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妖性未泯的孙悟空
孙悟空给人的印象总是绝对正面的,勇敢、忠诚,但客观地说,他的品性并不完美,甚至有的行为十分恶劣。且不提前面说过的大闹天宫时期,单是在西行路上,已经皈依佛门的猴子也始终没改掉自己“好杀”的本性,他先后有三次真正意义上的犯戒——全是杀戒。(以戴上金箍时开始算,因为戴金箍之前,猴子其实并没有完全被降服。此外,凡是杀妖怪一概没有算他犯戒,哪怕杀的是无辜的小妖怪)
第一次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后,一路感慨着飞回故地,却看到一片破败。当年花果山四万七千妖,被二郎神杀了大半,其余另投他处一半,又一半竟然沦落到被猎户捕捉虐待。孙悟空决心为猴子们出气,吹动飞沙走石,瞬间将进山的千余猎户尽数杀死。随即自己也感慨: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孙悟空随唐僧日久,多少沾染了佛性,但一朝“受伤”,便失了控制,魔性起时,千余人命在他眼中不过草芥。虽然是自卫反击,保护族类,但猎户捕猎为生,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之理,奈何他们乘兴而出,不得归家!唐僧实在算不得一位好师父,带了孙悟空这么久,只知道身体力行,却没有把出家人的守则、道理传授给弟子,更没有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而且管控不力、不辨是非,才使得孙悟空有了这场泄愤般的杀孽。这笔账,应该算到唐僧头上。
如果说这一次开启杀戒是为同类报仇,尚有一定缘由,那么孙悟空的第二、三次犯戒则纯属恶念导致。第二次是在车迟国杀了两个无辜道士和一个倒霉的监斩官,这个后面会详谈,此处按下不表。第三次是在“六耳猕猴”事件前。当时唐僧被打劫的山贼捉住,孙悟空戏耍般地杀了两个贼首,唐僧这次表现得还不错,虽然训斥,却没有实质性过激行为。随后师徒误投杨姓贼人之家,虽蒙杨父救出,却还是难逃贼人追杀。唐僧特别指示猴子——吓走贼人即可,别再杀生。可孙悟空不仅把所有人全杀光,还割了杨姓贼人的头给唐僧看,直接导致唐僧忍无可忍,第二次将其逐出师门。孙悟空一肚子委屈找菩萨说理,菩萨的话足够客观——山贼毕竟与妖精不同,你本事那么大,用法术吓走他们即可,何必屠杀?
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规矩,孙悟空既然已经入了佛门,理应遵守此间的规则,上上之道是劝恶为善(就像《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以大义教化裘千仞放下屠刀),就算做不到也不该简单粗暴。杀掉山贼,是惩恶扬善,但在对方实力远远伤不到自己的情况下杀之,是否该算防卫过当呢?以孙悟空的手段,完全可以对山贼“小惩大诫”,使其出于恐惧和折服彻底改过也并非不可能,且出家和尚又不是梁山好汉——江湖豪侠快意恩仇,遇到不平事信奉的是“杀便杀了”,讲的是“江湖事江湖了”,平凡人哪里需要那么多以替天行道为名的打打杀杀?
孙悟空最不该的,是杀了杨老汉的儿子。老人招待他师徒四人,十分辛苦,又背着做强盗的儿子,出于大义私放了唐僧。他唯有一子送终,就这么死于孙悟空之手,实在可怜。孙悟空对菩萨哭诉,说自己就算杀生不对,也可以将功抵过了。可是将心比心,杨家是不是也足以将功抵过了呢?孙悟空又给了别人机会吗?妖性未泯,孙悟空的修行还在路上啊!无独有偶,《三国演义》里关羽千里走单骑时也曾投宿贼人之家,也是老父善良、儿子不肖,关羽的选择却是两番训斥后,两度看其父之面将那不争气的小子放走。两相对照之下,神猴可远远比不上武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