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在粗化以前,沈周中年还画过一幅《盆菊幽赏图》,风格也是“细沈”,我很喜欢,临摹过一遍。

沈周《盆菊幽赏图》/纸本设色/纵23.4厘米 横8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盆菊幽赏图》(局部)

注意看,在《盆菊幽赏图》里,里面的人长得是这样的,虽然比较粗犷,但是还有鼻子有眼。但是,后来沈周画的人是这样的(已经是无面君了):

沈周《卧游图》册之七(局部)/纸本设色/纵27.8厘米 横37.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湖山佳趣图》(局部)/纸本设色/纵31.7厘米 横813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但是,没完呢,在《魏园雅集图》里,还有这样潦潦草草随便长了个脸就出门了的:

沈周《魏园雅集图》(局部)

沈周《魏园雅集图》(局部)

《魏园雅集图》是沈周四十三岁画的,距作《庐山高图》正好两年。1469年,沈周、祝颢、刘珏、周鼎、陈述、沈侗轩六人在魏昌家中魏园会饮、赋诗。彼时祝颢六十五岁,刚刚辞官返乡,正过着会客、喝酒、看书的生活。

聚会以后沈周拟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笔法绘制了《魏园雅集图》。祝颢题诗其上:

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

行藏循四勿,事业藉三余。

留客尝新酿,呼孙倍旧书。

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

(“呼孙倍旧书”中的“孙”,就是十岁的祝枝山。)

沈周《魏园雅集图》/纸本设色/纵145.5厘米 横47.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魏园雅集图》已经明显地比《庐山高图》和《盆菊幽赏图》粗多了。请看这些“刷刷刷”的笔触,这些秃棱棱指向天空的枯树,这些坚硬质朴的山石:

沈周《魏园雅集图》(局部)

沈周为何会从“细沈”变成“粗沈”?文徵明曾阐述沈周的绘画风格递变:

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

有意思的是,作为沈周的学生,文徵明晚年的画风却愈来愈精细,年八十尤能作蝇头小楷,与其师正好相反。文徵明说,沈周少时作画,技法已经很成熟了,正所谓“有所模临,辄乱真迹”。但显然沈周是不满足止步于此的,他要创造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