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痓湿暍[23]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痓,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痓。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痓。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痓。
王宇泰云:热郁愈甚,则兼燥化而无汗,血气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热害而强直,故曰刚痓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王宇泰云:湿胜者,自多汗出。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张卿子云:可见亦不必因重感寒湿。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张卿子云:此论痓状。
《活人书》云:病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为异耳。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或云:甘草附子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徐氏云:此本湿热症,而论不言热,无治法。或治以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桂等药,恐与湿热病不宜。
张卿子云:湿热,即栀子柏皮汤证也,此白术附子汤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脊,抵背。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或云:小陷胸汤,甘草附子汤。小便不利,五苓散。理中去姜加术,选用。
又云:小便利者,桂枝加附子,理中加茯苓,茯苓白术汤,选用。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若妄下则大逆。额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故云死矣。《内经》曰:阴阳离决[24],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王宇泰云:麻黄白术汤,桂枝附子汤,风湿宜汗,桂枝加白术黄芪防己汤。
张卿子云:风湿相搏,法当汗出而解,正如前条麻黄加术,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俱去。若成注似以表言风,以里言湿,则不可。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内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王宇泰云:瓜蒂散。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25]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见《金匮要略》中。
黄氏[26]云:太阳湿家病,与太阳伤寒相似,其不同者,湿脉沉而细也。湿脉与痉脉亦有相似者,而证则不同,湿则身疼,痉则身不疼也。
赵氏[27]云:头疼、发热、背强、身痛,与伤寒相似。其不同者,脉沉而细,头汗,面黄,能饮食也。夫太阳伤寒,脉必浮盛。今脉沉细,面黄,头汗,其为湿也明矣。湿家能饮食者,为病在经,而不干于里也。大便反快而小便滞者,亦经络涩滞,不能施化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
王宇泰云:瓜蒂一物散,或云五苓散。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徐氏云: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王宇泰云:中暍、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若冬伤于寒,至夏而变为热病者,此则过时而发,自内达表之病,俗谓晚发是也。又非暴中暑热新病之可比。或曰新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
张氏[28]云: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地之气,系浊邪,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阴心经也。其证多与伤寒相似,但证与脉不同耳。伤寒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于烦渴,中暍不然,初病即渴。且伤寒之脉浮盛,中暑之脉虚弱,或弦细芤迟者有之。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
汪氏云:以证言之,伤寒恶寒,伤热恶热。以脉言之,伤寒脉盛,伤暑脉虚。且暑脉虚细,与湿痉之脉有相似者,而证则不同,暑则自汗而渴,湿则不渴,痉则身不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