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发展报告(2015):新时代和新挑战下的国民经济学科发展(国民经济管理论坛系列报告)
- 国民经济管理系
- 863字
- 2025-02-18 02:30:45
五、结论性评语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出现了持续的低迷,但就业形势依然向好,新增就业数量甚至创出新高,其中,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主要原因。但如果工业形势继续恶化,服务业就业还能一枝独秀并持续扩张吗?本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考察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首先,在理论维度,服务业需求是一种引致性需求,生产服务业直接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景气度,生活服务业则取决于居民收入,而后者又取决于工业景气度,所以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发展,只不过,在生产服务业占比较小的情况下,源于财富对消费的平滑作用,上述作用会呈现出某种间接而滞后的特征。从美、日等国的历史经验可知,服务业繁荣确实是始于工业繁荣的,它不可能脱离后者而出现持续的自我繁荣,服务业就业也难以自我扩张。
其次,在实证维度,我们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证明了在工业景气度和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两个滞后传导过程:一是从工业景气度到服务业景气度,有一个2~3年的滞后传导过程;二是从服务业景气度到服务业就业,有一个1~2年的滞后传导过程。前者主要源于财富对收入效应的缓冲,后者则源于服务业企业所独有的柔性调节作用。将上述两个滞后传导过程综合起来可知,工业景气度对服务业就业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3~4年,传导力度较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工业持续衰退所可能引发的失业风险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服务业来化解它,短期内服务业可以维持目前的就业局面,但长此以往,它也独木难支,一旦滞后效应爆发,大规模的失业风险就可能会从工业部门蔓延到服务业,其杀伤力难以预估。对于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为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从根本上延缓甚至逆转工业衰退的步伐,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重新武装工业部门,并提振活力。只有工业部门得到长足发展,才能为服务业提供持续的动力,否则服务业终将陷于枯竭。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起了再工业化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为服务业创造新的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续航能力。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