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的90%取决于“输出”

01 按照优先进行“输出”的“逆运算思维”,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果

□ “输入”并不是工作的成果

□ 即使看书,也学不会做菜

□ “输出”才是“输入”

1万个小时里不包括“输入”

也许大家听说过“1万个小时法则”,即要在某一领域内达到一流水平,至少需要1万个小时的练习。我想达到一流水平,所以一直都是以1万个小时的练习作为我的做事基准。既然做了,就要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不仅仅是商业经营,在考公认会计士或健身的时候,我也是以此为目标去努力的。

如果1万个小时是达到一流水平所需的时间,那么达到二流、三流的水平需要多少时间呢?以我在大学期间考取公认会计士的“簿记”这一科目为例:大约需要学习100个小时,“簿记”才能拿到二级资格,而这相当于三流水平;要想拿到一级资格,大约需要共计10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而这相当于二流水平。

因为我想成为公认会计士,而不是税理士,所以我会每天学习15个小时,在学习了3年半时间,总计学习了17500个小时后,才最终通过了公认会计士考试。

商界也是如此。只学习了100个小时的话,只能达到三流水平;学习了1000个小时的话,能达到二流水平;只有学习了1万个小时,才能达到一流水平。年收入也与此成正比,一流商业人士的年收入约5000万~1亿日元,二流商业人士的年收入约1000万日元,而三流商业人士的年收入约为300万日元,即月收入只有25万日元。一天工作10个小时的人1个月的工作时间是300个小时,1年就是3600个小时,连续工作3年的话,就能达到一流水平。或许有人会认为:“3年的话,不是很简单吗?”但是,要注意的是:这1万个小时里面并不包括“输入”的时间。

为了能达到一流水平,诸如“听研讨会”“演讲”或“看商业书籍”等进行“输入”的时间并不包含在这1万个小时里面。因为只有将这1万个小时全部用来进行“输出”,才能达到一流水平。

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成果,首先要进行“输出”

“输入”并不是工作的成果。仅仅只是在研讨会上拼命努力学习,并不意味着能胜任工作,此时“输入”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学做菜也是同理,当想学做菜时,有的人首先会去买很多本烹饪书籍,我以前也是这样。但是,光看书,一辈子也学不会做菜。如果你真的想学会做菜,应该先去超市买食材和锅具,动手操作,而不是先看书,这样学得更快。在做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去查阅书籍。即使看了“咖喱的终极做法”的菜谱,也不一定会做,不如先行动起来,先去尝试制作(即“输出”),才能得出成果。

日本人很认真,很多人都认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充分的‘输入’(准备)”。但是,要想成功的话,想法应该相反。应该在进行了最低限度的“输入”之后,立即开始“输出”,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果。

尽快行动,就能尽快取得成果,这会增强人的自信,也会让人喜欢工作。如果喜欢工作的话,就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也就是说,“输出”其实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输入”。

02 人会在20分钟后忘记一半的内容

□ 什么是遗忘曲线

□ “输入”是“零输入”

□ 花时间去记会遗忘的内容毫无意义

人的记忆力只能维持20分钟

人的记忆力实在是不可靠,或许大家听说过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根据他的调查发现,人的记忆在达到顶峰后,20分钟后就会忘记一半内容。

例如,在日本考生们非常熟知的知名英语词汇手册当中,有一本名为《1900个目标词汇》的单词手册,以前很多人都用这本书拼命地背单词。但是,如果现在我从这本书里面抽取30道题来考已经成为商业人士的各位,有几位能全部答对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商务英语,绝对不可能全部答对。因为根据“遗忘曲线”,人在20分钟后就会忘记一半的内容,1个月后只会记得20%。在学生时代,无论每天怎样孜孜不倦地进行“输入”,还是很快就会忘记。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想掌握知识,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输入”是毫无意义的。“输入”等同于“零输入”,这种“输入”不会产生任何成果,等同于什么也没有做。

义务教育就是一种终极的“零输入”

在日本,“零输入”的典型代表就是义务教育,此外高中教育或许也可以算在其中。12年前,我每天都去上课,但是现在又有多少知识还记得呢?记了那么多日本史、世界史中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年号,现在绝大多数人肯定都忘得差不多了。

然而,诸如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等学习之外的很多事情我们都还记得。再远一点,可能还记得小学时同朋友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玩……这并不是因为玩的过程很开心,所以记忆深刻,而是因为“输入”会不断忘记,“输出”才会一直记着。

不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输入”上

一直以来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呢?读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听研讨会的时间、买书的花销……在“输入”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将这些时间用来进行“输出”,就可以取得数十倍于现在的成果。在诸如“读书”“听研讨会”等20分钟后就会忘记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实在是没有比这更没有效率的事情了。

人只有在进行“输出”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现在就请马上停止进行“输入”,优先进行“输出”,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03 光读书是“零输入”

□ “读·看·听”没有意义

□ “读·看·听”不会取得成果

□ 书读过之后,才是真正的读书

“我一天读一本书。”“那又怎样?”

有人说“我一天读一本商业类书籍”,也有人说“我一年看100部电影”,还有人说“我每周都去听研讨会”。这些行为都是“输入”,终究都会忘记,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零输入”,所以当我听到以上这些话,我会回答:“那又怎样?”

“输入”属于假想世界,越学越会产生误解,不会让人掌握任何东西。无论读过多少本书,听过多少场研讨会,最终都会忘记,消失得无影无踪。

例如,有一处不动产非常不错,即使看了一篇《强烈推荐这里的公寓》的文章,也不会产生想买的欲望。即便看了内部装潢的照片,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到现场去,在房间里走一走,用眼睛去确认,打开橱柜的门,亲自体验使用后的感觉,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衣服也是如此,即使在网上看到一件不错的衣服,如果不试穿一下,活动一下身体,对穿着感觉进行确认的话,是无法明白这件衣服的优点的。只有通过“行动”,才会产生“这个不错”“想住这样的房子”诸如此类的想法。

读书应以“输出”为前提

读书也属于假想世界,读书不应该仅仅只是“输入”,重要的是在现实世界当中进行“输出”。

也就是说,“看了100本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比起只是看了10本书的人来说,认真读完1本书并进行很好的“输出”的人掌握的东西更多。如果想读1本书,在此之前先决定进行“输出”会更有效果。诸如在亚马逊上写评论,将概要写在日记中,写出个人观点,制作待办事项备忘录列表,将所思所想记在记事本上……这就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逆向读书思维,只要做到这些,读书的成果就会很不一样。

花1个小时读1本书,这1个小时只是“输入”的时间。但是以花5分钟、10分钟进行“输出”为前提来读书的话,“输出”的时间就可计入1万个小时当中,就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我有一个好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销售员,他的年收入虽然没有超过1亿日元,但在大约5000个职员当中,他的销售业绩总是第一。他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畅销书的书名,几乎不读书,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优秀呢?因为他每天都参加商业人士的聚会,在现实世界当中与人见面交谈,进行“输出”。

读书是为了进行“输出”,使其成为与人交流时的话题。如果有时间去拼命读书,倒不如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成果。

04 用身体去进行“输出”

□ 使用身体的“输出”才是“输入”

□ 仅仅只是“脑子”明白了还不够

□ 唯有经验才能带来成果

只有亲身经历,人才会记忆深刻

人是一种用身体,而不是用脑子记忆的动物。

学开车便是如此。没有人只看驾校的教材,就能把车开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有人问:“至今你还记得那些你想去的国家吗?”不会有人全都记得。但是如果问:“至今你去过哪些国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记得。写不出“想去的国家”,但是能写出“去过的国家”,这是因为有过亲身经历,所以才记住了各种发生的事情。

要想在商业上也有所作为,就要积极地去行动,也就是说进行“输出”。与人交谈、书写、见面、在会议室做陈述、转教别人等“输出”式经验,比“读·看·听”等“输入”式经验更能促使我们取得成果。

“输入”和“输出”是一对组合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输入”呢?这是因为他们将“输入”和“输出”区别对待。

例如,做咖喱时,“买蔬菜、切菜、炖煮、享用”是一连贯的动作,人们不太会将其区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万一有的话,我觉得那些“输入”式的人会将“买蔬菜”或者只思考“买哪种蔬菜”视为“输入”,这种人永远无法做好咖喱。

以洗澡为例,能想象“涂沐浴液、抹洗发露、涂护发素、用毛巾擦干、用吹风机吹干”这一连贯的动作流程会出现中断吗?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人吧。

“输入”和“输出”与制作咖喱和洗澡的流程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并不仅仅只是“输入”或仅仅只是“输出”。“输入”是“输出”,“输出”也是“输入”,两者息息相关。

得出成果,经商才会做得开心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输出”的时候,才能取得成果。做事情如果总是无法取得成果的话,会让人备受打击,经商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因为会有所收获,所以人们才喜欢读书,没有人会喜欢没有任何收获的学习。

工作也是因为有了成果,所以才有成就感。所以,应该优先进行以得出成果为目的的“输出”式行动。一味地“输入”的话,永远得不出成果,自然就会感觉工作无趣。亲身经历,积极地进行“输出”,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工作有了成果,才会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05 “PDCA”已经过时!今后将兴起“iOIF”

□ 先行动起来

□ 光有“计划”,难以维持生计

□ 进行“输出”之后,再对方向进行修正

“首先进行输入”只是浪费时间

如果经常读商业类书籍和自我启发类书籍,你常常会看到“PDCA”这个词。“PDCA”是由Plan(计划)、Do(行动)、Check(检查)、Act(处理)这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的,反复践行这四个步骤,就能达成想要实现的目标。

日本人尤其喜欢PDCA,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会制订“计划”。但是,“计划”只会浪费时间。因为越是喜欢制订计划的人,就越会为了做好准备去进行“学习”“读书”“听研讨会”等“输入”式的准备工作,最终很多人都无法走到“输出”这一步。仅仅只是停留在制订“计划”阶段,计划本身延缓了的话,就永远也无法取得成果。

那些重视“输入”、抱有“输入主义”思想的人很多都是“完美主义者”,不进行100%“输入”的话,就无法进行“输出”。这种人一般具有以下倾向:

● 想制订计划,尚未开始采取实际行动

● 想减肥,但只是买了瘦身的相关书籍来看

● 下定决心创业,但在3年后才创建公司

一旦从制订“计划”开始做,在取得成果之前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就是说,优先进行“输入”的话,明显只会浪费时间。

例如,如果开车要用导航仪,我首先会发动汽车,在驶往目的地的途中再打开导航仪,在等信号灯的时候输入目的地地址。因为比起在开车前花时间去做准备工作,在汽车行驶后再做来得更快。当别人在出发前输入目的地地址,还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的汽车已经跑了起来。要边跑边思考,不管做什么,这点很重要。

“事后修正运行轨道”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在商业领域,按照“(输入)·输出·输入·反思=(iOIF)”这4个步骤去思考很重要。具体步骤是:首先进行“最小限度的输入”(我用小写的“i”来表示),接着马上开始进行“输出”;之后,在跑的过程中输入不足的知识,最后再重新审视和反思。

在我的公司,我们将指导新员工工作的培训改名为“输出课”,因为我们对新员工的培训并不是从“输入”做起,而是一开始就给他们委派工作,从“输出”开始做起。“输入课”要做的就是反思“输出”是否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断修正轨道,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做的。日本人一般都认为决定要做的事情就要一直坚持到底,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但这是“不管怎样,首先要进行‘输出’”这一做法的绊脚石。因为日本人一旦决心要做一件事情,就很难改变,一开始就会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这就是无法做到领先一步的原因。

我自己决定的事情,也会经常发生改变,并毫不犹豫地进行改变。因为为了取得成果,必须不断地修正最好的选择。很多人或公司明明觉得“这是错误的吧”“其实应该这样去做”,但是因为“一开始就决定必须这样去做”,所以最终还是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能够灵活应变地修正运行轨道,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应该将“先去尝试”放在首位。做了之后,出现了错误、进展不顺的话,可以再去汲取缺乏的知识,改变方向。

很多日本人做事小心谨慎,如果不边做边摸索的话,是到不了对岸的。

06 只有能够从“完美主义”转变为“适当主义”的人才能成功

□ 日本人喜欢看使用说明书

□ 适可而止

□ 所有的事情都要一边做,一边思考

不看使用说明书

日本人非常喜欢看使用说明书。很早以前,购买的手机、家电、电脑软件都会随附一本如同电话簿那么厚的使用说明书。现在,使用说明书变成数字化的形式,但仍会随附纸质版使用说明书。我从没有先去看使用说明书的习惯。

不管是什么产品,我都是先自己试着去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想知道或不明白的功能,我再去查阅使用说明书。最近,我在网上银行开了一个简单快捷的账户,其使用说明书我看也没看就扔了。对我来说,网上银行能使用就行,没必要从头到尾把说明书看一遍。信用卡的详细入会说明书我也不会去看,但我却从没有因为这一草率马虎的做法遇到过麻烦。

社会上原本就充斥着太多不需要的信息,手机、家电附带有很多不必要的功能。看使用说明书,将上面所有的信息都“输入”的话,并不会全部用到。如果我买了一台单反相机,会先装入电池,试着先去使用。如果想在暗的地方拍照,或想拍在动的人,或想进行其他操作的话,可以再去查阅使用说明书,或问问别人。使用单反相机前,没有必要将其所有功能都了解得面面俱到,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学会使用。任何事情的正确做法应该都是在“输出”的过程中,进行“输入”。

按照“逆运算思维”,得到想要的东西

3年前,我开始健身。为了提升工作形象,体力和健康是必需的。我每周锻炼2个多小时,每个月就是约10个小时,每年就是120个小时,3年就是360个小时。要达到1万个小时,就需要80多年,那时我也变成一个拥有结实腹肌的老人了(笑)。不过,80年的时间太过于漫长了,所以我想:怎样做才能提早取得成果呢?

即便1次运动1个小时,如果每天的饮食都控制糖类、考虑饮食搭配的话,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平均而言,1天锻炼1个小时,1个月就是30个小时,1年就是365个小时,那么不到30年就能达到一流水平,这比当初的计划缩短了50年。

如果在开始锻炼前,根据1万个小时进行逆推,首先确定“在40岁之前锻炼成好身材”这一目标,当得知1天必须进行数个小时的锻炼时,很可能就会产生挫败感。

所以,首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始行动,计算出按照这样的进度何时能达到目标,然后再进行修正,就能让自己更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07 “乘法思维”让“输出”变得无限可能

□ “加法思维”让人学会忍受

□ “减法思维”和“除法思维”没有任何意义

□ “乘法思维”才是一种“输出”式思维

人可以分为4种思维类型

人大致可以分为4种思维类型:

● “加法思维”类型

● “减法思维”类型

● “乘法思维”类型

● “除法思维”类型

当“输入”达到100,“输出”也达到100时,持有“必须进行下一个‘输入’”这一想法的人就属于“加法思维”类型。“减法思维”类型的人在进行“输出”后,就止步不前。他们当中,有的人认为“输入”只是一种“零输入”,毫无意义;有的人则认为“看了书也没有用”。由于完成“输出”后,就不再进行“输入”,所以得不到任何成果,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做。

“除法思维”类型的人不管做什么,想法都很简单,他们认为“不管怎样,做了再说”“只要做了就行”,所以这类人也不会得到任何成果。

“乘法思维”才能获得多倍的成果

但是,持有“乘法思维”的人则不同。当“输入”达到100时,他们就能得到100×100=10000的成果。“加法思维”类型、“减法思维”类型、“乘法思维”类型和“除法思维”类型带来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加法思维”类型的人获得的成果是100+100=200,“减法思维”类型和“除法思维”类型的人获得的成果是0,但是“乘法思维”类型的人获得的成果是10000,远远高于其他3种类型。

对一件事情进行扩大性解释,就能切换成“乘法思维”。

例如,持有“‘输入’不仅仅只是‘输入’,也是‘输出’”这一想法的人,不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即能看到事物的表和里,抓住事物的两面性,就能将之前0或1的成果提升至100。我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杠杆思维”。

诸如“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也是玩耍”“旅游不仅仅是观光,也是一次改变自己价值观的机会”等想法不仅仅是从1个视角,而是从2个、3个、4个视角去解释,成果就会变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10就会变成100,20就会变成400(20×20)。在思考“输入”和“输出”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种“递进式思维”。不挑战新事物,对任何事情都持“减法思维”的人,以及认为“做了也白做”“人生也就这样了”的持有“除法思维”的人,机会不会降临在他们身上。只有切换成“杠杆思维”,在工作和玩乐的时候进行“输出”的人,才能取得飞跃性的成果。

08 “输入”不是“读·看·听”,而是“说·写”等行为

□ “经验”才是最大的“输入”

□ 用时间这一“基准”衡量自己,而不是次数

□ 最终取胜的是那些立即行动的人

“说·写”胜过“读·看·听”

在工作场合,“说·写”等“输出”行为比“读·看·听”等“输入”行为更重要,“说·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入”。也就是说,比起读书、看东西、去听别人发言这些行为,与人进行实际交谈、亲自写点什么、采取实际行动才是“输入”。

仅仅只是进行“读·看·听”,那只是一种“零输入”,如果将它们转变为“说·写”,就能变成“输出”,获得“成果”。首先进行充分“输入”的人,往往无法到达“输出”这一阶段。但是如果首先去进行“输出”,必然也会去进行“输入”,同时获得相应的成果。

持有“时间”这一基准

有人说“工作进展不顺,束手无策”,这时我认为他首先应该去反思一下自己为工作进行过多少个小时的“输出”。这时,考量的依据不是“工作很努力”这一笼统的“感情”基准,而是“进行了多少个小时的‘输出’”这一“时间”基准。很多人觉得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进行的“输出”其实还远远不够。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将自己“输入”的东西说出来、写下来、去经商、去开研讨会、去教别人、去宣传,进行诸如此类的“输出”。

例如,有人说“我在YouTube上上传了100个视频”,或许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上传这100个视频还算不上一流水平。假设上传一个视频所花费的是10分钟,6个视频就是1小时,100个视频也就差不多16个小时,最多不超过20个小时。根据1万个小时的法则,上传300个小时的视频也只是三流水平,况且你仅仅只花费了20个小时,因此是无法取得任何成果的。

我听说有一个宣讲会讲师,1场30分钟的演讲1天讲了20场,只要有客人来,就不停地反复讲,哪怕只有一个客人,也竭尽全力地去讲,那么1天讲10个小时,持续3~4个月,就达到1000个小时,这就能达到二流水平。3年后,就能成为一名一流讲师,年收入就能达到一流顶级水平的人所应有的收入。

要想达到一流水平,工作是如此,工作之外的所有事情皆是如此。衡量的基准不是次数,而是“时间”。

此外,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现在就立刻开始行动。”有的人说自己“销售口才不佳”,那么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书店买提高销售口才的商业类书籍,而是要用手机自拍10分钟的销售演讲,并对其进行反思。优先要做的是“输出”,而不是买书来看进行“输入”。

有的人买了多本提高口才的书来看,1周后才开始练习销售口才,而有的人早1周进行练习,就可以早1周取得成果。

不管花了多少时间去准备,也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那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才开始行动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比不过那些早早优先进行“输出”的人。比别人早1分、早1秒开始进行“输出”,就能抢先一步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