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大学制度:本原特性、中国语境与完善路径
- 谢凌凌 张琼
- 15字
- 2025-02-23 09:17:42
1.4 研究目标、逻辑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总体而言,本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为坐标,在客观分析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前提下,旨在通过“体制变革—民主参与—机制创新—和谐有序”的理论框架寻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以提升现代大学制度的责任和能力为目标诉求,并基于政策调适、机制优化、体制建构等方式和手段,最终为我国探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制度基础。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目标、应用目标和学术目标。
第一,理论目标。本书将对“体制变革—民主参与—机制创新—和谐有序”的理论框架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将其实质性内涵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要求,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全面调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阶段的政策提供依据,以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管理体制与政策。
第二,应用目标。本书将探索完善以政府、大学、社会等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以三大治理体制(解决现代大学制度主体单一化问题“监管评估体制”、解决权力配置问题的“协同制衡机制”、解决社会协调和大学参与问题的“民主治理体制”)为中枢的、以和谐有序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将这一创新的现代大学制度转换为一套考评指标体系或运行机制。
第三,学术目标。本书将以制度理论和治理理论为资源,首先对现代大学制度范畴、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与理论等基本问题做出前提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对现代大学制度领域若干学术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在规范性层次阐述清楚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特质,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格局之间,做出合理的理论总体解释;在经验研究层面,将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大学章程、大学评价模式和大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分散的议题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大学管理的研究汇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