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亚的锁国

日本锁国

德川家康许可荷兰、英国在日本开展贸易,原本是为了压制葡萄牙的贸易垄断以及以此为媒介的宗教和政治上的势力渗透。因此,与荷兰、英国的贸易开始后,家康对待葡萄牙和天主教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发生了转变。

起初,传教士们极力考虑日本的风俗习惯而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来传教,但之后却出现了信徒破坏寺院、神社的现象。此外,葡萄牙商人还奴役贫民子女,将他们作为奴隶运送到南洋。

早前,丰臣秀吉统一战国接近尾声时,对切支丹大名发挥影响力的天主教就已开始成为障碍。1587年,征服岛津氏的丰臣秀吉下令驱逐传教士,并于次年没收了长崎的教会领地,将其收为直辖地。不过由于丰臣秀吉依然奖励海外贸易,这个驱逐令有些有名无实。但在16世纪末,长崎发生了将来自西班牙的方济各会传教士与信徒26人处刑的事件。

因为海外贸易,继丰臣秀吉之后的德川家康也对传教持着宽容态度,全国的天主教徒一时间达到数十万。

然而,与荷兰、英国的贸易开始后,德川家康逐渐对与传教结合在一起的葡萄牙人开展的贸易采取严格的政策。1604年(庆长九年),德川家康将京都、堺(大阪南部)、长崎三个城市有实力的商人召集起来,制定了“丝割符”,由“丝割符”商人一并采购葡萄牙人最为重要的输入日本的商品——中国生丝,之后再在幕府和“丝割符”商人间进行分配,然后出售(这是因为之前葡萄牙输入的生丝一半以上都是由日本天主教徒销售的,这成为耶稣会的活动基金)。接着,德川家康在1613年(庆长十八年)许可英国通商活动后不久便禁止天主教。为抗议该禁令,长崎发生了规模达数千人的游行活动。对此,德川家康将长崎的教会一举消灭,将传教士和信徒驱赶到了澳门和马尼拉。

德川家康在消灭丰臣家族后的第二年(1616年)便去世。此后,为了稳固政权,江户幕府对天主教徒采取了严苛的搜捕和残暴的迫害政策。

尽管如此,为了从根本上断绝传教士活动,幕府依然无论如何都要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1633年(宽永十年),幕府开始禁止日本人去海外活动,也禁止那些居住在海外的日本人归国。1635年,幕府又将贸易地点限制在长崎,并于次年建立出岛,将葡萄牙人隔离于此。那些与葡萄牙人通婚的日本人以及出生的混血儿被流放到澳门。接着,幕府动用大量兵力,在荷兰船只炮火的帮助下平息了有大量天主教徒参与的岛原之乱(1637—1638年)。次年(1639年),幕府便开始禁止葡萄牙人通商。1641年(宽永十八年),幕府将平户的荷兰商馆迁至长崎出岛进行隔离,将对外贸易对象限制为荷兰和中国。中国人虽暂时享有贸易自由的权限,但逐渐也受到了限制。1689年(元禄二年),长崎建立唐人屋敷将中国人隔离在内。此后历时百余年的锁国体制就这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