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战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2018)
- 黄伟 骆南峰主编
- 12字
- 2025-02-18 02:56:22
第1章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渐趋成熟,公司的运营体系也开始形成一定的架构与模式,并且在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司的社会性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也随之出现。Sheldon(1923)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应满足产业内外各群体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道德的需求。Bowen(1953)随后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认为“企业界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这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Davis&Blomstrom(1973)提出的同心圆责任说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层次的初步尝试。内圈包括与经济功能有关的基本责任;中圈包括与感知社会价值观、优先权的差异以执行经济功能有关的责任,如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外圈包括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新出现和未确定的责任。
Carroll(1979)按照金字塔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经济、法律、道德和自愿责任,后来将自愿责任明确为慈善责任(Carroll, 1991)。卡罗尔(Carroll)并未完全否认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盈利这一传统观点,而是认为经济责任并非企业责任的唯一内容,保障社会稳定的法律责任、体现社会担当的伦理责任、自愿执行的慈善责任同样重要。也有一些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范围和类型进行了讨论和界定。Lantos(200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划分为道德性、慈善性和战略性三种。Jamali(2007)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和企业自愿性的两种:强制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和道德责任,自愿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策略责任和慈善责任。
与上述注重界定和划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不同,Elkington(2004)提出的三重底线理论,更加强调不同种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三重底线是指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他认为企业的出发点不应该是盈利,而应该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理论着重关注了环境责任,这是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资源的认识改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