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未来学校的内涵与特征
在形态日新月异、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面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作为教育最重要主体的学校,也走到了转型与创新的十字路口。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无从得知,因此培养学生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无限可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大背景下,主张变革传统学校,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新型学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面向未来的学校改革。面向未来趋势,适应未来需要,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新型未来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未来学校的内涵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学校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也不是某一所学校的代名词,当然也不是指未来的任何一所单独的学校,而是人们对于学校发展的一种期望,对于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形态的一种展望和设计,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导向。
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赋予了未来学校不同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未来学校应该依托技术支持,在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学校学习方式、空间、教学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例如,尚俊杰教授认为,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首先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最终实现教育流程再造[11]。杨宗凯教授指出,未来学校将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流程再造,打破传统教育中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发展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12]。有的学者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角度,从学校最基本的功能出发,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出发来认知未来学校。例如,李蓓、夏英认为,无论学校怎么变,都应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天性回归,走向以人为中心的生活教育[13]。余胜泉教授在2016年“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上指出,未来学校是柔性化和个性化的,是学生、家长和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育的学校[14]。吕文清将未来学校定义为:未来学校是学校渐进变革链条的一个新阶段、新层次和新样态。未来学校要教会学生学习、合作、思考、创造、适应,要教生活、职场、成长背后的隐性知识,以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15]。还有的学者从教育活动的主体入手,认为未来学校是开放的、包容的。例如,李明华提出学校可以形成一种办学竞争的常态机制:校园及其之上的建筑、图书馆及设施可以是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载体,开放给教育管理当局同意而又有资格办学的教育家或团队办学[16]。
通过对学者已有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对于未来学校的内涵理解只是基于不同的侧重点,目前已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未来学校是一种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新形态,以期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201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这一计划对“未来学校”也做出了界定: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17]。祝智庭等人则从比较综合的视角对于未来学校内涵给出了界定,认为未来学校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打破教学过程中的时空限制,实现办学主体多样化、自主化,以通过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方式,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项能力为特征的各类学校[18]。
基于此,本书认为,目前的未来学校是对新型学校形态的一种探索,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或方向,未来学校是从学习者出发来进行设计与建造的,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变革现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开发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各种创新型的学校形态。
二、未来学校建设现状
现代的学校模式发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在这种模式中,老师站在讲台前授课,学生们听讲、做笔记、参加考试,学校则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打分。然而,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很可能会在社会变革中被时代淘汰。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强调学校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以应对未来社会未知的复杂挑战。因此,“未来学校”的概念在全球各个国家受到重视。“未来学校”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重新定义学校,重新设计学校,从而应对社会未知的挑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即费城未来学校(School of the Future),如图1.1所示[19]。该校于2003年筹建,2006年建成,由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共建,政府负担经费,微软提供学校设计理念、师生发展指引、信息化的课程体系及技术支持。在这所学校里,没有纸笔和课本,学生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并且该校从以教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慢慢过渡到新型学习空间支持下的以探究、协作为主要活动的项目式学习。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管理局与教育部联合发起了为期十年的“智慧国2015”项目(Intelligent Nation 2015),其中包括“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FUTURESCHOOLS@SINGAPORE),如图1.2所示[20]。该计划鼓励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校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成效,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俄罗斯启动了“我们的新学校”计划,日本启动了“超级科学高中”计划,德国成立了“MINT创造未来”联盟等。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国外出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未来学校案例。比如,瑞典的Vittra Telefonplan学校把传统教室变成各种开放式空间,被誉为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如图1.3所示[21];美国的AltSchool依赖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响应教师的教学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如图1.4所示[22];法国的 École 42学校没有课本、没有宿舍、没有教室,却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软件工程师[23],如图1.5所示[24]。

图1.1 美国费城未来学校
我国也陆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未来学校探索项目。例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该计划得到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组建了覆盖全国400多所学校的“中国未来学校联盟”,并联合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青羊区、广州荔湾区、天津和平区、大连金州区、宁波北仑区、杭州下城区等20个实验区进行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工作[25]。

图1.2 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

图1.3 瑞典的Vittra Telefonplan学校

图1.4 美国的AltSchool

图1.5 法国的École 42学校
三、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未来学校将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学校组织等方面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26]。曹培杰等人认为,未来学校的创新有四大趋势:一是未来学校要营造灵动的学习空间;二是未来学校要采取多元的学习方式;三是未来学校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四是未来学校要创设弹性的组织管理形态[27]。目前,国内外的未来学校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设计理念,尽管具体形态各有不同,但基本都在教育理念、校园空间、学习方式、课程形态和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思路,进行了前瞻性探索。
1.教育新理念
未来学校普遍强调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做中学”的思想,新型的科技学校和虚拟学校也都普遍贯彻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强调为每个孩子提供定制化的教育,让他们获得个别化学习体验。个性化教育理念并非创新,但未来学校借助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计划、个性化课程方案、个性化学习过程记录等,是对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达芬奇学校采用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来设置课程,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为每位学生制定“职业发展途径”,进而配备一系列该学生在特定领域的课程,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路径都是差异化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在特定领域的实践体验课程,使得学生在贴近其职业目标的实践中尽可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体验。
2.学习新空间
弗雷泽和沃尔伯格认为“学习环境是具有社会心理背景的学习发生的场所”(Fraser & Walberg,1991)[28],洛根、克伦普和雷尼则把学习环境描述为学校或者教室的基调、文化、氛围或者气氛等(Logan,Crump&Rennie,2006)[29]。乔纳森(Jonassen)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共同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学习者控制学习活动,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国内学者何克抗、李文光将学习环境看作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人际交往[30]。
从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学习环境既包括物理设施,如教室空间、课桌椅、教学装备等,同时又包括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等,可以说物理特性、关系特性及文化特性是学习环境需要具备的基本元素。
最典型的学习环境就是我们的教室或者课堂[31]。未来学校创新教室布局,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探索包括学习角、开放式长廊、社会性活动空间及生活休闲空间等在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让学生在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新技术,提供更加智慧的育人环境。
例如,欧洲学校联盟于2012年1月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未来教室实验室”创新项目。该项目是为了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呈现如何重新组织传统的教室和其他学习空间。未来学校实验室由六个学习区组成,分别为交互区、展示区、探究区、创造区、交换区、发展区,如图1.6所示[32]。每个学习区侧重于特定的教和学领域,并且联动组织各个关键点:物理空间、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角色变化、支持不同学习类型,从而为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提供空间组织支持。

图1.6 欧洲学校联盟“未来教室实验室”
3.学习新方式
技术丰富性是未来学校的一大特征。技术参与教与学,为教育发展难题(如教育的公平、优质、创新、个性、灵活等)提供解决方案。在技术设备的加持下,学习已经从由人自身单独开展变为人与技术设备协同完成的“人机结合”方式。不同学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不相同。
例如,美国费城未来学校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美国硅谷的AltSchool通过系统记录师生行为数据,为学生提供精准教学,架设个性化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日本东京虚拟学校利用在线平台为学生增加学习机会,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美国高中联盟MTC应用技术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动态跟踪的全息档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记录及学习能力的实时评估。
4.课程新形态
未来学校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体系,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生活和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转变过分注重知识学习、轻视实践体验的状况,显著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的时间,增强学生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完整的视角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美国纽约的思考全球学校(THINK Global School)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所旅行式学习高中。其研发的“我们来探索”(weXplore program)就是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每年四个国家的旅行安排,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独特的异域文化。学生在墨西哥探索玛雅文明,在中国攀登长城,在肯尼亚与大象共舞,在布拉格感受基督教的千年传承[33]。行前,学校对学生将前往的各个国家做好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包括如何与当地社区、学校互动,饮食住宿安排等,并在旅行途中及归来后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样身临其境地实地探访和体验世界不同文明、国家、宗教、气候、地理、经济、人文、语言和建筑的课程项目中,学生完成了与旅行联动的多方面深度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5.组织新架构
未来学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组织体系,学校的交流组织也不必只能在学校之间展开。需要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方位学校组织管理结构,增加家庭、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在教育中的参与度,促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社会、政府和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学习组织保障。
例如,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型高科技人才,2014年日本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愿景”的推动下开展了“超级科学高中”建设计划。该计划通过打造由政府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和指定中学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治理、学习和实践贯通式的组织管理平台来促进优秀高中的发展,进而带动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如图1.7所示[34]。

图1.7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