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国民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国民经济学这个词产生较早,但早期是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种称谓。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国民经济学”不过是“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种称谓。相对说来,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新中国的早期发展与其在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的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现在我们使用的国民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而国民经济计划则是以部门为基础,企业仅相当于生产车间。所以,中国“国民经济学”这一学科定位客观上是受苏联模式影响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在当时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唯一或主要手段。与此相应,在我国一些高校一开始设立的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和统计专业(计划统计)。国民经济学的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国民经济计划学科。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乃至传统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及相关专业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改为“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专业调整后,“国民经济学”被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与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并列。同时,研究生招生专业也由原来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改为“国民经济学”。

与国内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我国的国民经济学可以说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学科。它与政治经济学有联系,但现已不再是一回事:它似乎可从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的经济学派找到某些渊源,但二者并非同出一源;其在中国的初期发展虽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然而其现代发展显然与之相区别;国外有与其相近的学科,却没有与其相同的学科。

国民经济学名义上具有某些国外色彩,但实际上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开放性的、本土化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科。首先,国民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经济学分支,在自身学科建设规范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需要进一步厘清国民经济学的内涵与核心内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等。同时由于国民经济学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面临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厘清相关问题,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注释

[1] 1986年,辽宁大学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改为“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并进行了学科体系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