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制造消费品工业方案:食品篇
-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主编
- 3983字
- 2021-02-26 15:40:54
智能制造基本情况
一、智能制造项目技术特点
1. 项目技术路线
本项目以低温液态奶全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在项目责任单位现有软硬件的基础上,研发、集成多套智能装备,突破技术短板装备,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牧场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冷链物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通过工业以太网、基于专用协议的局域网、4G/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系统的有效结合,全面打通智能装备、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业务管理软件、数据管理软件、管理人员间的通信,实现纵向、横向、端到端多维度信息系统的集成,快速响应用户定制需求,提升了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先进性
(1)技术线路覆盖乳制品全产业链,从生产工艺流程和食品安全两个维度对牛奶接收、存储、巴氏杀菌、发酵、灌装、CIP清洁等环节进行控制和人机交互,研发9种以上的智能装备,突破1种关键短板装备,综合运用工业以太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总控室和现场控制面板双模式控制。在关键环节消除了产品与人员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现场员工人数,缩短了人员巡检时间,降低了生产环境细菌数,减轻了人带来的污染,提升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2)乳制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数字化管理,所有关键环节涉及的运行参数全程监控记录,并自动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根据工艺偏差的范围按流程做出暂停、回流、杀菌或清洗等处理,对提高乳制品质量、实现产品可追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借助数据库及数字化管理平台,企业所有业务流程、所有生产装置通过自动控制及运行参数的自动记录,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运行信息、操作信息、报警信息和纠错处理信息等;通过系统的交互分析、反馈操作,减少了系统空载和冗余运行时间;通过传感和智能设备控制技术,降低了水电气消耗,减少了操作工时,实现了节能降耗。

(4)项目建立的实时数据库平台,通过与SAP系统的互通集成,实现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及优化管理。
(5)通过可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质量的反向追踪,并与政府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链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等信息的实时查询。

二、智能制造项目实施效果
1. 项目技术难点
项目定位于低温液态乳制品,对质量安全要求尤为严格,需要对乳制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产品与人无直接接触,保障食品安全。主要难点包括以下几点。
(1)低温液态奶生命周期短、时效性要求高、全程冷链控制节点多。需要实时、快速、准确采集并智能化处理从奶牛养殖、原料奶收集、乳制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大量信息数据,实现内部高效精细管理,优化外部供应链协同,提升产品全过程质量及安全保障。
(2)项目产品品种、规格非常多,包装形式多样化。工艺、系统需满足不同产品的不同工艺参数要求。
(3)部分产品添加水果、谷物类颗粒的均匀性控制技术难。需要运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果粒添加的数量及均匀性进行控制,且要不破坏颗粒形态。
(4)单机设备中不同品牌PLC之间的集成控制。两种不同硬件之间需要增设部分转换器以达成一致的通信协议,工序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信号交换、互动控制、防错联锁是一个难点。
2. 实施成效
(1)生产效率提高32.91%
① 设备的自动化升级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工艺的改善及运行的优化,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
② MES上线实施,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实时反馈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中控及时反馈和处理,减少了设备的无效工作时间,提高了产线的生产效率。
③ 整线自动化改造后,整个前处理工序生产现场实现无人化操作,所有电机、搅拌、阀门全部为自动化程序控制,缩短了工艺流程间隔和反应时间,缩短了生产时间,生产处理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和有效。
④ MES上线后,实现了工序与工序之间,生产与品控、财务、库房等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信息传达,提高了沟通效率。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单台设备、整条生产线及整个生产车间的达产率和运行效率。
(2)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59%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关键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搭建了一套可支撑公司长远发展的卓越信息化平台,打通了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链整体协同通道,优化了公司内部及公司与供应商间的协同机制,提升了供应链协同能力和运营效率。
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及自动传输设施的大量应用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基于MES控制,订单生产进度、设备负荷、生产安排、目标达成、产品品质等更优化,降低了生产成本;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降低了能源成本;对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控,实现对设备的合理化维护,减少了故障停机等待时间。
(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33%
智能制造的工艺数字化建模模拟了实际生产过程,减少了新产品开发时频繁的小试、中试,在确保新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同时,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新产品研发周期由原来平均6个月下降为4个月,即新产品研发从任务书签署到中试结束的平均时间减少了2个月。
产品研制周期缩短:(6个月-4个月)/6个月=33.33%
(4)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3.99%
① 新模式提升了各个工段的效率,减少了生产等待时间,低温液态奶的贮存、等待时间同步减少,降低了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概率,降低了产品质量投诉率。
② 灌装线采用了智能在线检测系统,将瑕疵产品(净含量不够、封口不好等)自动剔除,防止其流入市场,降低消费者投诉率。
③ 原料奶仓分级及自动防混系统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不良品的出现概率。
④ 新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项目实施后,消费者质量投诉减少,质量投诉率(投诉的数量/总生产数量×100%)显著降低。
(5)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13%
智能体系上线后,减少了产品生产的很多中间环节,杜绝了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浪费,产品从原料投入到成品生产的总生产时间减少1/3,单位产品的辅助厂房能耗将降低1%。
项目水资源循环利用措施如下。
① 冷凝水回用:将车间内所有冷凝水送回锅炉,提高进水温度,减少天然气消耗,降低烟气排放量;同时也降低锅炉水处理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频率。
② 中水回用:将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净化后的达到三级以上排放标准的中水用于厂内厕所、绿化、冲地等。
③ 循环使用:所有需要利用冷却水保持物料温度的工序,冷却水流程设计采用循环冷却的方式,只作补充不进行排放;对CIP酸、碱液进行回收循环使用、定期中和排放。
3. 目标市场前景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乳制品产量总体规模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乳品种类丰富、供应充足,2018年人均奶类消费量折合生鲜乳36.1千克,比2008年增加5.9千克,已经基本解决了喝奶问题,现在进入到“喝好奶”的阶段。低温巴氏鲜奶代表了高品质牛奶,在英、美、韩、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巴氏鲜奶的消费量占整个乳品消费量的90%以上,但我国大陆目前巴氏鲜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与国际消费主流形成巨大反差。
有专家预计,中国乳制品需求在“十三五”末将达到3500万吨,2030年将达到7000万吨,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产品需求更是多种多样。目标产品定位为低温奶,市场前景广阔。
三、智能化改造合作情况
此次智能化改造,新华西乳业联合了四川绵阳鼎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共同研发低温液态奶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
其中,四川绵阳鼎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提供了:(1)工厂总体设计、车间布局优化的整体设计方案;(2)贯穿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化管控系统(包括牧场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冷链物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设计;(3)智能化立体仓库的整体设计方案和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4)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及信息系统集成,搭建了安全可控的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和产品信息管控平台,有效解决了低温液态奶生命周期短、时效性要求高、全程冷链不可控的问题,实现了乳制品透明化生产及全产业链可追溯。
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安全可控的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全自动塑瓶冲瓶杀菌称重灌装拧盖机、全自动塑杯成型灌装封切机、自动超净塑瓶灌装拧盖机、全自动玻璃瓶灌装机等。在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还突破了塑瓶干法杀菌技术、脉冲强光杀菌技术、无菌化设计的高精度灌装阀技术等,有效提高了奶制品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川大学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为新模式的实施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咨询。
项目联合体包括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和科研院所,各方本着“真诚合作,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乳品新技术研发、加工制造新模式创建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转移和服务为研究对象,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的,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交流,产、学、研、用全面合作,建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特长的合作关系,对当前和今后国家乳制品产业的养殖、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所有联合体单位在新模式智能化改造项目中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展其长。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1)低温液态奶智能工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较多的智能化装备、控制系统和软件平台,是食品工艺、自动控制、软件系统、智能装备、传感检测等多学科交叉、多种知识融合的新模式,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
在智能工厂各个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培养力度,以保证见到更多成效。
(2)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较多智能装备、软件系统和检测系统的产业化应用,智能设备和软件平台的稳定性还需要通过长期使用验证进行优化。同时,信息技术自身及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在快速发展和变化,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提升和扩充。
目前,项目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后期需要利用不断积累的大数据建立仿真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设备的智能决策和诊断分析提供支持,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