9所示。

表1-9 2015年物流行业主要风投项目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物流沙龙投资部的《2015年物流行业投融资及并购大全》以及“物流指闻”发布的《年度盘点:2015年物流行业投融资大盘点》等资料整理。

(二)多家物流企业借助上市渠道加速发展

2015年,国内诸多物流企业希望通过拓展运营网络及升级设施设备来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多家物流企业选择在A股或新三板上市融资。

大型物流企业主要选择在A股融资,融资企业涉及快递、公路快运、汽车物流以及物流园区等多个领域。3家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争相在A股借壳上市或启动上市进程。2015年10月,申通以100%股权作价169亿元借壳艾迪西上市A股。2016年初,圆通宣布借壳大杨创世上市A股,顺丰确认启动A股上市进程。根据公开的资料,这些快递企业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建设中转仓配一体化项目、运输车辆购置项目、转运中心建设和智能设备升级项目、信息一体化平台项目等,有利于提升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时效性。除快递企业外,主营道路运输的恒通物流2015年在A股成功上市。2015年6月,快运领域的德邦物流以及主营汽车物流的北京长久物流分别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德邦物流募集的资金主要打算用于网点建设、零担运输车辆购置、快递车辆与设备购置以及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长久物流募集资金主要投向芜湖、长春等地的物流基地建设,以及智慧物流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此外,2015年9月,传化物流以注入A股上市公司传化股份的方式借助资本市场融资,为传化物流实体公路港网络建设项目以及O2O物流网络平台升级项目募集资金。

新三板成为众多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的新渠道。2015年是我国新三板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政策红利不断,挂牌公司数量规模大幅增加。海航华日、安达物流等几十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抓住机遇,完成新三板挂牌上市。新三板融资模式准入门槛低,不仅能够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的债券融资能力和股权融资能力,而且有助于规范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和认知程度。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加速业务拓展

2015年,我国部分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优质物流企业,实现了业务快速拓展及多元化布局。2015年4月,国内大型合同物流服务商招商物流收购了国内领先的网络化公路零担快运企业深圳恒路物流70%的股权。合资或收购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是招商物流拓展新业务领域的主要策略,此前招商物流已通过合资成立招商美冷和入股顺丰进入冷链与快递领域,此次收购恒路物流又使招商物流快速进入零担快运领域,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业态布局。

2015年初,青岛日日顺物流收购了上海广德冷链物流34%的股权,并通过收购47.6%的股权以及增资人民币2.5亿元,最终取得福建盛丰58.08%的股权。上海广德和福建盛丰分别是我国食品冷链和公路零担货物运输的领先企业,日日顺物流通过这两项收购快速进入专业化的高增长品类物流市场,并有效提升了其物流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2015年11月,华贸物流宣布以12亿元收购中特物流100%的股权。中特物流是以国内工程物流、国际工程物流以及国内大宗商品物流为主要业务的大型特种物流集团。该项收购使华贸物流进入特种物流细分领域,进一步提升了该公司工程物流板块的综合实力,有助于该公司丰富服务种类、完善产品结构,成为领先的价值创造型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

五、智能物流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展开

(一)配送(分拣)中心的智能化探索

2015年,我国首座智能配送中心——上海“华东一号”进入正式运营期。该配送中心在一系列软硬件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了由传统“人找货”向“货到人”拣选方式的转变。该配送中心软件会根据商品发货的时效以及各存储货架区的库存状况进行判断,需要拣选配送时,软件会触发商品对应的存储位自动传送,并按照订单筛选的逻辑为不同订单设计了固定的传送路径,最终这些商品会汇聚到负责拣选的人员面前。这项革新使单人每小时即可完成1000次拣选操作,是传统仓库的10倍。

京东、苏宁等公司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将货物提前配置到相应的配送中心或配送站点,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2015年9月,京东在iPhone 6s首发配送中,通过数据预测与提前布货,实现了从用户下单完成付款到收货签收仅用时12分20秒的惊人成绩。苏宁iPhone 6s首发配送也创下了最快半小时送达的记录。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京东目前还在一些分拣中心测试智能手环和智能中控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大屏幕查看配送动态,流程中每个差错都会显示在中控屏幕上,同时出错点上的工人能在其所佩戴的智能手环上收到错误提示。

2015年,圆通快递在其分拣中心装备了智能分拣系统。该系统中的分拣区具备自主识别目的地功能,快件在扫描称重后,通过传送带进入智能分拣设备的大旋盘上,然后随着大旋盘的旋转输送,快件经扫描自动落入对应的建包袋内。

(二)配送环节的智能化探索

菜鸟公司通过四级地址库以及高德地图的算法支持,帮助快递公司在复杂的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目前菜鸟已经匹配了600多万条线路。2015年“双十一”期间,菜鸟网络用7天时间送完2.4亿个包裹,比2014年缩短了9天。

百度公司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研发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目前已拥有调节运力、合理排班、配送路径优化等18项专利。百度公司已将智能物流配送系统技术应用于百度外卖,系统可根据餐馆与用户的位置来挑选合适的配送员,并为配送员计算出最优的路径。相比快递公司的人工派单和其他外卖厂家的抢单制,百度外卖的智能配送更加高效。

(三)智能装备方面的探索

智能柜、无人机以及仓储机器人是目前我国物流领域关注的重点。智能柜方面,2015年6月,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以及普洛斯集团共同宣布创建丰巢科技公司。新公司致力于打造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以提高快递效率,节省人力成本。乐栈公司联手格力电器,宣布共同研制即食餐品配送智能柜。该智能柜侧重本地化生活消费一站式服务,主打四位一体食品安全体系、0-60摄氏度远程温控技术、安全消毒杀菌、逾期报警等功能。

顺丰、京东公司均启动了无人机项目。顺丰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无人机项目,希望借助无人机解决偏远地区人力配送难、配送慢的问题。2015年,顺丰投资了一家无人机研发公司,并大幅提高无人机测试力度,在珠三角地区以每天500架次的飞行密度进行不同网点间的测试,试点航线包括山区、大型湖泊水库、偏远乡村等。京东公司目前已完成两款载重量大、航时长的物流无人机的研发,并计划在2016年进行多地无人机配送试运营,用无人机完成农村地区全品类的中小件商品的配送。

仓储机器人方面,2015年“双十一”期间,天猫超市天津仓开辟2000平方米区域作为智能拣选区域,投入使用数十个仓储机器人帮助完成拣货。这些仓储机器人与亚马逊KIVA机器人类似,可以根据订单需要及库存信息,自动驶向货架并将其送到配货站。配货员面前的电脑会提示配货订单所需商品在货架的哪个货位上,伸手取下即可,员工全程无需走动。目前我国已有极智嘉快仓、KID水岩科技和新松等多家公司生产该类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