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智能化社会急需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变革。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学习组织的扁平化、学习评价的精准化、课程供给的个性化、认知方式的协同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成为未来教育的变革方向。这些变革对学习赖以发生的重要场所——学习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脑科学、心理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学习空间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样的背景,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对未来学习空间的积极探索,一批极具特色和想象力的未来学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型学习空间通过技术与设备的支持,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连接起来,通过可见和不可见的空间设计让学习真实发生,让面向未来的教育从理论走向现实。几乎所有的新建学校都将学习空间作为学校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一环,大量的建成学校也在原有校园建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空间改造升级。因而,本书通过梳理各种类型的学习空间建设案例,呈现出各类学习空间的特点、结构、外在形态、教育功能及发展趋势等,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未来,学习空间将深度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规律指导下进行设计,增强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和舒适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需求进行前瞻式预设和反思式优化,营造出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新型学习空间。基于空间设计与育人功能相一致的原则,本书总结提炼了五类典型的学习空间及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设计方式;介绍了学习空间中五类典型信息化支持系统;通过立体丰富的案例展示和分析,表达了我们对于新型学习空间建设的观点,即空间设计、技术装备配置等要为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通过将无形的知识与文化蕴含于有形的学校物理空间中,实现空间即课程、处处可育人的目标,不能只追求时髦的表现形态而忽视学习空间本身的教育价值。在新型学习空间建设中,大力加强技术设备的体系化建设,实现数据的多场景贯通,将数据深度应用于各教育业务环节。学习空间的设计引入安全节能、绿色环保的设计观念,融入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书力争从发展的眼光回顾学习空间建设的历史,反思学习空间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展望学习空间发展的趋势,通过将勾勒学习空间整体架构和刻画学习空间局部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描绘出学习空间的完整谱系,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师及学校建筑设计师等,理解学校的建筑和线上线下各类学习空间的核心特征及教育功能定位。
本书为“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丛书中的一册,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余胜泉教授的指导,以及杨博、宁方京、陈秋雨、张贤茹、李彤鑫、孙晓园、许婷婷、崔京菁、陈玲、吴娟、马宁、卢宇、曹培杰等团队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国内外从事学习空间设计的学者和有影响力的研究组织(如必达亚洲)等研究成果的启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笔者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