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抽调大量西北军队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的大片地区。甚至于广德元年(763年)十月攻入长安,十五日后为郭子仪所逐,唐军收复京师。与此同期,在西南,继姚州都督府及所辖三十二夷州被吐蕃吞并之后,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唐朝丧失了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权,其财赋“外府”蜀地和军事重镇成都处在吐蕃的虎视眈眈之下。
此后终李豫一朝,吐蕃每年秋季都要骚扰攻击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经过郭子仪、马璘等将领的惨淡经营,京西北地区的局势开始逐步好转,初步遏制住吐蕃大举入侵的凶猛势头。大历八年(773年)的灵、宜、盐、百之战中,唐军击败吐蕃。[80]在西南战线,李豫撤免对吐蕃作战不力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于广德二年(764年)把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担任节度使。同年,严武“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西南战局出现转机。此后,西川节度使崔旰率部在大历十年(775年)至十二年(777年)间数次击败吐蕃军队,挫伤吐蕃锐气。大历末年,吐蕃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对唐的侵略有所减轻,并出现了遣使请和的情况,但往往是“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唐、蕃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李豫时常扣留吐蕃请和使者,并将吐蕃战俘全部发配到江、岭地区充作刑徒奴隶。不过,广德、永泰年间的危险局面毕竟得以改变,唐朝边境安全所受的压力大为缓解。[61]
回纥
宝应元年(763年)李豫即位之初,回纥汗国的登里可汗便率众前来助战,李豫令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62]。在此年十月的击灭史朝义之役中,回纥骑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吐蕃入侵唐朝时,回纥在关键时刻拒绝与吐蕃联盟,唐朝的北方得以相安无事。
而当诸军会集陕州平叛时,雍王李适携幕僚前往陕州北拜见回纥可汗,因李适不肯下拜于可汗,可汗遂鞭打李适的幕僚药子昂、李进、韦少华、魏琚,韦少华、魏琚伤重而死。而回纥人进入洛阳时,纵兵掠夺,焚烧圣善寺、白马寺,杀死一万多人。随后肆意垢骂官吏,甚至在夜间带兵砍开含光门,闯入鸿胪寺。
大历三年(768年),和亲回纥的仆固怀恩之女光亲可敦去世,李豫派右散骑常侍萧昕持节前往祭吊,次年又封仆固怀恩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与可汗为继室。兵部侍郎李涵持节册封可敦,赠彩绸二万。其时帑藏空虚,征用公卿的骡马骆驼载物。宰相在中渭桥为李涵等饯行。回纥留在京师的一些兵众,在坊市掠人子女,引骑兵冲撞含光门。皇城为之关闭,李豫只是令刘清潭前去劝止。后来回纥人又强夺货物,抢走长安县令邵说的马。有司也不敢严责。
自肃宗时起,回纥自恃功劳,每进献一马,就要价四十匹缣。每年都带几万匹驽马来卖,使者往返道路,寄宿鸿胪寺。李豫特加厚赐,“欲以愧之”。回纥方面不知收敛,又带了一万匹马来,最终李豫还是决定买下六千匹。大历十年(775年),回纥人在长安道中杀人,京兆尹黎干擒获凶手,李豫却下诏赦免凶手。后来回纥人又在东市杀人,市人将凶手绑送万年狱,回纥首领来劫狱,砍伤狱吏,长安官民都不堪回纥的暴行。大历十三年(778年),回纥袭击振武军,攻东陉,入侵太原,在阳曲击破河东节度使鲍防部。直到代州都督张光晟在羊虎谷击败回纥,才迫使其撤退。总的来说,回纥在代宗一朝极为骄横,且双方关系趋于恶化,直到德宗时这种情况才逐渐改变。
南诏
李豫在位时,立国不久的南诏在侵占唐朝的部分疆土后,转而经营其大西南,对唐朝没有继续构成威胁。
大食
李豫在位前后,唐王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仍有往来,《唐会要》称李豫任元帅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利用大食的兵力,也留有李豫在位期间大食遣使至唐的记录。
历史评价
李隆基:“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苏鹗:
上宽厚之德出于天然,为儿时常为玄宗器之。[107]
上纂业之始,多以庶务讬于钧衡。而元载专政,益堕国典。若非良金重宝,趑趄左道,则不得出入于朝廷。及常衮为相,虽贿赂不行,而介僻自专,少于分别,故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进拟稍繁,则谓之沓伯。由是京师语曰:“常无分别元好钱,贤者愚而愚者贤。”
刘昫等《旧唐书》:
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
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敷衍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孙之翰:
代宗虽非英睿之君,亦非昏主。……代宗行事素尚宽厚,且容宰相擅权而逐贤臣,则尚宽之为害也。
肃宗、代宗宠内臣过厚,待将帅不至,致怀恩怀贰,自为身谋,狡计一生,河北非天子所有。
盖代宗优柔之主,虽能察(元)载为恶之迹,而断之不早,遂使奸臣大害于国贤者,忧愤而终,惜哉。
石介:
代宗即位为人主,(李辅国)而敢凌蔑,其怙权恃势,骄恣如此,代宗岂无英武?能忍受侮辱者,盖权在于彼而不在于已也。……今权在辅国,虽代宗英武,其能制之乎?故但忍之而已。犹赖代宗渊深有谋,始外示优容,而内思有以去其权。乃虚加尚父,以尊宠之而渐罢之,兵柄既失,盗入其室,而首臂俱去,无权,胡能为也。
代宗为李辅国凌蔑,几至不臣,盖以其方握兵柄,权在其手,不能制也。幸而夺其权,辅国不敢骄悖,乃复以兵柄授于元振,则宜乎?……元振一怒,致万乘仓皇,京师陷覆,可嗟矣。夫可为深戒。
(元载为相)纲纪隳坏,政令颓弛。贪猥盈满,贿赂公行。海内怨嗟,朝廷危殆。犹赖代宗聪明,早察其奸,克行诛戮。不然,几何不丧国也。
欧阳修等《新唐书》:“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苏辙《代宗论》:“予尝论代宗,唐之庸主也,而承安史坏乱之后,肃宗草创事出,一切人情震摇,易以生变,此非常才所能定,而代宗承之。又尝一为吐蕃所惊,跳奔于陕,然国遂以定,不及其身者,何也?今考代宗行事,有类英主者二焉。诚率是道而充之,其身安而国定,盖无足怪。何也?能容大功之臣,背之而不疑,犯之而不怒,而外无姑息之迹,一也。仆固怀恩、李光弼二人之功着矣,怀恩之恃功犯上,自敌以下,谁能忍之?而代宗不与之较,故优容包纳,卒待其自毙,岂不曰与之较力,则彼骁虏也;与之较理,则彼戎狄也。其乘气而凶悖,盖将亡也,是其料怀恩于目中矣。李光弼身兼将相,功无与比,而幸陕之役,坚坐不应,此其意非持两端,则髙卧以观变也。代宗恩礼终始不衰,岂不曰光弼之功,而伤之天下,其谓我何。彼之不赴吾急,吾不问,则己问之,则必讨彼,非束手受死者,而吾使谁敌之哉!代宗之待二臣如是,天下不谓之姑息者,理当然也。……人有当其意则用之,众不与则必杀之,其用其杀莫或能间之者焉。始用元载,委己听之,载恶己甚,诛之。而不疑宠鱼朝恩,几危郭子仪。然其横也,则杀之。程元振之宠固矣,柳伉一言而逐之,易如反掌,卒弃不用。元载之狱,问目皆从中出。则是平日载擅权于外,而代宗居中,无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杀犬羊,中外不惊,上下厌服,观此则昏且孱者不能为也。是二者,英主之所难,代宗有焉,所以能保国而安身者哉。”
范祖禹:
代宗责县令职在字人,无恤隐之心而阿党权势,黜之当矣。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若代宗者,其何责焉。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代宗推心以任怀恩,至于已叛,犹眷眷不忘,养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负怀恩。”
代宗委权以骄藩镇,而天下瓦解……代宗之机,得之于老氏……固为宽弱以极悍戾者之骄纵,骄纵已极,人神共愤,而因加之杀戮也不难,将自以为善制奸慝而必死于其手。乃天下习知其术,而受其与、不听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复刚,终处于无何而权以倒持。安足以驰骋哉?自敝而已矣……帝王之诛赏,奉天无私,犹寒暑之不相贷也,邪说兴,诐行逞,此以为术,而天下之乱日生,可勿戒兴?
夫代宗非果无能为者,一受制于李辅国,而二竖因之,元载乘之,怀情以待,得绾以相而志将伸,绾遽卒,常衮不足以胜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爱新觉罗·颙琰《唐代宗论》:“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于幕,其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64]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代宗则颇阴鸷,观其倚李辅国以得位,旋即能除去辅国可知。
代宗初藉元载之权谲,及其败,复能用(杨)绾与(常)衮以矫之,可谓知所务矣。故代宗实非昏愚之主也。
然代宗迷信佛教殊深,因此诒误政事,且耗财蠹国者亦极大,此则殊不可解。
帝性阴鸷,殊非迷信之徒。
陈光崇主编《中国通史》:“唐代宗早年曾指挥了平叛战争,收复了两都,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决策失误,任用安、史旧将分帅河北,加上国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帅,遂姑息养奸,终于促成了河北三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他优宠宦官,但又能惩治作恶多端的大宦官,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代宗在位十八年,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但他信用刘晏与郭子仪,才艰难地维持其统治地位。”
轶事典故
收揽人心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两次勾引外敌入侵,成为唐廷大患,但李豫前后所发的制敕,未曾说他反叛。在他叛乱期间,还迎回仆固怀恩的母亲,厚加抚恤,使其得以颐养天年。等听到仆固怀恩暴死的消息,李豫还哀怜不已,对侍从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后来,李豫册仆固怀恩的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于回纥的牟羽可汗。
厚待子仪
为笼络重臣郭子仪,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从而君臣成了儿女亲家。一次,小两口闹别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羞辱郭暧。郭暧气不择言,脱口说:“你倚仗你的父亲是天子吗?我父还不愿为天子!”升平公主闻言,入宫向李豫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你不知道了。确实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难道还是你家所有吗?”郭子仪闻讯,把郭暧关起来,自己急忙入宫请罪。李豫反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间的事情,哪里值得听呢!”郭子仪回府后,将郭暧责杖了一顿。[58]后来的戏剧著名剧目《醉打金枝》便是根据此事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