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校学习空间现状调查
为了对目前的学校学习空间现状有更直观的了解,获取第一手信息,我们结合未来学校学习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编制了调研内容,开展了针对一线在职教师的相关调查。
一、学习空间感知评测工具
学习空间环境的情况来自教师对其所任教学校的空间环境的感知,主要通过问卷工具来开展调查。现有的关于信息化教室的调查问卷有TROFLEI(Technology-Rich Outcomes-Focu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TICI(Technology Integrated Classroom Inventory)、CCEI(Computeriz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ventory)等。这些工具主要适用于普通的信息化教室环境。作为学习空间的一个典型类别和实例,信息化教室和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空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比如,新型学习空间的一大表征就是技术设备融入空间设计,成为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新型学习空间强调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全面发展,这同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但是,在传统的信息技术之外,新型学习空间还注重基于学习数据的教学分析诊断与改进的智慧学习环境元素,同时在技术装备之外的物理环境、空间元素和教育意义设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应当在测量工具中加以体现。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智慧学习环境量表[58]。相较其他信息化教室感知量表,其突出特点在于它更全面、准确地描述了智慧学习环境,重点强调空间设计、智能化学习和线上空间的师生交际等。以此为基础,再补充上其他学习空间元素的量表共包括12个维度,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学习空间环境量表介绍

续表

二、学习空间现状调查
基于上述量表工具,本节编制了学习空间现状调查问卷,包括12个维度49道题目。本次调查问卷通过在线方式发布,作答者可以选择用手机或计算机完成。
1.参与调查的样本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366份。本次调查中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共计366人)

续表

2.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及现实意义解读
本次调查问卷中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及问卷结果在12个维度的现实意义解读如表1.3所示。
表1.3 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及现实意义解读

三、启示和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学习空间在不同的维度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同时在一些维度内部的不同方面也出现了差别。这些结果,尤其是相对薄弱的方面对于开展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空间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福祉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在教室温/湿度调节和校园设计人性化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如果说学习空间的物理结构布局代表了空间建筑“硬配置”,那么这两个方面则更多地代表了“软环境”的一面。
首先,从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对教室的光照等传统元素方面的配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温/湿度则较为忽视。尽管从我国教育传统而言,基础教育阶段教室大都以配备电扇为主,较少采用空调等设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空调等设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准配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空间同样可以与时俱进。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很多地区还存在大班额现象,在炎热的夏季,师生会大汗淋漓、十分难受。这不但会严重妨碍正常的教学活动,还会对身体机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健康。
其次,一味追求华丽的外在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校园空间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就是学生能够舒适而安全地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安全性考量应该始终被放在重要甚至优先的位置上,在空间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多地对学生的性格、年龄、特征做出有针对性的前瞻式预设和事后反思式调整。
学习空间是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环境的场所,但学习者在其中并不单单是在学习,同样也在生活。人的学习和发展是全方位的,学习者的福祉也是多面而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要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改善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和舒适程度,在学习空间的建设中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2.强化技术设备的多场景贯通式应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在学习空间中技术设备的多场景深度应用存在较大不足。尽管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技术装备已经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种应用还更多地停留在显示和展示的单一层面,在作业完成、信息推送、课程材料、学习讨论、家校交互和资源共享等更多教育场景则应用很少。这样的单一场景的技术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技术装备的潜力和特长,需要在学习空间建设中大力加强技术设备的体系化建设,实现多场景贯通式应用,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3.学习空间需要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变革提供支持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在学习空间中仍然较多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对于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更加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和探究体验的方面较为忽视。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开始动摇,教师角色开始转型,需要逐步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将学习主导权交还给学习者自己,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作为学习活动开展场所和支撑平台的学习空间也要紧跟这一变革趋势,在教室布局、空间设计、技术装备配置、数据采集、虚拟空间建设等方面也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好地实现学习空间与学习活动的匹配和契合,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4.发掘学习数据价值,建设数据空间和数据平台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在学习空间中对数据平台的利用不足,作业的历史数据和学生学习数据的应用率很低。在新技术的助推下,学习空间已经从单纯的物理实体空间拓展为实体+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平台中,学习数据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尤其在作业完成、考试分析、学习讨论和交互、历史数据保存和学生学习数据记录等动态生成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生以往的考试成绩、错题选项对应知识点和历史作业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情况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变化情况,为目前的学习提供对比基础,为未来的学习提供针对性启示。这样的学习数据既可以为教师掌控全班整体情况提供基础支持,也能为教师对个体学生辅导加强和学生自我反思诊断提供保障,从而使教育教学更加精准化。
[1] 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于莉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 搜狐网.张志勇:未来社会已至,走向未来学校将迎来十大变革[EB/OL].(2018-03-27)[2021-04-22]. https://www.sohu.com/a/226445811_498139.
[3] 郭德红,杨丹.关于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4(10):11-13.
[4] 孙晓园,崔伟.大学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8-12.
[5]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32.
[6]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2-08(003).
[7]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25.
[8] 搜狐网.余胜泉: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EB/OL].(2018-11-13)[2021-05-12]. https://www.sohu.com/a/275015667_100264023.
[9] 戴汝为.社会智能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0] 搜狐网.顾明远对话佐藤学:一场教育“江湖”的“华山论剑”[EB/OL].(2016-11-05)[2021-04-22]. https://www.sohu.com/a/118200941_227820.
[11] 尚俊杰.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J].基础教育课程,2014(23):73-76.
[12] 杨宗凯.借助信息化再造教育流程[N].人民日报,2016-03-31(18).
[13] 李蓓,夏英.建未来学校迎学校未来——成都市实验小学“未来学校”建设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6(13):40-41.
[14]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发展个性的未来学校[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06-13(7).
[15] 吕文清.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其发展导向思考(上)[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8):7-12.
[16] 李明华.MOOCs视角的未来学校及治理——孔夫子办学模式的回归[J].开放教育研究,2015(3):11-20.
[17]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EB/OL].(2017-10-10)[2021-08-08]. https://www.csdp.edu.cn/onepage74.html.
[18] 祝智庭,管珏琪,丁振月.未来学校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8(9):57-67.
[19] 搜狐网.全球国家“未来学校”到底什么样?[EB/OL].(2019-09-16)[2021-05-22]. http://www.sohu.com/a/341092715_120080528.
[20] 方兆玉.新加坡未来学校——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的能力[J].上海教育,2018(17):6-9.
[21] 筑梦创造.Vittra Telefonplan: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EB/OL].(2017-04-10)[2021-05-12]. http://www.mongcz.com/archives/27345.
[22] 搜狐网.美国当下最火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EB/OL].(2016-06-08)[2021-05-12]. https://www.sohu.com/a/82119548_387142.
[23]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9-13.
[24] 搜狐网.这可能是法国最酷的学校:没有老师教课的 École 42[EB/OL].(2020-07-17)[2021-05-12]. https://www.sohu.com/a/408299693_283519.
[25] 张治,李永智.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4):40-49.
[26] 王素,曹培杰,康建朝,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27] 曹培杰,王素.未来学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5):9-11.
[28] FRASER B J, WALBERG H J.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
[29] LOGAN K, CRUMP B, RENNIE L. Measuring the Computer Classroom Environ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Using a New Instrument[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2006, 9(1): 67-93.
[30]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7.
[31] 李葆萍,江绍祥,江丰光,陈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近十年国际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5):111-119.
[32] 搜狐网.未来已来,世界各国都做了哪些“未来学校”计划?[EB/OL].(2018-10-15)[2021-05-22]. http://www.sohu.com/a/259657325_379440.
[33] 搜狐网.思考全球学校:在全球旅行中学习,行走中感知世界[EB/OL].(2019-03-07)[2021-04-22]. http://www.sohu.com/a/299656990_691021.
[34] 搜狐网.全球国家“未来学校”到底什么样?[EB/OL].(2019-09-16)[2021-04-22]. http://www.sohu.com/a/341092715_120080528.
[35] 林静.CAT:基于学习科学的科学概念学习环[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36] 单文顶,袁爱玲.环境如何影响幼儿发展:来自脑科学的证据[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6(2):30-33.
[37] 卢家楣,卢盛华,贺雯,等.绿、白两种颜色书写纸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对比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41-44.
[38] 化明明.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昆明市高校户外空间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11.
[39] 解建团.脑科学与教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40]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1] 裴新宁,张贵春.“多元智力”:教与学的关注与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19-22.
[42]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3]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4] 张渝江.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7):98-101.
[45]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21世纪课堂的六大设计要点,创建一个现代的学习环境[EB/OL].(2019-07-24)[2021-05-13].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ODE4NjA5NA==&mid=2247534006&idx=1&sn=6dadb7e38206ffb4da73f2755bb7b390&source=41#wechat_redirect.
[46] YANG Z, BECERIK-GERBER B, MINO L. A study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s: Impact of classroom attribute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3, 70(15): 171-188.
[47] ZHANG Y, ZHANG J, CHEN H, et al. Effects of step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human responses of people in hot-humid area of China[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4, 80(7): 174-183.
[48] SIQUEIRA J, SILVA L, COUTINHO A, RODRIGUES R. Analysis of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nd performa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J]. Work, 2017, 57(1): 43-54.
[49] LEWINSKI P. Effects of classrooms' architectur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elic versus paratelic motivation: a review[J]. Front Psychol, 2015(6): 746.
[50] 李琳.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51] 龚少英,上官晨雨,翟奎虎,等.情绪设计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7,49(6):771-782.
[52] ZANNIN P, MARCON C.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acoustic comfort in classrooms. Applied Ergonomics[J]. 2007, 38(5): 675-680.
[53] KRISTIANSEN J, LUND S, PERSSON R, SHIBUY H, NIELSEN P, SCHOLZ M. A study of classroom acoustics and school teachers' noise exposure, voice load and speaking time during teaching, and the effects on vocal and mental fatigue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4, 87(8): 851-860.
[54] SARLATI S, HARON Z, YAHYA K, DARUS N, DIMON N, ATHARI P. The Importance of Acoustic Quality in Classroom[J]. Jurnal Teknologi, 2014, 70(7): 71-76.
[55] GILAVAND A, JAMSHIDNEZHAD A. The Effect of Noise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Ahvaz, South-WestofIr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6, 4(3): 1453-1463.
[56] NEWHOUSE C P.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n instrument for computer suppor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2001(2): 115-138.
[57] 李葆萍,江绍祥,江丰光.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近10年国际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4(5):111-119.
[58] LI B, KONG S, CHEN 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 classroom inventory[J].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15, 2(1):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