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当天降温了。
之后开始回温,随着气候逐渐变得温暖,一中的学生迎来了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因为这次考试是全市统考,高三的学生按照一模的成绩排名分配考试座位,每个教室安排四十个考位。
李小凡班上一共有五十六名学生,他们的教室是三号考场,需要搬十六张桌子去走廊上。
她的课桌被征用当考桌,桌子抽屉里的书需要搬到走廊的课桌上或者老师的办公室里。
“每次考试布置考场真得好烦,需要把书挪过来又挪过去。”
李小凡搬着垒得过她肩膀的书抱怨道。
“谁不是呢?”
许冰琳的课桌也被征用,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
“快点搬吧!早点搬完早点解放。”
林晓搬完了自己的书,然后过来帮许冰琳。
教室按高考要求布置好座位,同学们就拿着笔去各自的考场准备二模考试。
二模的考试安排完全参照高考的时间表,第一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考语文,下午三点到五点考数学。
第二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考理综,下午三点到五点考英语。
李小凡一模的时候是全校第八名,刘旭是第七名。他们两个都是在一号考场,李小凡在第一排倒数第一个座位,刘旭的座位在她的座位前面。
一模的数学和理综试卷题目难度比高考题目难度大一些,李小凡在这两门的成绩都没有刘旭的分数考得高。
尽管试卷难度大,但是刘旭的数学成绩依然是满分,理综总分有297分,而刘旭的英语只考了70分。
李小凡觉得刘旭的英语如果争气的话,清华也不是不可以实现的目标。
欧几里得对刘旭也寄予了厚望,和英语老师谈过给刘旭免费补习英语,希望可以消除刘旭的英语短板,高考时能替学校冲击下清华。
目前来看,疗效甚微。
一号考场是化学老师老王在监考。
“话我就不多说了,总结一句就是,高考是不能作弊的。”
老王把答题卡按小组发下来,接着发下来的是语文试卷和草稿纸。
李小凡觉得语文考试用草稿纸的机会很少。
语文是李小凡另一个不堪回首的科目,取代了初中的化学,荣登耻辱榜首位。
因为李小凡的高中生涯截止目前为止,她的语文成绩已经不及格三次了。
她觉得事不过三,还是不要打破这个记录为妙。
语文试卷第一部分是考察语言文字运用,题目是四道单项选择题。
李小凡最高记录四道选择题全错。
她之后复盘语文为什么会挂科三次,就是因为她的语文选择题部分一共12道题,总分36分她只得了9分,扣了27分。
作文一般扣18~20分,阅读主观题再多扣点分,她的语文成绩就悲剧了。
“细心、细心再细心,慢慢来!”
李小凡深呼吸,内心默念道。
语文第一题是考察汉语拼音运用,李小凡每次都是被干扰项忽悠导致选错答案。她的成语运用和病句分析选择题也是如此。
文言文阅读选考的是苏轼的《六一居士集》叙,选择题部分考察实词和虚词的翻译等。
李小凡每次最怵虚词的翻译,几乎没有选对过。
古诗文鉴赏和默写考得都是常规题,题目没有超纲或者偏门。
古诗选得是李益的《度破讷沙》,这个诗人李小凡没听过。填空题要求李小凡分析诗歌题材类型,她从诗句中的“战初归”、“生铁衣”得出属于边塞诗。
看来这位李益诗人是和岑参一样,属于边塞诗人派别。
主观题需要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文,李小凡内心解读就是,编。
古诗文默写考察了屈原的《湘夫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需要填空的部分都是名句,李小凡记得滚瓜烂熟。
“洞庭波兮木叶下”、“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李小凡在答题卡上刷刷刷地写下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选考两篇,李小凡牢记语文老师说的一个核心做题策略,阅读客观题,不管看没看懂文章,一定要多写。
还有一个就是字迹优美卷面工整,
李小凡觉得她的语文水平和刘旭不分伯仲,但有的时候她的语文分数比刘旭的低,主要原因就是刘旭的字写得比她的好。慕了慕了!
第二篇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选的是让高三党又爱又恨的,鲁迅先生文章《忆韦素园君》。
李小凡以前学过鲁迅的文章《秋夜》,它开头第一句“我家门前有两颗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在李小凡的眼里,这句话平平无奇。
可在语文老师眼里,这句话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显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
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脊骨,特别鲜明突出。
李小凡觉得如果考试遇到阅读理解题谈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她绞尽脑汁也不会从枣树联想到这么深刻。
《忆韦素园君》的第一个客观题是“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李小凡联系上下文。
“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致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迅哥,你的文为啥这么晦涩难懂呢?”
李小凡在心里呐喊,把这一段话反复看了三四遍。
她先从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军阀当道,祖国被侵虐。
韦素园这样的有志热血青年生活其中,如果随波逐流,内心仿佛刀割般难受。可勇敢抗争,他又有失去生命的风险。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第二题是“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李小凡又在文中找到这一段温读,她哪知道迅哥内心的情感世界呢?
最懂迅哥的人就是他自己,说不定迅哥写这一段就只是纯描述现实,不带任何感情呢?
李小凡心里是这么吐槽,但是她还是老老实实地分析迅哥情感表达的特点。
第三题是“纵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特点。”
这个李小凡就有很多话可以写了:认真、爱国、工作富有责任心、尊重师长、热爱文学、瘦小、精明、正经、平凡普通、热爱文学…
她把自己肚子里关于人物描写的词汇都写在答题卡上,语文客观题的评分标准是按点给分。
只要她写得多,总能踩到得分点。就算毫无瓜葛,李小凡也坚信阅卷老师会看在她的奋笔疾书下,给个同情分。
第四题是“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夸他夸他就是夸他,中国发展离不开像韦素园这样的好青年。
李小凡破除千难万险来到选做题部分。
两个题目都看了一遍,她挑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继续码字。
紧赶慢赶,她终于进入写作部分。
李小凡每次做语文试卷,都会给作文预留一个小时的时间。
许冰琳就不一样,她的作文最高写作速度是半个小时八百字,就这还拿了45分。
李小凡花的时间是许冰琳的一倍,比她的分数还低3分。
那次考试的语文试卷阅卷评分后发下来,李小凡看到自己的作文分数时都快吐血了。
李小凡看了下作文题目,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作文体裁要求记叙文或议论文。
李小凡唯一一次作文体裁尝试写记叙文的惨痛经历告诉她,不要做选择,就是议论文体裁。
她根据试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中心思想和三个分论点。又在每个分论点后面简要列了证明方法和实例。
她大意了,语文还是需要草稿纸的。
她又在脑海里构思了开头和结尾以及标题,一共花了5分钟。李小凡就开始根据她列的提纲努力码字。
“叮铃铃,叮铃铃。”
伴随着铃声的响起,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终于结束了。
“最后一位同学收试卷。”
老王在讲台上说道。
李小凡起身,来到刘旭座位上收走他的答题卡。她瞄了眼刘旭的作文,刚过了800字提示那一行就收尾了。
作文卷面没有错别字涂改,一眼望去很整洁。
“看什么看?”
刘旭注意到李小凡偷看他的作文,有点恼羞成怒。
“谁看你的,写得又不是很好。”
李小凡顶嘴道,又继续收前面座位同学的答题卡,汇总交给老王就去找林晓和许冰琳吃中饭。
下午三点才考数学,李小凡准备吃完饭休息会。
关于下午的数学考试,李小凡不准备复习。她觉得数学这一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没啥用,还是要靠平时多刷题。
数学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李小凡先扫了一下题目,感觉这次二模的数学考题比一模的简单些。
一模的数学题真是把李小凡的信伤透了。
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对李小凡来说刚好够她做完题目,只剩下3分钟检查错题。
她就看了下答题卡有没有涂错,这个时间检查错题,反而会由于慌乱把正确的改错了。
李小凡之前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现在她数学一般都不检查。
二模的第一天就在紧张的考试中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