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刘良主编
- 1346字
- 2025-04-12 21:15:34
六、诸子蜂起,矫正时弊,创立新说,推动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金元—公元1115—1368年)
宋代及以前多注重于对药性与功效的阐述和积累,金元医家则以《黄帝内经》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使中药学药性理论得以完善。当今的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乃是继承宋金元各代医家药学理论与经验,并使之得到发展的产物。
以四大医家为代表的金元医家,针对宋代成药滥用之时弊,创立新说、推崇新方,也为中药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元医家的革新精神,认为“古方今病不相能”,创立的新学说,矫正时弊,使中医临床用药向更安全、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此外金元时期十八反、十九畏歌诀的出现,表明金元医家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并且力求普及和推广应用。
(一)寒凉派刘完素
刘完素著《素问药注》《本草论》,针对北宋以来医家滥用辛温刚燥药方之时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火热论”,主张应用寒凉药,其处方多用大黄、知母、栀子、竹叶等。
(二)滋阴派朱丹溪
元代朱丹溪著《局方发挥》,肯定《局方》中成药的方便实用,但批评《局方》有造成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滥用香燥热药之害。朱丹溪所倡之“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矫正时弊,善用滋阴药,使临床处方用药更趋合理。
(三)攻下派张从正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列专论《补论》及《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力纠时弊,强调“治病当论药攻”,首次提出“药邪”一说,将药邪作为病邪之一,可以认为是现代的药源性疾病。张从正创立攻邪论,发展了泻下药的临床用药。
(四)补土派李东垣
元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列《药类法象》专论。李东垣处于战乱时期,民众流离失所,精神紧张,多致脾胃虚弱。其用药注重后天之本脾胃,重视“补脾升阳”,创立了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其用药偏重人参、白术、黄芪、升麻诸药的配伍,对后世的用药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东垣特别重视合理用药,专列《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脾胃将理法》,系统论述了有关脾胃病的安全合理用药及药后调摄。
(五)易水学派张元素
金代易水学派代表张元素著《珍珠囊》《医学启源》。他总结药物功效,阐发药性理论;强调脏腑辨证,脏腑苦欲补泻,即相同性味的药,依五脏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而起到不同的作用,或补或泻;制“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药物的性能合理选药,注重理、法、方、药的统一。
(六)易水学派罗天益
元末罗天益著《卫生宝鉴》,设专论《药误永鉴》,详尽地论述了用药失误之弊端。罗氏强调“无病服药”损伤正气,“用药无据反为气贼”论,并以临证病案为例,告诫医者论病施治必须详审脉证,据病用药,不得妄施。此外,《泻火伤胃》《妄投药戒》《戒妄下》《轻易服药戒》等篇,丰富了“药邪”理论。
从中医临床安全用药的源流出发,可以看到“副作用”一词虽不见于历代药书,但已有认识到中药有治病防病作用和不良作用,金元医家对药物“苦欲补泻”的阐发,即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所喜的药物作用为“补”(治疗作用,调整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脏腑所苦,为脏腑所恶的作用为“泻”(其中包括了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