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唐朝黄帝篇(2)

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见人一面,不论贵贱,即能十数年不忘。当时的山川冲要,他也做到了“一览便忆”。此外,李渊也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也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当时,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JS省YZ市)被孤立。晋阳县令刘文静看到李渊“有四方之志”,于是竭力结交。后来,他与李世民在狱中结识,暗中谋划起兵事宜,但确定计策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晋阳宫副监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假装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了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SX省SZ市)的鹰扬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而自称天子。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李渊大为惊恐。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后因炀帝又遣使赦免李渊而作罢。但李渊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等也纷纷劝他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他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及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一个月内便召集部众近万人,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儿子李建成、李元吉至晋阳,准备起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想要除掉他们,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鹰扬府(一作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下令将二人斩首,对突厥大摆空城计,派部将王康达、杨毛等抄袭突厥,夺取马匹以充起兵之用。随后,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亲写书札,对突厥始毕可汗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复书,承诺支持李渊起兵。

五月三十日,李建成、李元吉自河东到达晋阳,李渊再无后顾之忧。于是裴寂等与李建成兄弟,请求“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李渊完全照办。六月,因西河郡不肯从命,李渊使李建成、李世民率军破郡城,斩郡丞高德儒。自此李渊自称大将军,署置府僚,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统军等;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统军等,各置官属。又“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队伍大为扩张,“二旬之间,众得数万”。于是定下入关之计。

南下建唐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五日,李渊自率甲士三万誓师,正式起兵。他们由晋阳出发,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东。表面上打着“志在尊隋”的旗号,宣布尊立代王杨侑(隋炀帝之孙)为帝。始毕可汗派人送马千匹,驻在楼烦的原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即史大奈)也率兵相助。李渊军行至贾胡堡(今山西灵石西南),代王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屯霍邑(今属山西),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领骁果数万人屯河东,阻击李渊军南下。这时正值秋雨连绵,道途泥泞,李渊军不得前进,军粮也感匮乏。外间还谣传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因刘文静出使突厥未归,众人不知虚实。李渊召集将佐商议对策。裴寂等主张“还救根本(晋阳),更图后举”。李建成、李世民则力主进军。李渊经过慎重考虑,终于作出了继续进军的决定。

八月,雨止天晴,军粮也从太原运来,李渊便率军进攻霍邑。先以轻骑挑战,宋老生统兵三万由东门、南门出而迎战,李渊军稍稍退却,宋老生认为李渊畏惧,引兵前进,离城里余而阵。将军殷开山率步兵抵挡宋老生,李建成、李世民绕向宋老生阵后,分别屯守东门和南门,断其归路。正当双方激战的时候,李渊派人高呼“已斩宋老生”。宋老生部众听后,阵势大乱,纷纷回逃,李渊军所向奋击,杀死宋老生,取得大捷。李渊乘胜挥兵登城,攻克霍邑。进军临汾(今山西临汾南),克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龙门县(今山西河津)。

这时刘文静从突厥赶到,同来的还有突厥大将康鞘利所带的兵士五百、马匹二千。沿河守臣也纷纷来降。同时,李渊去信招降冯翊农民军首领孙华,又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统步骑六千,自梁山渡河,以待主力到达。李渊亲自率诸军包围河东,屈突通婴城固守。李渊见城坚不易攻取,意欲引兵西往长安,与将佐商议。裴寂提出如不能克河东将陷于腹背受敌之境,建议“先克河东,然后西上”,则长安必破。但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该挟胜速取长安。李渊综合两种意见,扬长避短,决定留兵围困河东,自统主力军西进,自壶口渡河,舍于朝邑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西北),“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李渊分军两路,命李建成、刘文静率王长谐等数万人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扼守潼关,以备东方援敌;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掠取渭水北岸之地,对长安采取钳形攻势。

李渊在关中的亲属,听到李渊军到来的消息,纷纷响应。他的女儿李氏(嫁柴绍,后封平阳公主)在鄠县(今SX省XA市鄠邑区)散家财,招集亡命之徒,招降邻近的各路义军。李渊的从弟李神通也在鄠县起兵,部众至数千人。李渊的女婿段纶在蓝田起兵,有众万余人。其中李氏的势力最大,部下至七万人,号称“娘子军”。李世民一路西进,广招官吏、义军,待到泾阳时,亦有胜兵九万人,与“娘子军”相会,声势大张。李渊于是命李建成率永丰仓精兵,自新丰西进长乐宫,李世民回师北屯长安故城。李渊引军西行,所过之处,废去一切离宫园苑,释放宫女,归还其亲属。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李渊抵达长安,驻营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之一)外。合军二十余万,大修战具,围攻京城。十一月九日,唐军发起总攻,攻入长安。李渊入城,迎代王杨侑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李渊还居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除杀隋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其余一无所问。于是文武将佐请李渊即帝位,李渊不听,仍在观望和等待时机。十三日,他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日,李渊自长乐宫入长安。隋恭帝授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视事于虔化门(在大兴殿前东偏),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同时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