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针尖藏得万重山

松油灯芯爆出个灯花时,老禅师正捏着半截绣花针。青玉案上铺着件百衲衣,月光顺着窗棂爬过补丁摞补丁的针脚,把银针尖照得雪亮。小沙弥慧能跪坐在蒲团上,脖颈梗得笔直,眼角还沾着未干的泪痕。

“不过是泼了半盏茶汤。“少年攥着衣角的手背青筋凸起,“监院师父却要弟子抄三十遍《金刚经》。“

老禅师忽然将银针倒转,针尾在案几重重一磕。慧能下意识缩颈闭眼,却听得“叮“的一声脆响,针尖穿透三片叠着的梧桐叶,正正钉在窗框裂痕处。夜风卷着碎叶擦过少年耳畔,带起一线血珠。

“方才这枚针,“老禅师捻着须尖,“可曾挑破施主袈裟?“

慧能摸着耳垂怔住。晨课时邻座居士的袈裟勾住香炉,确实是他用缝衣针挑开的金线。老禅师忽将百衲衣抖开,月光霎时淌过千百个细密针眼,宛如银河倾泻在粗麻布上。

“你道针尖小,“老人枯指抚过一处补丁,“二十年前吐蕃马蹄踏破山门时,正是这处针脚兜住了老衲半副肝胆。“他指尖点着另一个泛黄的线头,“十五年前大疫,这个针眼穿过七层麻布,裹住了小师弟的尸身。“

慧能盯着衣裳上忽明忽暗的星点,忽然觉得案上烛火比往日刺目。老禅师却已起身推开木窗,山风裹着松涛灌进禅房,吹得满室针脚簌簌作响。

“去把茶鼎搬来。“

少年踉跄着捧来铜鼎时,老禅师正往鼎中撒着松针。滚水撞在青碧针叶上,腾起的白雾里浮着若有若无的苦香。“都说松针似剑,“老人用竹勺搅动鼎中漩涡,“可曾见过松针盛雪?“

慧能望着鼎中沉浮的针叶摇头。老禅师忽然抄起竹勺,滚水泼在青石地面,腾起的水雾里竟真显出千万松针托着雪粒的幻象。“去年腊八,你扫净了八百台阶的雪,“老禅师将竹勺掷回鼎中,“可记得第三级台阶缝里藏着什么?“

少年瞳孔猛地收缩。那日扫到山门时,他确实在石缝间瞥见半截松针托着指甲盖大小的雪团。当时急着去喝腊八粥,便任由那点残雪化在暮鼓声中。

“且看今日这鼎茶汤。“老禅师忽然将铜鼎倾覆,滚水泼在方才水渍未干的青砖上。慧能惊叫着后退,却见水流渗入砖缝的瞬间,数十根松针竟从缝隙中直立而起,针尖挑着晶莹水珠,在月光下宛如千佛拈花。

老禅师枯瘦的手掌按在少年肩头:“晨钟能震落瓦上雪,暮鼓可惊散梁间燕,偏是针尖大的水珠子,能在青砖缝里开出莲花。“他突然咳嗽起来,震得案上银针嗡嗡作响,“去将斋堂的面罗取来。“

慧能捧着细绢面罗回来时,老禅师正对着烛火穿针。银线在老人指间颤了七次才穿过针眼,线尾却系着颗浑圆的露珠。“把面罗支在院中古柏下。“老人声音比线头还细,“接够九百九十九滴露再回来。“

少年在古柏下守到月沉西岭。面罗绷在紫竹架上,每滴露珠坠下时都在绢面上洇出铜钱大的水痕。当晨雾漫过第一缕天光时,他忽然发现最细的绢丝间凝着七颗米粒大的露珠,任山风如何摇晃都不肯坠落。

“师父!“慧能撞开禅房木门时,老禅师正在研磨一根铁针。铁屑落在砚台里,混着晨光凝成暗红的砂。“针磨完了?“老人头也不抬,“拿去补东厢房的竹帘。“

少年握着尚有余温的铁针,指尖传来细密的刺痛。竹帘破洞不过芥子大小,可他每次下针都会扯断麻线。日头爬过三竿时,老禅师拄着扫帚立在廊下:“昨日你扫落叶,可曾留意过叶柄上的齿痕?“

慧能对着阳光举起竹叶,叶脉间果然有蚂蚁啃噬的细痕。老人忽然将扫帚倒转,帚尖轻点少年腕骨:“蚂蚁齿比针尖小,却能蚀断三千世界的因果。“说罢径自往厨房去了。

灶台上摆着个豁口的陶碗,碗底沉着三粒米。老禅师用铁针挑起一粒,米粒竟稳稳立在针尖上。“当年怀让禅师磨砖作镜,“他将针尖凑近灶火,“你猜那砖屑落在何处?“米粒在火光中渐渐焦黄,爆开的米花却粘住了针尖。

慧能突然夺过铁针冲向山崖。山风扯着僧袍猎猎作响时,他对着云海举起铁针,看见针尖上粘着的米花在朝阳里泛着金光。云层裂开的瞬间,十万道晨光顺着针尖倾泻而下,恍若佛祖捻花时迦叶尊者那抹微笑。

身后传来枯叶碎裂的声响。老禅师握着一把松针立在崖边,山风卷起他雪白的须眉:“可知达摩面壁时,石洞里生着几根灯芯?“不等回答,他突然扬手将松针撒向云海。千百根碧针在霞光中化作金芒,分明是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拂落的烦恼丝。

慧能望着掌心铁针,忽然觉得那点寒芒里裹着八万四千法门。针尖上未净的米粒,恰似灵山会上粘在尊者指尖的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