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
- 张顺光 谢冠东
- 1526字
- 2025-02-18 00:24:02
序
周家建
香港檔案學會副會長
瓦,為屋頂上加蓋片狀物的建築風格,通常搭配尖斜式屋頂,常見於亞洲和歐洲。頭上的一片瓦,不單是一件建築構件,它亦給予人安居的感覺。屋頂最重要的部分鋪上不同類型的瓦片,鋪在屋頂的板瓦為人遮風擋雨外,滴水的功能是排走屋頂上的積水。滴水頂端附有一塊向下的瓦當,使屋頂上的積水經過屋檐時順着瓦頭滴到地面,從而保護檐下其他建築結構。為了能讓居住的房屋漂亮起來,工匠為瓦當和滴水加添了吉祥裝飾,包括瑞獸或語句,例如「萬歲」、「大吉」、「萬世」、「與天無極」、「延年益壽」等等。以上種種,可見人祈求安居樂業,頭上的一片瓦是不可或缺。
隨着社會進步,以及建築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瓦的使用亦被其他物料所取代。但人對「安居樂業」的概念卻是恆久不變。戰後香港經歷多次建築革命,由早期的唐樓,發展至大型屋苑。每一次的變革,改變了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和渴望。
對於香港的房屋發展,學者大多集中研究公共房屋政策或地區的發展,但是香港約有三分之二居民(即逾四百二十萬人)居住於獨立樓宇或大型屋苑,而私人房屋研究卻往往被置於視野之外。
研究獨立樓宇和大型屋苑困難之處,在於原始資料缺乏或不受注意。原始資料是相關機構執行公務時所產生的檔案,而一項建築工程,往往生產數以萬計的檔案。同樣地,成千上萬的檔案亦隨着時間推移而流失。廣義而言,部分公務檔案完成其任務後,有歷史價值檔案被視為史料文獻而得以保存。史料文獻的重要性在於能忠實地呈現所承載之事實,因此歷史痕跡才得以完整無誤的保存。使當代和後代人能窺探過去社會生活的脈動,從中建構出時代的記憶與歷史。
如前述研究獨立樓宇和大型屋苑的困難所在,《有瓦遮頭──1950s─1990s樓書解讀「安樂窩」》的出版,正好填補私人房屋研究資料的不足。售樓說明書(下稱售樓書)不只是記錄了社會的變化。當其公務任務完結後,內裏的資料成為了歷史研究的元素。從研究角度觀察,內容記錄了土地運用、地區發展,以及物價升降。
除此之外,屋苑的出現,有着「聚落」的影子。聚落的組成,包括有居民、住屋、道路、生產場所。聚落形成的條件,包括地形平坦、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當我們細心研究香港的大型屋苑,基本能與「聚落」形成的條件吻合。位於香港島東部的太古城,根據政府統計署發表的《二〇一一年人口普查──東區區議會分區太古城統計便覽》,居住的人口達三十六萬人,人口與歐洲的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相若。太古城建於太古船塢舊址,平整工程完成後,五十三畝土地上興建了六十一幢住宅大廈、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和酒店。「聚落」令土地呈現生命力,亦令人思考如何善用資源。
售樓書內的建築物,不單是存在空間感的東西,它們亦存在着非物質的內容,包括人對居所的期望、建築師的理念,以及發展商的投資與回報。比較不同時代的售樓書,更仔細地看到人們是如何完善與建築相關的法例,例如第一二三章《建築物條例》、第一二一章《建築物條例(新界適用)條例》、第五〇二章《消防安全(商業處所)條例》、第五七二章《消防安全(建築物)條例》等法例來保障私人的財產和確保居所安全。
日本當代建築師伊東豊雄在二〇一一年東日本大震災後,對建築物提出新的思考,曰:「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這三件事:建築的藝術到底是什麼?建築的形式究竟是什麼?建築的機能又是什麼?」他提出的問題,值得讀者們借鏡,重新思考本書內的每幢樓宇呈現出什麼?
本書以售樓書為題材,透過圖像、文字,以及居住者的訪談,深入淺出地展現香港樓宇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期望能帶領讀者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認識建築物的歷史、思考建築物的設計創作和了解建築物與人的關係,從而透徹地呈現戰後香港的發展路途。
常言道:「此心安處是吾家」,頭上的一片瓦正是我們安穩生活的盼望。
二〇一七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