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一死,申侯的目的就已达到。他并没有制止犬戎大军进入镐京后的暴行,而是和陆续赶来勤王的诸侯一起扶立自己的外孙前太子宜臼为王。宜臼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从这个结果来看,申侯和他的外孙宜臼是这次事件的最大赢家。不过,秦襄公也获益匪浅。众所周知,秦嬴和犬戎是世仇。再加上周宣王这位伯乐的余荫,秦襄公对于大周的事情还是很卖力的。
在犬戎兵围镐京时,虽然大家都恨周幽王戏弄过他们,不愿带兵过来救他,但那些与周幽王有密切关系的诸侯还是来了,比如郑国、许国、鲁国等。当然,这几个诸侯来的原因也很复杂。
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建立的国家,与大周的关系非比寻常,不管周天子犯了什么重大的错误,鲁国都得无条件前来帮忙。
郑国是新兴诸侯。首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幽王的叔叔。他在镐京担任司徒,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深受国人爱戴。犬戎攻破镐京后,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在骊山脚下被杀。于是,郑桓公的儿子公子掘突(即后来的郑武公)也带着军队杀了上来。
至于许国,则因为许国向来是周王室的忠臣,当然,也不能排除其有想趁乱捞一点好处的嫌疑。
不管怎么说,诸侯们还是来了,就连像秦襄公这样的附庸都来了。申侯一看,立马转变了立场,跟前来勤王的众人一起立外孙宜臼为王,然后跟犬戎翻脸,让大家与犬戎对抗到底。秦襄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犬戎大打出手的。幸运的是,他表现得还很出色。
不过,犬戎败走并没有让局面稳定下来。这时,大周的内部又出了问题。周平王在申、郑、鲁等几位诸侯的拥戴下继承了王位,可他的另一个兄弟在虢公翰的教唆下,也当上了周王。两位周王并立,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直到十年之后,晋文侯才杀死另一位周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在这样的形势下,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对此,郑武公(即公子掘突)是欢迎的。毕竟,早在郑桓公时代,郑国就已经迁到洛邑以东的地区。周王室要是迁都洛邑,郑国大有用武之地。申侯虽然不高兴,但也只能同意。毕竟如果不东迁,他就得负责解决犬戎这个隐患。可消灭犬戎这事儿,真的很难做到啊!
达成共识之后,周平王就在申侯、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人的护卫下东迁洛邑。
周平王对于秦襄公的表现很满意,想要表彰一下他,可是又犯了难。毕竟东迁后的自己手里什么也没有,连自身安全都成问题,拿什么来感谢秦襄公呢?
不过,周平王很快就有了主意,他封秦襄公为诸侯,并把老祖宗的龙兴之地岐、丰作为秦国的封地。
从表面上看,周平王还是挺大方的,又是封诸侯,又是给封地,而且这块封地面积还不小。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岐、丰之地原本就掌握在犬戎手里。秦襄公必须把犬戎赶出去,才能实封。
尽管如此,秦襄公还是很高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嬴终于从附庸成了诸侯。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随着周平王东迁,历史的车轮开进了东周时代。秦国也成为东周时代的新兴诸侯。
秦襄公将诸侯的名分看得很重,一得到周平王的委任状,就派人带着礼物到各国开展外交活动,跟那些老牌诸侯建立外交关系,提高自己的国际形象。他还用骝驹、黄牛、公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以此来庆贺秦国的正式立国。
此外,他还牢记自己的目标,时刻监视犬戎的动向。秦襄公十二年(前766),秦襄公一声令下,带着大军向犬戎发起进攻,大败犬戎,并一直打到了岐山。不久,秦襄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文公继位。
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秦军打败犬戎,占领岐山,自取岐山以西之地,并把岐山以东的地方献给了周天子。至此,周平王的白条终于变成了现实。秦国也因为得到了岐、丰之地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基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岐、丰之地就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也是周朝的龙兴之地,水草丰美。其中心地带关中平原不但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而且河流众多,最利于农业的发展。综观中国历史,周、秦、汉、唐都是从这里起家的。
当然,汉、唐崛起都是后话。很快,秦文公的后人们就将尝到岐、丰之地带来的甜头——在春秋时代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