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语:我辅导的毕业设计
- 王红卫
- 601字
- 2025-02-20 07:38:41
3/从内容开始的设计思考

首先,整本书的编辑与设计是以摄影师高波先生所拍摄的大量贝聿铭建筑摄影图片为基础来展开的。几百张精美的摄影原片呈现在眼前,给我带来对于贝聿铭先生作品的一种“全景式”理解;摄影本身的艺术性与强烈观感交织在这种最初的理解层面中,给我带来创作的冲动与启发。但是,我在开始阶段并没有直接进入版面形式的考量,而是阅读了大量贝聿铭先生对其建筑理念的阐述以及作品说明等文字性内容,并同时对其各个时期的作品及创作线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这样一种研究性工作的基础之上,同时观看高波先生的摄影作品,就有了比最初阶段更为清晰的认知。但我仍然不急于进入细节,而是以宏观观察为出发点,试图从贝聿铭先生的建筑实践中提取几个关键词作为我个人对其作品最直接的理解和投射:结构之美、空间之美、光和音乐。

编辑思路
作为书籍的内容编辑,通过大量阅读和观看(贝聿铭对其建筑理念的阐述、作品说明及作品照片),我从贝聿铭建筑中提取出这样最“简单”的四个关键词作为对其作品的直接投射。不进入细节,而以宏观观察为出发点。
初稿阶段从大量的摄影图片(高波拍摄及版权所有)和贝聿铭相关建筑资料中选取本书需要的图、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
初稿思路中,方、圆与三角为模切图形,但最终成书放弃了模切的制作工艺。初稿:
1.结构之美 2.空间之美 3.光、音乐
第二稿改为:
1.结构 2.空间 3.光、音乐
终稿改为四个章节:
1.结构 2.空间 3.光 4.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