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基本情况

一、智能制造项目技术特点

25万锭纺纱智能制造项目采用了全球一流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设备,同时通过MES、ERP、PCS与生产无缝连接,形成智能纺纱新模式,实现用能管理智能化、产品在线监测可靠化、生产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智能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操作环境恒温恒湿等功能,建立智能纺纱工厂。

二、智能制造项目实施效果

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车间透明化管理不仅使企业成本降低、相关生产数据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能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潮流,提高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水平。主要实施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利用智能化设备,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将进一步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利润空间,预计每年可增加纱线产量1200吨。

2. 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效率显著提升

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使生产效率由原来的85%提升至目前的95%,产品不良率由原来的2%降低至1%以下,产品研发周期由原来的30天降低至目前的7天,万锭用工由行业平均35人减少至当前的18人。而且,企业目前能够实现少量库存,甚至零库存,交货期由原来的60天缩短至目前的30天。

3. 成本管理成果显著

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使各业务环节的处理过程变得有序、顺畅,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强化了沟通和全局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在压缩库存资金、减少采购费用、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成绩显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的潜能,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从人员成本、能源成本、管理成本等方面每年能够为公司节省约2000万元。

4. 客户群体高端化

产品产量及质量的提升,给公司在整个行业带来了极好的口碑。以目前项目规模看,公司适宜走高端化、大客户群体战略。下一步公司将聚焦优质客户资源,发挥自身设备及产能优势。

三、智能化改造合作情况

智能化改造方面,公司主要与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乌斯特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通过对纺纱生产设备及实验检测设备进行接口开发、数据采集,实现设备数字化管理;同时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1. 存在的问题

(1)纺织行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既懂生产又懂信息化的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培养周期长,制约着企业智能化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系统种类繁多,往往因接口难以有效集成,而国外系统和国内系统因相关产权问题集成难度也比较大。

(3)信息化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且相关收益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出,导致企业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压力过大。

2. 改进的方向

(1)建立公司管理、生产、质量云平台

依托公司ERP、乌斯特质量专家系统、乌斯特在线监测系统、OA系统、NC系统,打造从公司管理到生产制造实时监控再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质量监控的一体化平台,实现公司从产品设计、产销存供应链管理、车间制造、质量追踪、质量反馈、客户关系、财务管控各环节系统数据的全面贯通与共享。

(2)建立企业云,加强数据安全

依托宁夏中卫大数据中心,建立公司自己的私有云,建立容灾系统,实现异地本地双灾备。同时加强公司网络安全建设,严格管理系统使用流程,保证数据安全。

(3)工业App的开发与应用

在现有系统PC端操作基础上,开发应用移动端App,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