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齐楚相争

北边的问题解决了,齐桓公又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具体来说,就是投向了楚国。此时,楚成王在做什么呢?楚成王很忙,忙着巩固内政,忙着蚕食郑国。

就在齐桓公北征山戎的同年,楚成王平定了令尹子元之乱,彻底掌握了楚国大权,随后又花了数年时间来巩固政权。当一切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成王和他的大臣们又打上了郑国的主意。

这时,雄才大略又一生坎坷的郑厉公已经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儿子郑文公。郑文公也许才能比父亲差一些,但绝对不是傻瓜,在继位之初就投向了齐国的怀抱,参加了幽地会盟。这就保证了郑国一旦受到攻击,齐国就会前来援助。

可以说,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一般的国家不会自找麻烦,去跟强大的齐国对抗。可楚国不是一般的国家,它的国君楚成王也不是一般的君主。楚成王很明白,要增加楚国的实力,就必须蚕食郑国。至于齐国,它算哪棵葱?大楚是连周天子也敢挑战的!

楚成王是个办事讲效率的人,决定才一形成,就马上带着部队向郑国进发。郑文公哪里扛得住楚国的进攻,急忙向齐国求救。

其实,郑国的求救正中齐国下怀。早在北征山戎之前,齐桓公就想发动一场齐楚之战,教训一下楚国这个刺儿头,只是后来因为腾不出手来才作罢。现在楚国居然主动向齐国挑衅,齐国当然不用客气了,而且还名正言顺呢。

不过,齐桓公也知道楚国不是山戎,不是鲁国,而是一个老牌强国,不但幅员辽阔,而且战斗力很强,只有发动突然袭击,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因此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宣布讨伐楚国。

按齐桓公的意思,最好的做法就是大军快速到达郑国,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先把楚军吓住再对他们进行打击。之前他们就这么对付过攻郑的楚国令尹子元。可楚成王不是子元,不能这么办。此时齐国高层中另一种声音占了上风,那就是直接去救郑国,不如直接去进攻楚国。当然,不能单干,得联合诸侯组成联军,对楚国来个群殴。

不过,楚成王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联合诸侯这样的行动绝对瞒不过他。怎么办才好呢?有了,号召诸侯先去征讨蔡国,再趁机把战火烧到楚国境内。就这么办!为什么要把征讨蔡国当成借口呢?这还要从齐国和蔡国的纠葛说起。

齐桓公的小妾蔡姬是蔡国之君蔡穆侯的妹妹。当时诸侯之间互相通婚的很多。说起来,大家都是亲戚,只是有些亲戚一点都不亲罢了。齐桓公和蔡姬就属于政治联姻。

开始的时候蔡姬很受宠,齐桓公还带着她坐船游玩。蔡姬很高兴,而且一高兴,就晃起船来。齐桓公虽然不怕楚国,不怕山戎,却怕水,船一晃就怕得大叫起来,急忙叫蔡姬停下。蔡姬觉得很好玩,就继续晃。齐桓公更害怕了。过了好一会儿,蔡姬才尽了兴,停止了晃船的动作。她自己会水,当然不怕,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老公怕水。再加上她老公是一国之君,于是蔡姬悲剧了。

蔡姬觉得很快乐,可齐桓公很生气,上岸之后,当场就办理了离婚手续,把蔡姬送回了蔡国,还跟蔡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蔡穆侯也很生气,觉得齐桓公小题大做,毫无霸主风度,就把妹妹又嫁给了楚成王。

楚成王一看,蔡穆侯主动来结交自己,非常高兴,立马就把蔡姬收下了。楚成王能不高兴吗?蔡国一向唯齐国马首是瞻,现在主动向自己靠拢,说明自己比齐桓公那家伙更有魅力。至于蔡姬,不过是楚、蔡两国友好关系的象征罢了。就算她丑出天际,楚成王也不会说什么。何况蔡姬还长得很漂亮。

齐桓公知道后,又生气起来:老子堂堂诸侯霸主,蔡侯这家伙居然还敢把我曾经的小妾送给熊恽(即楚成王)那小子?哼,纯粹是找死!此时,齐国高层提出先进攻蔡国再攻打楚国的方案,正中齐桓公的下怀。

计议已定,齐桓公马上发出号召,带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向蔡国浩浩荡荡进发。

蔡国本身是个小国,实力又不强,根本没办法抵挡诸侯联军的打击,很快就败下阵来,就连国君蔡穆侯也被活捉。接着,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连招呼也不打一个,继续南下,攻入楚国境内。

齐桓公一连串的动作弄得楚国人眼花缭乱,一时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齐国君臣心中暗喜,如果事情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楚国恐怕要步蔡国的后尘了。没想到楚成王很快就反应过来,并派使者到齐桓公军中。

一看楚成王派使者来了,齐桓公等人只好暂时停下来,打算弄清楚使者的来意再做打算。

其实,齐、楚两国目前陷入了“麻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楚成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不假,但他不知道齐桓公等人攻楚到底要实现什么目标,因此犹豫不决的他派使者到齐桓公那里,为的是摸清对方的底细。

当然,齐桓公采取不进攻的策略还是正确的。跟楚国对抗,如果不能突然之间将其秒杀,让它有了喘息的机会,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脱身。现在虽然是多国联军,但除了齐、鲁两国之外,其他都是小国,实力不济。要是真的开战,打得久了,它们肯定坚持不住。到时,多国联军反而会成多重麻烦。最终结果如何,真的不好预测,倒不如先看看楚国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楚国想打,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战略;如果楚国还有别的想法,那也可以商量。

于是,管仲跟楚国使者双方举行了双边会谈。

楚国使者说:“我们大王委托我来请教齐君,您在北方,寡人在南方,两国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没想到您突然到我国来,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也以齐桓公的口吻回答:“以前,召康公(与周公共同担任周成王的辅政大臣)曾经给先君太公下过一道命令,命令的内容就是,以后哪个诸侯不服从周天子,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这个范围内的,都由齐国去处理。楚国长期以来都不向周王室进贡应该进贡的包茅,使得王室在祭祀祖先时不能过滤酒,所以寡人要来征讨楚国。另外,当年(周)昭王南征,最后堂堂天子竟然在汉水丧命,所以寡人要来问问原因。”

注意,管仲在这里列出的两大罪状,绝对是有深意的。

第一条罪状里提到的包茅,其实就是几捆茅草,在南方到处都有,是滤酒专用品。这个罪名的弹性很大,要是认真追究起来,是可以灭国的。因为少了这个东西,周王室的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就不能享受过滤后的酒。万一祖先因此不高兴,不保佑周王室了怎么办?在当时,得罪祖先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当然,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不行。不就几捆茅草的事情吗?祭祀祖先要用包茅滤酒是周礼的规定,这么多年来,没有包茅滤酒,大周不也没有亡国吗?这说明祖先不一定要喝滤过的酒啊!

比起第一条罪状,第二条罪状的弹性就更大了。这个罪状翻的是旧账,把好几百年前的周昭王之死摆到了台面上,说是楚国的先君害死了周昭王。这件事说来就更不靠谱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连周王室多年来都没有追究,齐国此时提出这件事,简直就是强词夺理。再说,周昭王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弄得整个王室灰头土脸,就算他是现任周天子的父亲,估计周天子也不会为他讨这个公道。

管仲列的这两条罪状,都是有弹性的,是打是退,都给自己一方留下了主动权。楚国使者绝对也是个外交老鸟,一听管仲的话,马上就做出了答复。他的回答包括两点:第一,爽快地承认了不进贡包茅的错误,表示以后一定按时供应;第二,坚决否认周昭王之死跟楚国有关。

既然跟楚国无关,那跟谁有关呢?他对管仲说,“君其问诸水滨”。意思是说,您想知道原因,去问滔滔江水吧。说江水知道,其实就跟说鬼才知道差不多。

此次会谈并没有达成共识。会谈结束后,诸侯联军继续进发,并驻扎在陉山一带。这时,楚国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跟诸侯联军对峙。不过,双方都没有展开主动进攻。

到了这时,大家心里都有了数,这仗根本打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怎么收场。这次又是楚成王主动伸出了手。楚成王派大将屈完为使者去见齐桓公。屈完和上一次的使者大有不同,他是带着兵去的。

一看楚国派来的使者是屈完,为了表示诚意,齐桓公命令全军退到召陵,并请屈完登上战车随自己一同检阅军队。虽然早想和平解决此次事件,但齐桓公还是不打算放过屈完,就对他说:“您看,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呢?指挥这样的军队去进攻城池,有什么样的城池拿不下来呢?”

屈完也很不客气地回答:“如果您用德行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您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当然,齐桓公和屈完也只是斗嘴而已。其实,齐桓公和管仲早就想和平解决此次事件,这回看到楚成王又派使者过来,就知道事情成了。于是,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最终达成了共识:(1)楚国承认不按时进贡包茅的错误,以后每年按时进贡;(2)楚国与齐国等国在召陵举行会盟。

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于楚国来说,承认了一个错误,但避免了一场大战,仍然是合算的;对于齐国来说,带着诸侯联军来找楚国的麻烦,虽然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胜利,但面子已经赚够了。连实力雄厚的楚国都在自己面前认错,说明齐国的影响力不只对东方诸侯有效。

很快,齐、楚等九国在召陵举行了会盟,楚国正式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诸侯联盟,承认齐国的领袖地位。随着齐、楚两国达成谅解,那位倒霉蛋蔡穆侯也在诸侯们的求情下获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