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关口北,古瓦亭南,六盘东麓,泾水相伴,汉唐古萧关巍然矗立在这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铭刻着它的文化记号。流水遁入宁静,我看见远远的一座伟岸的关隘屹立在河岸边,秋风吹动着残存的诗意,萧关如一根方天画戟,立在西北以北。
司马迁《史记》记载:“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是汉代关中四大关隘之一,沿河设塞,筑城建关,气势宏伟,是中国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显赫。
“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走过萧关,我沉思良久,心底感受到一股苍凉的气息由心底而生,不禁遥想起,胡笳羌笛、铁骑铮铮、烽烟四起,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记载了古萧关过去发生的历史。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汉饶歌在《鼓吹曲》描述了萧关山峦起伏、烽候四立,十万铁甲出征的宏大场面。王维在《使至塞上》写道:“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候骑,都护在燕然。”
当年,大唐与吐蕃征战,王维途径萧关,在慰问征战沙场官兵之际,细致描述了萧关旷达悠远的景致。夕阳西下,王维静坐在西北边塞的塬上,他目光凝望着远方,手轻轻地捻着胡须,看着眼前的景致吟出了这首千古名句。
我慢慢走近萧关,才发现记忆已开始模糊得不成样子。僵直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就像冬天的枝丫一如既往地伸向苍穹一样。沉默。面对撞入我眼帘的那些凝固的苍黄色,我和萧关一起陷入了沉默。
二
地处三关口的萧关道,宛若一缕青烟盘旋而上,带给西海固大地一场惊慌失措的战栗。此刻,不掀起萧关的面纱,我似乎很难相信,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的战事发生在萧关;我似乎也很难理解,岑参、王昌龄等文人墨客们为何梦魂牵绕于萧关。“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塞外的荒芜、征战连年,萧关道恓惶场面比比皆是,留下多少将士的足迹。
遥想千年之前,十万铁骑,有多少将士告别妻儿老小,在外戍关,多少挂念、期盼和思念随着泪水在流淌。诗云: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
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
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
玉井苍台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知。
丈夫戍边卫国,而妻儿却深切地牵挂着,望着萧关道,在无尽的思念中度日如年,何等悲戚,何等无助。
站在萧关口,望苍茫群山,安静地闭上双眼,心中会慢慢涌动起一种莫名的惶恐。夕阳正沉向远山,冷风挟带着远古的羌笛声直面而来,耳边似隐隐听到那一波一波滚滚而来的喊杀声……有成千上万的将士尸骨遍野,蒿草满目,芦草丛生,惹得这萧关古城也平添了许多惆怅,或者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注定充满了萧瑟的悲凉。
三
萧关,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名字。确实,因为我们与它们相距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以至于当我最初踏上这块土地时,还是不敢相信能发现当年的遗骸。虽然你最终还是销声匿迹归入了自然,但旷野的山风还记得,记得你哀伤的呜咽;悠悠的白云也还记得,记得你原来的模样。
如今,走过萧关,你随处可见破败的古碑、残缺的汉瓦,激烈的战斗已经过去,触目惊心的白骨在杂草丛生中荒芜,塞外晚秋时节,令人黯然神伤。奉献,奉献,直到最后化为了乌有,留给历史的只是些苍白的诗句。
如今,秦汉在萧关北修筑的长城至今遗址尚存,汉唐时代,越过长城就叫“出塞”,故北出萧关就成了出塞的同义词。蓦然回首,你哪里还有雄风当年,巍巍的六盘山屹立远处,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的过眼云烟。岁月已老,历史的尘埃将你彻底埋没,只留下那些土埂瓦砾和石基昭示你曾经的辉煌。沉默的萧关依然沉默,古老的萧关依然古老,只有无数牵动情肠的咏叹与悲歌。
脚踩着土地,每一步似乎都在触及着历史的纹理,抚摸着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真想遁入几千年前的情境中,感受曾经的风霜血雨、奔腾磅礴、沧海桑田……
落日西斜,面对着三关口,面对着只有一座古碑的萧关,时光给萧关涂上一层凝重的色彩,苍茫的西海固大地上,多少戍边将士、多少平民百姓在这里安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一种忠贞、一种勇气、一种浩然正气。
四
萧关如一部厚厚的史书,让我去读。
进萧关,渡黄河,西北面横亘着的就是铁青色的贺兰山。我想岳飞当年一定想是驾长车,过萧关,踏破贺兰山阙。历史深处,一位名将的仰天长啸,听得人内心汹涌澎湃。蒙古铁骑入萧关,歇六盘,设安西王府,封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我思,我想,我不断地叩问,这座古老的边城成了战争的象征,成了烽烟铁骑、旷野苍凉的意象,成了古代文人一个剪不断的情结。
山河依旧,古关不存。回望萧关,这山、这水、这关隘,在历史舞台上它从来不曾缺失过,在无数次烽火号角之后,留下了一段段不能忘记、可歌可泣的历史。在萧关的遗迹中找寻片段的记忆,那呼啸着如万马奔腾般的风,只有在萧关这样的地方,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喧嚣让我无法倾听风的所有语言,因为城市的拥挤使我无法看到天空的纯净与完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在内心世界里营造一个澄明与开敞的境界,然后倾听内心的风,静数内心的雁,从而在容易散失自己的年代,尽可能地保持自我。
我们不禁自问:我是什么?是一株拔节吐穗的麦子,是一滴盛开的胡麻花,是一颗埋在泥里的土豆。但我更想成为萧关城阙上一块最普通的城砖,从六盘深处而来,带来清新的风;我从村落炊烟深处来,带来天空的蔚蓝;在时光流淌中来,做一名捍卫疆土的将士,怀揣一颗勇敢的心,在历史长河里发芽、生长,历经风雨,一次比一次坚强。
蓦地,我听到,一个老者在田埂之上,唱起了悠扬深远的古调,仿佛在胡笳之声、羌笛之韵里,无数的峨冠博带、铜盔铁甲在萧关道上坚守,歌者是他们生命的期许,麦地是他们的宿命的归途。
五
萧关,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我怕回眸它时,看到那些沧桑的历史里的血迹,看到胡笳怨、佳人泪、千古一叹。我想起了昭君,这一个历史上美丽的女子。我似乎隐约看见一支和亲的队伍正向北而去,王昭君奉天子之命,远嫁匈奴,满目凄凉地向萧关而来,这个才女一步一呤,一曲曲灵魂吐诉的绝唱响彻萧关内外。
昭君出塞,伴着古道西风瘦马,装点成为权贵的礼品,去安抚千里之外动荡的大漠孤烟。一路向西,就这样,她朝处义无反顾走去。历史上的昭君,定格了她的人生模板:怀抱琵琶,寂寞地走在斜阳凄草之间。而这苍凉悲戚的萧关,恰恰成了她生命转折的曲线。“目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浩浩平平沙无垠,不见人。”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苦难,昭君瘦削的肩膀如何能承受这些苦难呢?宿命的东西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她前脚刚踏出塞外一步,就注定了她一去不返。
“阳光万里遥,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出使的昭君颇有几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度,然而,她的内心是怎样的沸腾?当她停顿在萧关之上,思酌良久,红颜洒泪,拂袖而别。昭君也许明白了,她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痛楚的代号罢了,还能期待些什么呢?抑或是奢望些什么呢?
六
萧关,一个古老的关塞,一个沉默的关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恬静、安详地沉睡着,它联系着万里疆土,有战争的号角、征夫的悲歌、商贾的驼铃和诗弦的律动。萧关是一种形态、一种情节、一个变数,一个随着朝代变迁秦汉年代史诗。
走过西海固,走过萧关,在塞上的风沙里行走,我不敢睁开眼睛去读树丫颤动的年龄,我的脸上热烈着一片火烧云。
走过六盘山,走过萧关,从寂寞的时光中走出,背景延伸的故事,每个细节都很精彩。然而,我的思想,孵不出可读的激情,天地间只淡淡地漂浮着几许惆怅、几许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