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春官大人!
- 大明:从天启开始当明君
- 鬼知道是谁的小号
- 2055字
- 2024-07-08 04:07:44
今日才是朱由校的第一次早朝啊,东林党这些瘪犊子玩意儿,就给他整出来了这么一份大礼。
果真恶心死他了。
东林党人就不能稍微地给点儿面子。
让大家都轻松轻松?
有什么麻烦,日后再论?
可东林党偏不!
他们偏要在此时耀武扬威,以展现自己的权势!
对此,朱由校表示,在皇帝的面前秀肌肉?
老子早他娘地想去干上你们一炮了。
也就是朕此时仅为一个新帝,毫无权势而不能实质性地攻击你们。
可朕有着皇帝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大义!
那朕骂上一骂你们,总归可以的吧?
这不。
时机恰好。
淮北大饥一事,尔等皆有罪责,所以,尔等朕皆可以去骂!
朕要给自己出出气!
“陛下。”孙慎行开口道。
“臣等,惶恐!”
孙慎行所说出来的话语,不是太多。
只有6个字。
也只是重复了一下刚才群臣自认倒霉的自责。
不过朱由校前世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却明白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
孙慎行这是嫌弃自己骂得太狠了。
太丢群臣的面子了。
他想让自己结束这份责骂!
他也知道,朱由校此次责骂的主要对象,表面上是所有人,可实际上,却还是以东林党人为首!
“春官大人!”朱由校嘴巴一咧。
朕其他的本事没有,可这最起码的对线本事。
朕前世早就在互联网上练出来了。
朕的大宝贝儿!
“圣人云:仓廪(lin,三声)实而知礼节。”朱由校朗声说到。
“如今这淮北大饥,百姓岂能仓廪实?”
“而仓廪又实不了,那所谓的礼节,又从何处知去?”
“春官大人!”
“此事,当与你礼部有关!”
“你礼部,责无旁贷!”
这一下,直震得孙慎行,以及后续还想发言的人士,闭上了嘴巴。
朱由校的讲话,越来越重了。
之前还仅限于当场这些人,可此时,却直接涉及到了圣人!
文官者,有哪一个敢说自己不是儒家的学生、圣人的门徒?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圣人也确实说过,他们也确实要认!
此事,与礼部当真有着关系。
孙慎行头大了。
“方从哲,你告诉朕,这淮北大饥的事情,应当如何是好?”朱由校开口道。
“你是内阁首辅,你对此事必须上心。”
你是内阁首辅,你必须留下来,而手上有了活计,那你就能留下来了。
离开?
先忙完了此事再说!
“来,给朕说个法子出来。”
也许朱由校也觉得,淮北大饥这么大的事情,就算方从哲所在的位置时内阁首辅。
要他当即拿出相对应的一个解决办法,那也不太现实。
所以,朱由校当即打了一个补丁。
“不求多好,但求有用!”当即最重要的除开淮北大饥以外,还要你留下。
朱由校的话音刚落。
东林党人的势头就下降了不少。
不错。
皇帝的大义,就是好用!
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东林党的歪风邪气!
静谧。
静谧。
静谧。
皇极殿上,一时之间失去了声音。
东林党人没有开口,楚党也没有开口,就连方从哲这个内阁首辅本人,也没有开口。
方从哲也不是不想开口,只是......
一来,开了口,那又能如何?
自己过些日子,不照样得离开内阁首辅这个位子?
皇帝太年幼不说,还初登基,这能对扛得住东林党?
治政不是说上几句话就能达到目标嘀!
而且,即使今儿个达到了目标,那日后呢?
说不准哟、说不准。
二来,自己真的没有足够用的实权啊。
哪怕说了,那又能怎样?
无用之功罢了。
保不齐还会得罪东林党人。
自己都快退了,着实没必要再树立政敌!
自己的楚党都岌岌可危了,自己又能怎样呢?
方从哲实在不愿意说话。
“方从哲!”朱由校斥责道。
“君父问你话呢!?!”
朱由校的口气很是重,直接都用君父二字代替了朕。
君父、君父,君即是父。
你爹问你话呢!
骂的,你从不至于连你爹的问题都不回答了吧?
那也太不孝了!
那也太瘪犊子玩意儿了。
看来自己身边的瘪犊子玩意儿,不只有对立的东林党人,还有本该和自己结成同盟来一同对抗东林党的楚党啊。
彼之楚党,软弱异常!
欠收拾!
“陛下,臣以为。”说实话,方从哲对于朱由校的态度,已经被惊讶了一次、一次、又一次。
可这一次,他还是惊讶了起来。
据他所知,继位之前,朱由校就和东林党人的关系较为亲近了。
如若不然,东林党人也不会这么地想推举朱由校上位了。
先帝的皇子,又不是只有他一个。
至于说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表示,俺也认可这个东西!
然而,当下,天启皇帝为什么就这么和东林党人对着来呢?
他为什么就非得拉自己这个楚党的党魁一把呢?
他为什么就非得让自己这个楚党的党魁,来开口说话呢?
而不是只一句“乞骸骨”,便让自己离开了!
“臣以为,值此危难之际,首要的当为赈灾。”朱由校非得让方从哲说话,那方从哲也就得去说话了。
“而淮北大饥的事情,早就有了苗头。”
“所以,在陛下登基之前,先帝早已知晓此事。”
“然后,先帝曾经给予淮北诸府衙的赈灾银子,不在少数。”方从哲的话一说到这里,许多官员原本出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缘故,而低下来的头颅,不由自主地抬了起来。
其中,以东林党人的头颅,最多!
“可惜此刻,那么多的赈灾银子,却没了效果。”
“老臣也不知道是何种道理。”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思索了起来。
赈灾是需要银子,可这银子也得有人去使用啊。
然后,银子足够多。
那么......
淮北还能大饥到这种地步,只能说明是,人的问题!
而当下,朝堂之上最引人瞩目的,当为东林党人!
而朝堂之上必然会和地方产生深刻的联系。
那么......
地方上,或者说,淮北诸府衙出问题的人选,不说全部,那也要以东林党人为主啊!
懂了!
朱由校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