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里飞出的金凤凰(代序)

——记园丁作家刘占林

李炳杰

刘占林老师的第二本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的出版,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成熟和又一次的飞跃,家乡能出现这样的作家,能有如此的成绩和魄力,能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传承洪广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是家乡飞出的金凤凰,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我和占林是贺兰县洪广镇金沙村的同乡,他比我长10岁,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家乡洪广中学一起当老师,他憨厚善良,博学多思。后来我调了几次工作,见面少了,一直听同事和家乡的亲友说:占林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尤其后来我调到县文联任主席,打交道逐渐多了,见证了他创作的勤奋和可喜的成绩。

他从小生活在古城洪广营边,受尽了风沙和田间地头的苦头,见证了故乡的人情世故,农民的辛酸和贫困,是听着母亲童年的故事和歌谣长大的,家族的喜怒哀乐,街坊邻居的奇闻逸事,洪广营的传奇故事,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思想沉淀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次他出版发行的第二部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足以说明这一点。

他不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同时,他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学教师。他能在短短的七八年中,出版两部小说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姊妹七人的占林,是1981年在家乡学校贺兰三中高中毕业的,不知是家庭贫寒,还是荒废了学业没能考上大学惹恼了“冷酷无情”的父母的缘故(姊妹七人只有他考上了高中),就在当年的夏天,19岁的他,单枪匹马,第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的列车——来到了一年四季飞沙走石的石炭井矿务局乌兰煤矿当了一名建筑普工。在工地上,弱不禁风的他,非但没有被非人的苦难和屈辱击败,相反,他白天干着超负荷的建筑活儿,晚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惊人的毅力攻读着大学课程和大量的中外名著,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随笔和日记(这为占林后来自学考上大学专科和本科,当上中学语文教师,业余进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能不令人折服。由于他性格憨厚善良老实胆小,打工时踏实肯干不惰滑,闲暇时看书学习勤奋执着,故此,爱情悄然叩响了刘占林的心灵之门——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默默地创作自传体中篇小说《春妹子》。《春妹子》就是他当年打工时的一段亲身经历的缩影和艺术写照。

1984年,占林当了一名临时代课老师,其处境非常艰难,每月工资才27元,由于他参加工作是高中文凭,学历低,稍有不慎,随时都有被学校辞退的可能。他是一边教书,一边自学攻读大学课程,一边开荒种地,搞养殖业,养家糊口。

占林是在20世纪80年代成家的,结婚后就与父母分家另过,家中仅有的七八亩薄田,无法改变一贫如洗的现状,没过几年就生了两个男孩,日子过得仍然艰难,几个月见不到肉是常有的事。可占林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

我通过几次与他的交谈和阅读他的小说,才知道他是如何供两个儿子考上名牌大学的。家中养殖鸡鸭牛马,晚上给农田淌水,春节期间,逢集市摆摊卖鞭炮,写春联卖春联,寒冬的晚上通宵看地摊,平时只有偷闲才能写作和复习高等成人自学考试的课程,每到节假日,学校组织老师旅游,他总是和妻子孩子穿梭农田之中,锄地,除草,除虫,每年都和二哥两家合作收麦子,用镰刀收割,捆麦,一捆一捆往车上装,装好车,拉到麦场上,再用锽叉掫垛,翻晒,再用手扶拖拉机打碾,晚上,本来已经筋疲力尽了,二哥扬场,他还要当下手,披星戴月地干活儿,第二天还要给孩子们上课,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小说《分家》反映的正是此事)。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老师靠自学终于拿到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其刻苦精神和毅力之惊人,令人无法想象。不久,转为正式教师,又调回洪广中学和贺兰三中任教。于是,他一边教书,一边种地,一边利用节假日,开始了他久违的、酷爱的文学创作。我曾告诉他,文学这东西,热爱的人太多了,能成功的没有几人,就跟跑马拉松一样,起跑线上的人挺多,坚持跑到终点的没几人。然而,30多年了,刘老师一直笔耕不辍,且成绩斐然,其精神难能可贵。

刘占林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共收录了23篇短篇小说,是作者近几年呕心沥血创作的力作,其中,《婆婆的花箱子》借二嫂之口,讲述了一位婆婆从小当童养媳的辛酸,直到80高龄,她一生的善良,勤劳,聪慧,正直,满腹的歌谣,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令读者刻骨铭心。《祭母泪》反映了知天命的男主人公,在祭奠已故十年的母亲和二哥时,内心所涌起的无限惆怅和对亡亲往事心酸的追忆,凝练的语言,凄清萧条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催人泪下。《小夜曲》通过一家人在异乡与小儿子及其女友一家在宴会上,啼笑皆非的婚姻前奏,揭示了污浊的世俗婚姻以及男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耿耿于怀的狭隘心胸,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两颗草莓和一串葡萄》通过一位老教师在手术台上切除肿瘤的前后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了医疗卫生界的弊端和老教师的敏感,多疑、无奈、忧虑以及夕阳红的美好。《老庄子》揭示了土地流转后,农村妇女之间的恩恩怨怨。《录音笔里的秘密》用小女孩的口吻,揭示了农村土地被征占前后的不公与私怨以及村镇干部不深入细致地实地调查,对老实憨厚的周宇宽式的农民的冤屈和伤害,令人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分家》写了20世纪80年代兄弟二人耕地分家的恩怨,笔触细腻,具有浓浓的悲悯之情。《家庭会》反映了一家人三城生活,母亲在大儿子家过春节,但心里一直替小儿子婚事犯愁而催婚,但性格过于耿直的大儿子却伤害了母亲,大儿媳妇埋怨丈夫,哭诉当初给婆婆公公买楼房再次出手卖掉的原因,婆媳为此发生争执,小儿子却推心置腹,娓娓道来,使一家人化干戈为玉帛。《春妹子》是作者自传体中篇小说,作者以叙事抒情散文的形式,娓娓道来,刻画出80年代山乡青年婚恋创业求学的甜蜜与辛酸,是作者的一部难能可贵的代表作。

“亲情篇”中优良的家风家训家教,正是通过“洪广营家族”人物系列传承的,成为刘老师小说艺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宣传。

总之,刘占林老师的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是他30年来对文学创作的坚守、执着和虔诚的馈赠,也是他创作的第二个硕果。这本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值得一读,语言朴实、生动、自然;结构独具匠心;选材或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土地情;篇篇个性极强,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内容有血有肉,触及灵魂,触及社会道德,字里行间的人物在生活的大海中或沉或浮,或悲或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当下难得的精品力作。

占林老师从22岁执教至今整整34年,虽然一路艰辛,但是,他仍然热爱生他养他的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情深厚。占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学教师,又是学校文学创作小组的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撰写的教学论文《用文学的火炬点燃中学生写作文的激情》,荣获国家教育部“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二等奖的殊荣,多次获得银川市和贺兰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县文联优秀会员。刘老师业余喜欢演讲和朗诵经典诗词,并获得过许多奖项,小说和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并被多家文学刊物选载发表。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过: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学。刘老师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条规律,所以成绩斐然。为此,我衷心地为刘老师而感到高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刘老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像从沙漠里飞出的金凤凰一样,越飞越远,飞出宁夏,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作者现任贺兰县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