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随着胎盘的排出,产妇都会有一定量的出血(一般为100~300毫升),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者,则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在我国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多不良。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产后血崩”范畴。

病 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常见的有:

(1)子宫收缩乏力 如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子宫肌瘤、过多使用镇静剂、产程延长、尿潴留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引起。

(2)产道损伤 包括软产道与骨产道损伤。

(3)胎盘因素 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虽然产前有出血,但也有可能影响到产后,引起产后出血。

(4)全身性慢性疾病 包括肝炎、肾炎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症 状

本病可以分成3种类型,症状如下:

(1)气虚 产后下血如崩,色红,少腹不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冰冷,冷汗淋漓。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而数。

(2)血瘀 产后血崩,色紫黯,有块,少腹疼痛拒按,按之似有硬块,面色白,精神疲乏。舌苔薄润,脉沉弦或细而数。

(3)外伤 胎儿和胎盘娩出后持续出血,色鲜红,心烦不安,或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预 防

(1)要有计划的生育,因为人工流产易损伤子宫内膜,如果损伤到子宫内膜的基底层,怀孕时胎盘就易发生植入和粘连,使得分娩时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增大。

(2)定期做好产检及围产期保健,及时发现问题,如合并妊娠期并发症,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孕期如果出现贫血现象,要积极纠正,饮食上要注意不能挑食,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来纠正贫血。

(4)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在分娩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调整好呼吸,顺利完成分娩。

(5)产后要及时排尿。有些产妇因为怕疼,憋着尿不敢上厕所,其实这是不好的,因为尿潴留会影响到子宫的收缩,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诱因。还有,生完小孩后,一般医生和护士都会告诉产妇要学会按摩子宫,通过按摩子宫,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另外,当产妇生完小孩后有不适感觉,如肛门坠胀、会阴血肿、头晕乏力等,一定要尽快告诉医生和护士,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调 养

中药方剂

◎ 清热化瘀汤

【材料】 党参10克,黄芪10克,延胡索12克,炮姜5克,当归9克,牡丹皮9克,川芎9克,乌药9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仙鹤草30克。

【制法】 上药加适量水煎煮,连煎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合并。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 清热活血,化瘀止血。适用于外伤型产后出血。

◎ 三七归脾汤

【材料】 三七粉(分冲)6克,人参(另煎)6克,远志6克,木香6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制法】 上药加适量水煎煮,连煎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合并。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 补气益血,固冲止崩。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 益气止血汤

【材料】 黄芪30克,乌贼骨30克,益母草30克,桑寄生3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茜草炭15克,侧柏炭15克,血余炭15克,炒蒲黄15克,枳壳10克,三七粉(吞服)3克,甘草5克。

【制法】 上药加适量水煎煮,连煎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合并。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 益气补肾,活血止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赤丹汤

【材料】 赤芍15克,丹参15克,当归20克,益母草3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炮姜6克,炙甘草3克,黄酒适量。

【制法】 上药加适量水煎煮,连煎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合并,调入黄酒即成。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 祛瘀散寒,活血止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药茶

◎ 益母草大枣茶

【材料】 益母草60克,大枣30克。

【制法】 水煎取汁。

【用法】 代茶饮,每日1剂。

【功效】 活血化瘀,调经利水。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桃仁郁金茶

【材料】 桃仁10克,郁金10克,红糖适量。

【制法】 将桃仁、郁金洗净加入杯中,用沸水浸泡约30分钟,加入红糖调味。

【用法】 代茶常饮。

【功效】 活血祛瘀。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芪归茶

【材料】 当归15克,黄芪15克,大枣5枚,红糖适量。

【制法】 将当归、黄芪、大枣洗净,加入杯中,用沸水浸泡约30分钟,加入红糖调匀。

【用法】 代茶常饮。

【功效】 补益气血,温通经脉。适用于气血亏虚型产后出血。

◎ 蒲黄茶

【材料】 蒲黄100克。

【制法】 水煎取汁。

【用法】 代茶饮,每日1剂。

【功效】 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药粥

◎ 桃仁粥

【材料】 桃仁10~15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制法】 将桃仁捣碎,加水浸泡,去渣留汁。将粳米洗净,加水煮粥,待粥半熟时加入桃仁汁和红糖适量,炖至粥熟即成。

【用法】 每日晨起温热食。

【功效】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黄精大枣粥

【材料】 黄精30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 将上3味中药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中火煎煮约45分钟。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调匀。

【用法】 早、晚餐食用。

【功效】 补益气血。适用于血虚型产后出血。

◎ 益母草生化粥

【材料】 当归20克,益母草30克,炙甘草3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炮姜6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 将前6味中药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加放洗净的粳米,加水煮粥。粥成后调入红糖。

【用法】 早、晚餐空腹食用。

【功效】 化瘀止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玫瑰陈皮粥

【材料】 玫瑰花15克,陈皮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 将玫瑰花、陈皮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再用中火煎煮约30分钟。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调味。

【用法】 早、晚餐食用。

【功效】 疏肝理气,活血止血。适用于气滞型产后出血。

◎ 人参粥

【材料】 人参3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 将人参研成细末,和洗净的粳米共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以慢火炖至米烂粥稠时,放入冰糖,至冰糖溶化即成。

【用法】 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 补气固脱。适用于气虚血崩型产后出血。

◎ 参豆粥

【材料】 红参10克,黄豆20克,红糖适量。

【制法】 将红参、黄豆放入煲中,煮成粥状,加入红糖,调匀即成。

【用法】 每日1次,空腹温热食。

【功效】 补气固脱。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药汤

◎ 当归羊肉芪姜汤

【材料】 羊肉500克,当归60克,生姜30克,黄芪30克,大枣10枚。

【制法】 将羊肉洗净切片,然后将当归、黄芪、大枣、生姜洗净,与羊肉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为文火炖至肉烂。

【用法】 吃肉饮汤。

【功效】 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 高丽参黄芪猪蹄汤

【材料】 高丽参10克,黄芪30克,猪蹄1只(重约200克),生姜15克,陈皮5克,精盐适量。

【制法】 将猪蹄洗净,斩块;其余用料洗净,生姜拍烂。用油爆香猪蹄和生姜,放入锅内,加入其余用料及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猪蹄酥烂,加精盐调味。

【用法】 饮汤吃参及猪蹄,一天之内服完。

【功效】 补气固脱。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禁忌】 服本方期间禁食萝卜、茶叶;亦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 首乌杞豆猪骨汤

【材料】 猪骨250克,何首乌30克,枸杞子15克,黑豆30克,陈皮5克,精盐适量。

【制法】 洗净猪骨,去油脂,剁块;其余用料洗净。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烂熟,加精盐调味。

【用法】 饮汤吃枸杞子、黑豆,每天1次,连服10~15天。

【功效】 补气血,益精髓。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禁忌】 脾虚便溏、中满腹胀者慎用。

◎ 产后补虚汤

【材料】 黄芪6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大枣30克,母鸡肉200克,黄酒30毫升,精盐适量。

【制法】 将鸡肉去油脂,斩块;其余用料洗净。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2~3小时至鸡烂熟,加精盐调味。

【用法】 饮汤吃鸡及党参、大枣、山药,一天之内服完。

【功效】 补脾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禁忌】 阴血两虚者忌用。

◎ 山楂大枣瘦肉汤

【材料】 猪瘦肉250克,山楂30克,大枣8枚,精盐适量。

【制法】 山楂、大枣(去核)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大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小时,加精盐。

【用法】 饮汤吃肉及大枣、山楂,一天之内服完。

【功效】 健脾开胃,祛瘀止痛。适用于产后出血。

药酒

◎ 阿胶酒

【材料】 阿胶400克,黄酒1000毫升。

【制法】 用酒在小火上煮阿胶,令化尽。

【用法】 口服,每剂分作4次,空腹服,慢慢饮用,不拘时。

【功效】 补血止血。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 地黄煮酒

【材料】 生地黄6克,益母草10克,黄酒200毫升。

【制法】 将前2味药捣碎,放入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隔水煮沸20分钟后,即可服用。

【用法】 口服,每次50毫升,每日2次。

【功效】 滋阴养血,调经化痰。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二骨酒

【材料】 煅狗头骨(用炭火煅成炭,存性)1个,煅龙骨18克,棉花子(炒)18克,百草霜18克,黄酒适量。

【制法】 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 口服,每次取药末24克,用黄酒20~30毫升送下。微见汗佳,日服1~2次,病愈即止。

【功效】 活血散瘀止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丹参酒

【材料】 丹参80克,生地黄80克,忍冬藤80克,地榆80克,艾叶80克,黄酒2000毫升。

【制法】 将艾叶剪成碎片,其余捣成粗末,全部放入容器中,加黄酒搅拌润湿,水浴加热1小时,取出加盖,放阴凉处浸泡5~7天,除去药渣,澄清装瓶即可。

【用法】 口服,每次20~30毫升,早、晚服用,每日2~3次。

【功效】 活血凉血,清热止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保健菜肴

◎ 良姜米醋鸡蛋

【材料】 高良姜10克,鸡蛋2枚,米醋15毫升。

【制法】 高良姜研末,鸡蛋打入调匀,炒至将熟时,用米醋炙之即成。

【用法】 顿服。

【功效】 温养气血,保津醒神。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 红鸡冠花鸡蛋

【材料】 红鸡冠花3克,鸡蛋2枚。

【制法】 红鸡冠花取汁,冲生鸡蛋,置火上微沸。

【用法】 待温顿服。

【功效】 行血化瘀,扶正固本。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

◎ 党参枸杞子炖鹌鹑

【材料】 鹌鹑2只,党参30克,枸杞子12克,怀山药15克,精盐适量。

【制法】 党参、怀山药、枸杞子洗净;鹌鹑去毛、脚、内脏,洗净,斩件。把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加开水适量,盖好盖,隔开水小火炖2小时,加精盐调味。

【用法】 佐餐食用。

【功效】 补气养阴,健脾益肾。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 参芪炖鸡

【材料】 党参30克,黄芪30克,怀山药25克,大枣20枚,母鸡1只,黄酒适量,精盐适量。

【制法】 将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与其他药同放入炖盅内,加入黄酒,隔水炖熟后,放入精盐调味。

【用法】 分数次佐餐食用。

【功效】 补气益血固脱。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

熏洗坐浴法

【组方】 吴茱萸50克,杜仲50克,蛇床子50克,五味子50克,海桐皮50克,木香25克,丁香25克。

【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次取药末25克,用布袋装好,放入药锅中,加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先熏后洗会阴部,并用于淋浴。早、晚2次,10次为1疗程。

按摩法

◎ 法1

【操作方法】 轻柔按摩子宫底,促使子宫收缩;或者一手在产妇耻骨联合上缘按压下腹中部,将子宫向上抬起,不使其下降,另一手在子宫底部均匀、连续地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应间断地用力挤压子宫,使积存在子宫腔内的血块能顺利排出。

◎ 法2

【操作方法】 一手握拳托起子宫前壁,另一手自腹壁按压子宫后壁,使子宫体前屈,两手相对挤压子宫,并进行按摩,按压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度,一般持续按摩15分钟多能奏效。

敷贴法

◎ 外敷法1

【组方】 三七粉10克,酒适量。

【用法】 三七粉炒热,将酒洒匀,趁热敷于肚脐,以布包裹。

◎ 外敷法2

【组方】 三七粉适量,红花10克,川芎10克,酒适量。

【用法】 前3味药研末炒热,将酒洒匀,趁热敷于肚脐,以布包裹。

◎ 外敷法3

【组方】 黄芪15克,人参10克,蒲黄10克,酒适量。

【用法】 前3味药研末炒热,将酒洒匀,趁热敷于肚脐,以布包裹。

◎ 外敷法4

【组方】 百草霜、烧酒适量。

【用法】 取适量百草霜,以热烧酒调匀,涂脐上。

◎ 足敷法1

【组方】 黄芪15克,人参10克,酒、食醋适量。

【用法】 黄芪、人参研末炒热,将酒洒匀,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次日晨起时去掉。

◎ 足敷法2

【组方】 三七粉10克,红花10克,血竭10克,川芎10克,酒、食醋适量。

【用法】 上4味药研末炒热,将酒洒匀,用食醋适量调成糊状。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次日晨起时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