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暇时,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是慕着它名而看的,毕竟是名著,想着应该会是一本不错的书吧!
读完后感觉在我看过的众多本书中,它有些逊色——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可能外文的原著比中文的译本更精彩吧!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说它是本纪实文学吧,却有部分叙述是作者听别人说的或者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事实无法考证;说它是小说,却大部分故事是真实的,关联的人也是确有其人。那么,就像作者说的,姑且把它当成一本小说吧。
在读之前我就觉得这书名很独特,怎么就起“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名呢?整本书看完我也没发现月亮、六便士跟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有什么联系。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想必也有跟我一样的疑问。
在作者和斯特里克兰德初见面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是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是一个恪尽职责的丈夫和父亲。谁看到他都会认为这人就会这么平平淡淡度过此生。没想到他会放弃平淡幸福的生活去画画,到他死后若干年他的画出了名,很值钱。
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把家里料理的井井有条。他们俩有一对品行不错、长的漂亮的儿女,家庭很美好。
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美满的家庭,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放弃了这一切,选择了追逐梦想。
梦想就像高挂天空的月亮,遥远,触不可及;皎白的月光,在这黑夜里照亮大地就像追逐梦想的精神照亮人心。
我敢打赌斯特里克兰德小时候就有长大后要当画家的梦想,然而生活不会事事如愿。或许会有父母的阻扰,父母会说画画只是娱乐,要以学业为主,学习好以后能找个好工作;也有子承父业的,从出生自己的一生都被安排好了,学什么,做什么,结婚生子都不能自己做主。
生活中琐碎的事会耗掉人的大部分精力,会磨灭掉人的耐性,直至你放下梦想。
把月亮比喻成崇高的理想,那么羁绊梦想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就像六便士一样低廉。斯特里克兰德正是选择了高贵的月亮,放弃了低价的六便士。
但是他的一生是悲剧的,追逐梦想的路上荆棘遍布,困难重重。他经常的连顿饭都吃不起,身体饱受饥寒的摧残,却不愿让下他高傲的姿态——不愿卖他的画。
他当过杂工,一度靠乞讨和别人的施舍生活。而当他攒够了买画笔颜料的钱后,他又会放弃安稳的工作。我觉得他是在害怕,害怕稳定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不思进取,会成为梦想的屏障。
怎么不会呢!当你拥有了无比巨大的财富,会抵挡的住金钱带来的欲望的诱惑么?一但过上奢靡的生活,那崇高的理想也会随之慢慢地腐蚀掉。
斯特里克兰德一生中有三个爱他的女人,第一个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她爱他,却不了解他;他或许爱过她,爱过这个家庭,但他厌倦了这个圈子,厌倦社交,他的心灵渴望宁静——如那洁白静谧的月光。
第二个爱她的女人是勃朗什,这个女人对他的爱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才华和对她丈夫施特略夫的报复。她深爱着他的丈夫,敬佩她的丈夫,直到她生命最后一刻,她没有原谅自己,实际上她是没有原谅她的丈夫——他太不了解她有多爱他。而这里不得不说勃朗什的丈夫施特略夫,这个人我真想抽他两大嘴巴子。他的行为令人愤恨,是他的过份大度一步一步把勃朗什推向深渊。他根本不懂勃朗什的心,他对她的爱是卑微的。用现在就行的词形容施特略夫——舔狗!还是舔狗晚期那种。施特略夫太过善良,太过善良的人容易受到伤害。他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无私慷慨、忍让,最终导致勃朗什服毒自杀!
第三个爱他的女人是爱塔。在斯特里克兰德得了麻风病后,爱塔一直陪伴着他,照顾他。她并不害怕被传染疾病,不害怕死亡,她只想陪着他爱的那个男人走完最后旅程。有一刻,他被这个女人的爱情光辉感动到了。她深爱着他,他也爱她。
相传释迦牟尼是一个王子,他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几个日夜,参透佛谛,大彻大悟,终成佛祖。很多人批判斯特里克兰德,认为他这种行为太过自私,也不通人情,不知道感恩。像斯特里克兰德这样视金钱为粪土——连饥寒都不在乎——死亡都不害怕的人,他又怎么会关心其它。他心中只有对画画的狂热,对艺术的的追求。
在斯特里克兰德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完成了他最后一副画作,一副巨大的壁画,就画在他的小木屋内。他的这副画令观者震惊,观者认为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壁画让人联想到黑色魔法,既美得惊人,又污秽邪恶。这无疑是副天才的杰作。而更令人佩服的是,画作有部分是在斯特里克兰德两眼失明的状况下画的,那时候麻风病已经在摧残这他的身心。病疼并没有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成了这副巨作。月光照亮了他的心中,他仿佛又能看见,他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此刻他得到了他一生中追寻的东西——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