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核心概念

本书主要涉及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区域创新系统、机制创新四个核心概念。

1.3.1 地方本科院校

我国的高等院校,依据行政管理方式的不同,通常将其划分为部属高校和地方政府管辖的地方高校。所谓地方高校,是指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创立的、具有明确区域需求指向的高校。地方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在地方,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招生来源、毕业生就业也主要在地方,科技、知识等服务主要面向地方”。(16)在解释地方高校的概念方面,潘懋元曾经提到过:“地方高校有两层含义:一是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成为当地的科学文化中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地方高校的管理权当属地方,其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17)

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第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18)《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责,而且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一般而言,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师资队伍相对较弱,但有一定的资源和快速发展的需求,是地市级城市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地级市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一般由省市共管,以省管为主。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地方高校体系中的本科院校。结合上文的概念,我们把地方本科院校定义为:由省或省级以下人民政府主办,地方财政拨款,省级人民政府主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学科研型本科院校。我国的地方高校具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区域性,即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其次是数量多,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最后是弱势性,地方高校与国家部属高校相比,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19)

地方本科院校是与部属高校和高职高专相区别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是与国家主办的大学亦即部属高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一点应该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也是与高职高专相区别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过去,我们从广义的概念出发,通常也把高职高专纳入地方高校的范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化的特征日益突出,人们把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作为一个类型,概括地称为“高职高专”,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层次,从地方高校这个层次中剥离开来,这样的区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与定位是有益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家主办的高等学校,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部属高校,与由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主办的本科院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高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和差异。将高校划分为两大类不仅区分了不同的投资办学主体,也区分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20)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63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有123所。但具有硕士、博士教育的地方院校,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却屈指可数。这项数字表明,在现阶段的部属院校中,整体上属于研究型大学,主要担负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任务。而地方本科院校,虽然部分学校承担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但在我国整个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所占份额寥寥无几,这一现象还反映在这一类院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实际扮演的是一个较低办学层次高校群体的角色。

1.3.2 服务地方

“服务地方”和“社会服务”两个概念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大学具备3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其中一项职能。(21)所谓社会服务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作为一个教学科研机构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狭义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依托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22)对于高校服务地方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是服务地方是高校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服务地方是学校与地方紧密配合,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等,是高校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举措。二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外延大于社会服务。由于高校的地方服务工作除涉及学校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的问题之外,还涉及应该立足地方的发展需求来开设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以及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等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的地方服务工作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还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基本活动,外延远大于社会服务。(23)

本书认为,所谓“服务地方”,是指地方高校基于自身办学传统、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类型、服务面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高校的教学与管理要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实际,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社会,引领地方,办出特色,积极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知识、人才和技术支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是因为,作为大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地方高校的“学者及专家本质上具有与知识的生产、传播相关联的使命,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造福社会,随时随地关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需求”。(24)

地方高校的“区域性”特点,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具有地缘优势,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实现二者的互利双赢。(25)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也是其责任、使命。地方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构建各类高校服务地方导向、应用研究导向、技术需求导向和评价导向机制,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对接机制,通过人才、技术、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优化产学研合作这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方式,努力将高校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社会财富。

1.3.3 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产生,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humpeter)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的范畴,首创创新理论。在他看来,创新是构造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形成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具体包括产品创新、工艺或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5个方面。(26)英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学者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就开始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他在研究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及创新效率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使国家的经济开始强势发展。弗里曼的著作——《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体系》一书最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他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27)其后纳尔逊等许多学者继续研究,对国家创新系统提出各自的观点,并使其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尽管国家创新系统代表着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其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还是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单纯从国家整体的层面上进行分析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并不完善。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交互行为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发生、进行的,(28)因此对于这一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无法做出合理解释。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Cooke)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并较全面地完善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开创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先河,并由此引起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和更有深度的研究。

1992年之前,并没有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著名学者兰德沃尔(Lundvall,1992)将区域创新定义为:“一定社会性的、地域性的互动过程,一个不考虑其制度和背景就无法理解的过程。”(29)它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R&D组织、公司组织、公共部门。库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Cooke,Braezyk and Heidemeieh,199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来源于演化经济学,是指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合作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组成的地域性组织,当这种组织面临经济问题时,它会通过不断的改革使经济回到良好的发展轨道上来。(30)因此,这种组织支持和发展创新。

目前,在我国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有以下几种提法:①区域创新系统;②区域创新体系;③区域技术创新系统;④地方科技创新体系;⑤区域创新网络。前两种提法基本相同,区别仅限于对英文单词“System”的不同翻译而已;第三种提法侧重于强调技术创新的内涵,但作者对它的解释,基本统一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提法;第四种提法基于行政角度,作为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包含于区域创新系统中;最后一种提法认为,区域创新网络虽然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但它是一种松散的、非正式的、内含的、可分解和能重新组合的相互关系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多人把它与区域创新系统混为一谈(见表1-1)。

表1-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①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4(4):189-191.

②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20-23.

③王核成,宁熙.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J].经济学家,2001(5):125-127.

④王稼琼,绳丽惠.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2):53-55,63.

比较上述各种定义可知,其异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但各个作者所认定的组成要素以及结构形态有所差异;二是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系统,但有的认为它是创新系统,有的认为它是网络系统,有的认为它是相互作用系统。实际上,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内涵是,经济行为者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而且取决于这些组织间、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的公共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依赖和利用基础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

综合分析已有的定义,本书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比较合理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③创新单位之间的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单元通过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身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3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指的区域更多的是一个行政概念,即地方本科院校所隶属的行政区域。例如,济南大学所在的济南市所属区域,我们在考察济南大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时,专门针对济南大学对济南市所属区域的作用,这个区域创新系统是针对济南区域创新系统而言的。实际上,济南大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远远超越了济南市区域范围,为了研究方便,这里界定地方本科院校所属的行政区域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对象。

1.3.4 机制创新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其本意是机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所谓机制,一般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其引申含义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内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以后,人们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机制”一词也被引入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在各自研究中也借用了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具有“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等含义。(32)也就是说,所谓机制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包括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与制度和体制相比,机制更具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目前所谓的机制更多是指事物的结构方式及其功能的整体运作。事物的存在由机制来支撑,事物的发展要靠机制运行来实现;合理的机制结构方式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不合理的机制结构方式则会阻碍事物的转换。可以说,机制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事物的转换与发展的全过程。(33)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机制,是指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方及其运作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这些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大的类型,即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三种)。

制度研究分为体制研究和机制研究两种。制度研究主要回答方向性选择和根本性制度问题,体制研究主要回答具体的制度组成和运行的细节问题。我国教育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然而,鉴于众多因素都会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我们不能逐一单个分析各因素的作用。决定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是一整套诸因素结合而成的机制。因此,需要对其运行机制的设计及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然而,多数人对于机制的认识还不十分准确。这主要表现为人们大都认为机制是可以构建的。实际上,机制只能形成而不能构建,这是正确理解机制内涵的关键。因此,由人主动建立起来的规则,我们只能叫作制度或规则,并不能称为机制。作为机制有三个基本要素:动力、目标和路径。(34)对地方区域创新系统而言,机制是区域系统内外诸要素相互联结作用制约关系的总和。机制的创新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实现。也就是说,体制和制度创新,可以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机制。因此,机制创新就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决策行为以实现组织功能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解决运转怎么灵、协调怎么通、事情怎么办、流程怎么定的问题。

本书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研究基础,探索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必须以本地区基本情况为基础,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合理、高效、有序地服务区域创新系统,在此基础上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

综上所述,本书所涉及的机制创新,是指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导下,地方本科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的创新,具体通过驱动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来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