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五苓散重用桂枝

《伤寒论》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合成,医太阳病误治引起的蓄水证,因感觉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故名水逆;《金匮要略》尚疗吐涎沫而头眩,谓之积水。大都认为以猪苓、泽泻、茯苓为君,白术次之,桂枝属点缀品。实际桂枝催动气化,上升津液,下利水道,能力很强,并非滥竽充数。老朽将它改作煎剂,同样生效。桂枝降冲,解除“水入则吐”,乃一味多疗之药。不掌握这些方面,等于走马观花,开方不悉机理。

1953年在德州遇一患者,主要表现五大症状:一是口中欲饮,二是喝水即吐,三是胸腹胀满,四是尿少,五是走路眩晕。当时就授予本汤,以桂枝、茯苓领先,计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每日一帖,分三次饮下,连服七天,小便大增,病消而愈。为治眩晕,大量运用茯苓,乃家传经验。实践证明,五苓散临床,还可用于肠炎、肾炎、肝硬化腹水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