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创立和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初,设立了包括国民经济计划系在内的八大系。1950年3月,学校任命马纪孔为经济计划系主任,同时设立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学、经济地理、农业经济教研室,分别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修科学生。当时设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研究生班,聘请苏联经济计划专家布列也夫全面讲授国民经济计划学,培养国民经济学科的第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

1950年到1960年间,经济计划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和教材编写建设,着力研究中国现实问题,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1954年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基本沿用苏联通用教材,1956年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讲义》成为中国化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教材,被全国高校广泛采用。随后分别在1958年、1962年,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国民经济计划教材。1960年6月,国民经济计划系与统计系合并为计划统计系,1961年增加经济地理和运输经济本科专业。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全面发展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计划统计系全部恢复原有建制,原经济地理本科专业改名为生产布局专业,先后增设价格学教研室和价格学专业、计划方法教研室和数理统计教研室。计划统计学院于1983年5月成立,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计划统计学院”院名。1985年6月整合各专业,设立计划经济系和统计学系,计划经济系下设国民经济计划专业、价格学专业和生产布局专业。

1992年,全国高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设置调整,我校本科专业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计划经济系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系。1998年,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被列入教育部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的编外专业,研究生专业由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更名为国民经济学。2001年,国民经济管理系与其他教学单位共同组建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国民经济管理系并入经济学院,与经济学研究所合并为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系。

国民经济学科的组织机构和专业设置自1978年以来历经了多次调整,除保留国民经济专业外,先后分离统计学和区域经济学专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从国民经济计划学到国民经济管理学的调整转型,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国民经济学科体系。现国民经济管理系下设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经济安全与国防经济教研室,覆盖国民经济管理学的主要专业领域,在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就业、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国家安全、国防经济等专业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三)本科和研究生招生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学专业开始本科和干部专修科招生。1985年计划经济系成立后,国民经济计划、价格学、生产布局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和干部专修科。1992年国民经济管理系成立后,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学、生产布局专业分别从1978年、1980年、1982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计划经济系成立后,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价格学、生产布局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国民经济管理系纳入公共管理学院后,国民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经济学研究所从1986年起招收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1983年,国民经济学科建立全国高校最早的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钟契夫教授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在1986年全国高校仅有的3名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我校拥有两名(钟契夫教授和胡乃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科为单独国民经济管理本科招生专业、首批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首批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招收国民经济管理本科生,国民经济学、国防经济硕士生,以及国民经济学、国防经济博士生,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研究站。图1—1中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科的历史沿革。

1

图1—1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科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