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痫病

【概述】

痫病(epilepsy)是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有鸣声,醒后神志如常人为特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

【主要病因病机】

痫病的发生大多与精神因素、脑部外伤及六淫之邪、饮食失调等有关,机体气机逆乱,痰浊壅阻经络,扰乱清窍神明,阴阳发生一时性逆乱而发病。

【辨证注意点】

1.诊断要点

完整病史是痫病诊断中最重要的环节,根据病史和相关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MRI等)确诊痫病;并根据发作时是否有意识丧失、双侧对称强直后紧跟有阵挛动作,是否有自主神经受累表现等区分是全面性发作还是部分性发作。

2.鉴别诊断

须与晕厥、心因性非癫痫发作、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抽动症等相鉴别。

3.辨证要点

区分发作期还是间歇期,发作期分清大发作还是小发作;间歇期分清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还是肝肾阴虚、瘀阻脑络。

【辨证思路】

一、抓住主症,明确诊断

1.大发作发作时间长,有预兆、有意识障碍。

2.小发作突然发生,短暂无昏仆。

3.痫病患者应做脑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应做CT或MR检查,与中风厥证、癔症等相鉴别。对于继发性痫病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专科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间歇期依据兼症及舌脉,辨证分型治疗,以治其本

1.抗痫药物不能突然停用,对痫病持续发作伴有高热、昏迷等危重病例必须采取综合疗法。

2.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过饱、睡眠不足,忌食烟酒辛辣,不宜参加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和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患者,男,49岁,于2014年4月2日初诊。主诉:癫痫反复发作33年。病史:1981年因情绪激动突然发病,双目向右凝视,头向右转,小便失禁,症状持续约3min,一年发作一两次。患者平素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开浦兰)、奥卡西平片加氯硝西泮。2007年至今症状逐渐加重,经常摔东西,平均每日发作1次,每次约1min,季节转换时1天发作3次,夜晚及清晨多发,疲劳则发,健忘失眠,偶有幻听恐惧感。近1个月发作频繁,发作前均无明显征兆。刻下面色晦黯,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患者1981年因情绪激动突然发病,双目向右凝视,头向右转,小便失禁,症状持续约3min,一年发作一两次,而且逐渐加重,至今33年,故可诊断为痫病。

第二步:辨证。患者来诊时神志清醒,对答切题,处于痫病间歇期。见面色晦黯,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数,故可辨证为肝肾阴虚。

第三步:治疗。辨为肝肾阴虚证:治当补益肝肾,化痰息风。

主穴:印堂、大椎、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肝俞、肾俞、太溪;

操作:选择1~2组穴位,接电针,20~30min。

其他疗法:①头针:根据临床表现和EEG检查,找到异常放电的“兴奋灶”来确定其病变发生的具体部位或区域(额、顶、枕、颞)。根据确定的异常放电部位或区域进行针刺,用捻针手法,大幅快速捻转。隔日一次。②按摩:发作期急则治标,豁痰顺气为主;可用手指按压四关(双合谷、太冲)、人中、少商、十宣及趾、中趾、小趾侧旁敏感点,最后按压二风门、承浆,发作休止期以治本为主,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可用手指揉按中府、中脘、关元,重压三阴交、公孙、足三里、肺俞、心俞,并结合辨证选择有关穴位。

【常用针灸处方、经验穴及操作要点】

1.朱汝功处方(《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天柱、风池、丰隆;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min。

2.杨廉德处方(《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腰俞、间使;手法: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半小时,间歇行针3~4次。

3.葛书翰处方(《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取穴:大椎、腰奇;大椎穴用26号1.5寸毫针,进针1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肢体时立即出针,不留针;腰奇穴用26号2寸毫针,沿皮向上刺入1.5寸左右,局部有酸胀感时,提插2~3次后出针,不留针。隔日1次,2周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