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篇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2020)——中国农村发展进程及地区比较

韩磊 王术坤 刘长全[1]

摘要:本报告基于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5个维度、25个指标的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对2011—2018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发展进程进行测度,并重点分析了与2017年相比的主要变化。测评结果表明,2018年农村发展水平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继续稳步提高,农村发展的主要贡献来自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地区明显领先,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差距继续缩小,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分别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农村发展水平在省份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经济发展维度省份间差异较大,生态环境维度省份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提高;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更为突出,但各地区维度间的发展失衡问题持续改善。促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化对农村综合发展内涵的认识,关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速度放缓的趋势,继续改善农村发展水平在维度间和地区间的不均衡现象,预防环境维度在地区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并且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

关键词:农村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地区比较

Assessment of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in 2020:Rural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in China

Han Lei Wang Shukun Liu Changquan

Abstract:Based on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which is composed of 25 indicators in five dimensions,namely,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ment,living standards,ecologi 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is report measures progress in rural development at national,regional,and provincial levels from 2011 to 2018 and more analysis is focused on the changes compared to 2017.The research shows that rural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steadi ly at all levels and the major contribution i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2018.There is a gap in rural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The eastern region takes the lead,while the gap betwee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northeast region continues to narrow.Ecologi 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 constraints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vinces in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is gradually reduced,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vi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dimension is higher and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provinces in ecologi cal environment dimension is improved.The inter-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but the imbalance continues to improve.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oncern about the slowing trend of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continue to improve the imbalance between dimensions and regions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prevent regional gap in 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from widening and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Key Words:Rural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gional Comparison

一 前言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短板”,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此背景下,对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发展形势及面临的问题做系统、客观评估具有突出的必要性。本报告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5个维度、25个指标的中国农村发展指数,该指标体系在内涵上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总体要求,同时,指标体系对城乡融合的强调和测度也反映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要求。基于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本报告从全国、区域、省级三个层面对2018年中国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做系统评价,并重点分析与2017年相比的主要变化。下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指标构成与变动、数据处理及权重确定方法的补充说明;二是测评的主要发现;三是对测评结果的总结和思考。

二 指标、数据与方法

(一)指标说明

为确保结果的纵向可比性,本轮测评继续沿用2016—2019年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的框架,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5个维度、14个二级指标构成,三级指标沿用了《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2019)》的25个指标。由于是对前四轮测评工作的延续,以下不再对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各指标内涵和计算方法等做详细说明,具体参阅《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2016)》和《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2019)》。

(二)数据与处理方法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各指标所用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发布的统计资料。根据数据发布情况和指标可获得性,在时间跨度上,指数覆盖2011—2018年;在地域范围上,指数覆盖除我国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外的30个省(市、区)。

各指标数据处理仍沿用第一轮测评(刘长全、韩磊,2016)的方法。但是,由于数据缺失、制度改革、统计口径调整等原因,个别指标的数据处理有所调整,以下做具体说明:①国家未发布2018年“耕地面积”数据,为计算“亩均农业机械动力数”和“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两个指标,基于相邻年度耕地面积变化很小的假设,本轮测评中2018年全国和各省份耕地面积用2017年数据代替。在每年农地转为非农地的数量指标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这一处理对指数测评结果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2]②自2016年国家正式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以来,各地相继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的整合,相关统计部门未发布2018年计算全国和各省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支出”指标所需的相关数据。基于各省份在此方面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的事实,本轮测评中2018年全国及各省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支出”指标的数据全部调整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支出”。相应地,由于一级指标“社会发展”下的三级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支出”在名称上已不能准确反映该指标的含义,所以指标名称调整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人均支出”。③由于业务主管部门的调整,相关年鉴未发布 2018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数据,本轮测评中该指标2018年数据是基于各地区2017年数据和2015—201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推算得到。④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基本全部实现县改区的情况下[3],2018年三个市都没有“县孕妇死亡率”数据,本轮测评中三个市该指标的数据均用“市孕妇死亡率”替代。

(三)指标标准化与权重确定

各指标的标准化仍沿用第一轮测评(刘长全、韩磊,2016)使用的极值法,为了使各地区农村发展指数跨年度可比,参照樊纲等(2003)的研究,对各年度指标做标准化时统一使用基准年(201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具体来说:

其中,xi,t表示第 t年第 i个指标的值,minxi,0和maxxi,0分别表示基准年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标准化后,基期年份各指标的最高得分为1,最低得分为0,其他年份各指标的得分可能高于1 或低于0。标准化后的指标得分经加权求和后得到总指数,基期年份的总指数在0—1 分布,其他年份总指数可能高于1 或低于0。

在权重确定方面,本轮测评继续沿用均权法(韩磊、刘长全,2018)。与主成分法相比,均权的优势在于:一是均权法不需要频繁调整权重,有利于测评结果的纵向比较,也符合国家政策长期性、稳定性的导向;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全面均衡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均权有利于体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政策内涵。用均权法确定权重后,5个维度各占20%的权重,每个维度下属的二级指标具有同样的权重,每个二级指标下属的三级指标也具有同样的权重。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 所示。

表1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

全部 2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之积的和即为总指数。总指数也是5个维度得分之和,特定维度的得分是该维度上所有三级指标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之积的和。其中,是j维度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重,是t年j维度第i个三级指标的得分。每个维度的总权重也是基准年该维度理论上能达到的最高得分。维度得分的变化与总指数变化的比值反映了该维度在农村发展水平变化中的贡献。由于各维度权重相同,不同维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直接通过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但是,为了便于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进行特定维度与整体发展水平的比较,本报告计算了维度分指数 ji 。其中,不同维度的各指标权重之和均为0.2。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维度分指数在基准年的理论最高得分都是1,而且在进行不同维度发展水平的比较时,用分维度得分和维度分指数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三 主要发现

(一)全国层面农村发展水平及变化

1.全国农村发展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2018年,中国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全国农村发展指数达到0.739,与2017年相比提高了0.040(见图1)。在国家财政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11—2018年全国农村发展指数持续上升,年均增幅[4]为0.042。

图1 2011—2018年全国农村发展指数

2.城乡融合水平提升速度放缓,维度间发展失衡持续改善

2018年,5个维度中城乡融合维度得分最高,为0.168,其次是生态环境(0.160)、生活水平(0.155)、经济发展(0.129)和社会发展(0.127)(见表2)。与2017年相比,生活水平维度的得分提高0.014,是各维度中增幅最大的,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了35.0%,比2011—2017年32.1%的平均贡献率高2.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了20.0%,仅次于生活水平维度,并且大幅高于其在2011—2017年13.5%的平均贡献率;社会发展和城乡融合维度在总指数的增长中均贡献了17.5%,其中,城乡融合维度的贡献率与其在2011—2017年29.0%的平均贡献率相比大幅下降;生态环境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最低,仅有10.0%,略高于2011—2017年8.7%的平均贡献率。

由于总指数中各维度具有相同权重,因此在维度发展水平的排序中用维度分指数的比较结果与用维度得分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即2018年城乡融合维度分指数最高,为0.841;其次是生态环境(0.801)、生活水平(0.776)、经济发展(0.644)和社会发展(0.636);与2017年相比,维度分指数增幅最大的是生活水平,最小的是生态环境。2011—2017年,维度分指数增幅最大和最小的同样也分别是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表明近几年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设施条件持续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反映农村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相对较低。2018年,虽然城乡融合维度分指数最高,但其相较2017年的增幅远低于2011-2017年的平均增长幅度,而且5个维度中只有城乡融合维度2018年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低于2011-2017年的平均贡献率,表明城乡融合水平在经历持续快速改善后提升速度开始放缓。2011-2018年,5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从2.23 持续降低到1.32,表明不同维度间发展的失衡在持续改善。

表2 2011—2018年全国农村发展指数及维度分指数

(二)区域层面农村发展水平比较

1.东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与东北地区差距继续缩小

从四大地区的比较情况来看,2018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指数达到0.913,中部、东北与西部地区指数分别为0.746、0.669和0.659,以上三个地区的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见图2)。虽然2018年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指数最低,但与2017年相比,指数增幅在四个地区中最大。2011年以来,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虽然一直高于西部地区,但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1年,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指数比西部地区高0.082,到2018年这一差距降到0.010。

图2 2018年四大地区农村发展指数及变化

2.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最为严重,社会发展维度在各地区发展速度都有所提高

从不同维度的比较情况来看(见表 3),2018年,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五个维度分指数最高的都是东部地区,除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其他维度分指数最低的都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度分指数最低的是东北地区。各维度发展水平在四大地区间表现出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的地区间不平衡最为严重,两者在四大地区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1.96和1.51,其次是生态环境维度指数,地区间发展相对比较平衡的维度为生活水平和城乡融合维度指数,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都为1.28。促进全国农村均衡发展应重点在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缩小其他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特别是要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与2011—2017年四大地区总指数和不同维度分指数变化情况相比,2017—2018年各地区总指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幅度,东部和西部地区有所上升、中部地区基本没有变化、东北地区增幅下降明显。各地区社会发展维度分指数增幅均有所提高,城乡融合维度分指数增幅均有所下降,其中东北地区城乡融合分指数增幅下降最为突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维度分指数增幅上升明显,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维度分指数增幅变化不大;西部和东北地区生活水平维度分指数增幅上升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活水平维度分指数增幅变化不大;除了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维度分指数增幅下降比较明显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维度分指数增幅都有明显提升。

表3 分区域农村发展指数及维度分指数与变化

3.四大地区农村发展主要缘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分别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8年,不同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表现出以下特点(见图3):①四大地区农村发展指数的增长主要来自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两个维度的提升,在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维度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最高,贡献率为37.91%;其次为东北、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3.89%、30.85%和26.41%;在中部地区生活水平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最高,贡献率为38.87%;其次是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贡献率分别是28.38%、27.92%和24.30%。②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维度对四大地区农村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普遍较低。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维度和东北地区的城乡融合维度对其指数增长的贡献率甚至为负值。③经济发展维度在四个地区指数增长中的贡献差异不大,贡献率稳定在 15.46%—23.25%。④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五大维度对农村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相比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更加均衡。

图3 2018年四大地区不同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

4.各地区维度间发展失衡状况有所改善,东北地区的维度间均衡程度最低但改善最明显

在四大地区内部,不同维度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还没有达到均衡发展的要求。2018年,四大地区分指数最高的均为城乡融合维度,东部地区分指数最低的是生态环境维度,中部地区分指数最低的是社会发展维度,西部和东北地区分指数最低的是经济发展维度(见表3)。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五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分别为 1.22、1.45、1.64和1.79,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维度间的发展相对更加均衡,而其他三个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维度间发展明显失衡。但是,与2017年相比,四个地区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均有所下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了 0.03、0.07、0.09和0.12,表明各地区维度间发展失衡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东北地区维度间失衡状况改善程度最大。

(三)省级层面农村发展水平比较

1.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普遍提高

分省(区、市)来看,与2017年相比,全国各地区[5]的农村发展指数均有所提高,上升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40)的有15个。2018年农村发展指数最高的五个地区依次是上海(1.116)、浙江(1.072)、北京(1.003)、天津(0.971)和江苏(0.960),最低的五个地区依次是青海(0.577)、云南(0.602)和贵州(0.632)、甘肃(0.633)和陕西(0.633)(见图4)。从地域分布上看,农村发展指数最高的五个地区均在东部,最低的五个地区均在西部。从各地区农村发展指数的排序方面看,与2017年相比,2018年排名上升的有8个省(区、市),不变的有8个,下降的有14个(见图4)。其中,排名下降最多的是河南,下降了3位,排名上升最多的是安徽,上升了5位。

图4 2018年各省(区、市)农村发展指数及2017—2018年指数与排序变化

注:(a)图中地区是按2018年农村发展指数从大到小排序;(b)图中竖向的虚线表示全国指数变化的平均水平;(c)图中排序变化为负表示排名上升,即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排名更靠前;排序变化为正表示排名下降,即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排名更靠后。

与2017年相比(见表4),农村发展指数增幅最大的地区是甘肃,上升了0.093,其中社会发展维度的增长贡献了27.6%,是五个维度中最高的。新疆的农村发展指数增幅仅次于甘肃,增长了0.082,其中城乡融合维度的增长贡献最大,达到25.0%。农村发展指数增幅最低的是河南,仅上升了0.006,其中,城乡融合维度贡献率最高,达到25.7%,社会发展维度贡献率最低,为14.6%。

表4 2018年各省(区、市)农村发展指数及分维度贡献率

表4 2018年各省(区、市)农村发展指数及分维度贡献率续表

注:表中地区按2017—2018年农村发展指数变化从大到小排序。

2.农村发展水平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

在省级层面,农村发展水平最高的5个省(市)的总指数大幅高于其他地区,并且相互之间差距也较大,其他省(区、市)的农村发展总指数非常接近(见图4)。与2017年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两端分化、中间趋同”的分布特征相比,2018年农村发展指数排名靠后的地区与排名中间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趋于缩小。2018年,农村发展水平最高的5个地区农村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1.024,农村发展水平最低的5个地区农村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0.615,两者之比为1.665,比2017年低0.102;全国所有地区农村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180,比2017年低0.014。2011—2018年,农村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5个地区农村发展指数平均值之比持续下降且农村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也持续下降,表明近年来中国地区间农村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见图5)。

图5 2011—2018年最高五位与最低五位指数平均值比值及变异系数

3.经济发展维度地区差距最大,生态环境维度地区差距有所提高

在不同维度的地区差异方面,2018年经济发展维度的地区差距最大,维度分指数的变异系数达到0.358,其次是社会发展维度(0.308)、生态环境维度(0.201)和生活水平维度(0.161),城乡融合维度的地区差距最小,维度分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143(见图 6)。与 2017年相比,除了生态环境维度,2018年其他维度分指数的变异系数均有所下降。从2011—2018年的变化情况来看,生活水平和城乡融合维度分指数的变异系数下降明显,其他维度变化不大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分指数的变异系数一直处于高位。综合来看,2011—2018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缩小的主要贡献来自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设施条件、城乡融合方面发展差距的缩小,而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农村发展水平差距应重点缩小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要采取措施预防生态环境维度地区间差距的继续扩大。

图6 2011—2018年分维度地区差距及变化

4.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在西部与东北地区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趋于缓解

从各地区不同维度分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2018年,各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维度集中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低的维度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见表5)。从各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维度来看,广西、云南、贵州 3个地区为生态环境维度,四川、宁夏、山东、江苏、陕西 5个地区为生活水平维度,甘肃、上海、北京3个地区为社会发展维度,浙江为经济发展维度,其他18个地区为城乡融合维度;从各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维度看,山东、江苏、湖南、天津、安徽、河南、河北7个地区为社会发展维度,浙江、上海、北京、陕西、福建5个地区为生态环境维度,其他18个地区为经济发展维度。

表5 2018年发展水平最高与最低维度的地区构成

从各地区5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来看,维度间发展水平失衡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东北与西部地区,最协调的地区则主要在东部地区(见图7)。2018年,5个维度发展水平失衡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 2.82,其次是北京(2.26)、内蒙古(2.10)、黑龙江(2.05)和陕西(2.02);5个维度发展最协调的地区是广东,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 1.15,其次是江西(1.27)、天津(1.28)、浙江(1.33)、江苏(1.36)。与2017年相比,2018年大多数地区5个维度的发展更加协调,20个地区5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出现下降,降幅较大的地区主要有广西、吉林、黑龙江和江西等。

图7 不同维度均衡发展状况的地区差异及变化

四 总结与思考

基于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本报告对2011—2018年全国、区域(四大地区)和省级层面的农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并重点分析了与2017年相比的突出变化。测评结果显示:①农村发展水平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继续稳步提高,农村发展的主要贡献来自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②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地区明显领先,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差距继续缩小;③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分别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④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更为突出,但各地区的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持续改善;⑤农村发展水平在省份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经济发展维度的省份间差异较高,生态环境维度的省份间差距有所提高。

基于农村发展指数的研究结论及其反映出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大目标任务,并在“后小康”时代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在深化改革和推动农村发展中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继续深化对农村综合发展内涵的认识,从经济、社会、生活、生态、城乡融合等不同维度出发促进农村各领域全面发展。第二,要关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速度放缓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城乡融合各项改革的推动下已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反映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在加大。从指标体系的数据看,进一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居民在生活消费与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差距是未来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的重点。第三,继续改善农村发展水平在维度间和地区间的不均衡现象,着力缩小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第四,要预防环境维度地区差距的继续扩大,为此,要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着重加强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加快卫生厕所改造、加快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产方式转变等。第五,巩固脱贫攻坚战略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成果,不仅要保持政策稳定和可持续,还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农村新的致贫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长全、韩磊:《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中国农村发展进程及地区比较》,载魏后凯等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聚焦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樊纲、王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3.韩磊、刘长全:《2018年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中国农村发展进程及地区比较》,载魏后凯等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