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持续发展概况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世界近现代史上看,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注意到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环境及资源压力,由此开启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通过陆地、海洋、天空空间的转换揭示了化学品的危害,警告人们将会失去“明媚的春天”。这本著作引起了全世界关于“如何发展”的争论,也是各界第一次对“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增长的极限》与《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的出版,提醒了我们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紧迫性。《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于1972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报告中,研究者明确提出了多个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阐述了“持续增长”与“合理、持久均衡发展”的概念和思想。今天,均衡发展的理念早已成为各国领袖、学者、专家们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议题之一。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一本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B. 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R. Dubos)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M. Strong)的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该书的素材由40个国家提供,并在58个国家和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该书首次提出了“全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球。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呼吁各国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987年,以挪威时任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多方面的综合动态概念。报告分为3个部分: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7大方面。报告归纳了3个结论:①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②地球现有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③必须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报告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在若干年内、在有限区域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撑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广泛重视,将人们从孤立地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引向了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量。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通过了《21世纪议程》。至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行动纲领。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南非举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实施计划》,并发表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就20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入讨论,呼吁全人类共同努力消除贫困,推进可持续发展,并发布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达成的共识文件,即《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该纲领性文件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将推动全世界在其后15年内实现3个宏伟目标: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7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该协定已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见图1-1)。

图1-1 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主要节点及事件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企业界、媒体及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行动方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理念,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对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的追求(Marshall,1994)。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与发展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强调从产业的角度分析竞争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公司绩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安蒂思·潘罗斯(Edith Penrose)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是有意识地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利润的组织,企业成长的因素和机制均取决于创新能力。以贝尼(Berney)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相较于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更具有竞争力和决定性,企业通过将长期投资的不可模仿与不可交换的资源转换为战略资源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墨尔(Hamel)为代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这种核心能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生命线。以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它只有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知识决定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源泉。以范明和汤学俊为代表的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系统演化的慢变量,其变化将驱使企业各子系统的动态能力演化,进而支配企业系统的演变发展。以爱德华·佛里曼(Edward Freeman)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司内部和外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企业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发展诉求,而应该为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不再单纯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追求企业、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或叠加效益最大化。

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研究中,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较为通用的划分方式是根据组织演化规律将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被视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他根据生物进化原理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后贵族期、官僚期和死亡期10个阶段。以斯坦梅茨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成长过程分为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部门化组织四个阶段。国内以陈佳贵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6个阶段(见表1-1)。

表1-1 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续表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组织、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推动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基于经济人假设、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人类生产活动时产生的一切环境、资源问题,都应该由承担公共品供给职能的政府来解决。然而,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企业不应仅是以营利为目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而应该成为拥有更广泛、更良好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并自觉补偿因生产经营给环境、社会等方面造成的压力与损失,承担社会公民的相应责任。

通过回顾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过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可以归纳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生存、成长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内部资源和潜力,使企业保持可持续盈利和提高竞争能力,又要作为企业公民和社会人,最大限度地高效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积极为社会谋求利益,从而追求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整体利益最优。这完全符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