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傍晚,一栋外表斑驳的二层小楼。
颜梧桐正在一楼厨房给五个孩子准备晚饭。
XX孤儿院历经十二个年头,在上级拨款和爱心人士捐助的帮助下,一共收养了81个孩子。
其中,顺利从孤儿院“毕业”只有不到50个。
孤儿院账户上早已见底,颜梧桐贷款的钱也快到期,他打算明日再去找村长筹措点资金,孩子上学的钱还有补助帮忙,但是日常伙食的消耗也在日渐增长,总不能让孩子饿着读书。
颜梧桐心里预演着跟村长的恳求语句,想着怎样能让村长多掏点,手上也在不时舞动着锅铲。
咕嘟咕嘟——
哒——
电饭锅跳闸进入保温阶段,颜梧桐翻炒了几下,最后一道菜也已经完成。
“红姐,可以叫孩子们吃饭了。”
颜梧桐招呼护工带孩子们过来,接着拿出各自的碗筷开始清洗。
“阿康,筷子拿反了!”
颜梧桐微笑着伸手纠正了一个孩子的握筷子姿势。
红姐看着孩子们在呼噜呼噜的喝红薯米粥,麻利地拿勺子给孩子们分配了今晚的菜,一道鸡蛋肉蓉羹,一道白菜炒肉末,都是她到村集市上找老板买的卖剩下的菜,虽然便宜量也不多,但都是当天的,胜在新鲜。
和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完今天的事,便让红姐帮忙洗洗碗,颜梧桐带着孩子们到大厅里面写作业了。
按着安排让老大老二写日记,老三老四抄字,老五由于智力障碍还没上学,只能让她折纸玩。
趁着这点时间,颜梧桐回到厨房三下五除二,吃完了剩下的饭菜,然后熟练地洗完剩下的菜盆。
回到大厅,依次指导检查了孩子们的作业,陪老五玩了会儿折纸,便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三去洗澡了,老四还得自己去帮忙。老五是女孩子,只能等红姐吃完饭照顾完家里再过来帮忙了。
老大颜健,脸上和背上都有一大块黑色胎记,两岁了家人感觉没希望胎记变淡了;
老二颜康,先天兔唇,左手多指,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孤儿院;
老三颜快,先天性双腿瘫痪,一岁多还站不起来被送过来;
老四颜乐,中度自闭症,两岁了也没学会叫人被送过来;
老五颜雅,还没生下来被脐带缠住,剖腹产救过来已经影响到脑子,也被丢到孤儿院门口……
这是目前在孤儿院生活的五个孩子,之前的孩子大都已经毕业,结合孤儿院的现状,附近也都不再往这里送孩子了。
或许,带着这五个孩子顺利毕业之后就不得不关门了。
所以,为了这几个孩子,还是要坚持下去的。
————
翌日清晨,
送四个孩子上学之后,红姐来上班照看老五,颜梧桐便骑着三轮自行车朝着村长家方向前去。
不出二里地,颜梧桐便在路上迎面见到了村长赵烈。
连忙刹车停到路旁,右手拂去额头上的虚汗,有些紧张。
“赵村长,昨晚跟您说的事有结果了吗?”
赵烈年近五旬,国字脸上蹙着忧愁。
“老颜,昨晚你发微信的消息我看了,县里财政紧张,我也半年没收到工资了。”
“慈善基金会和社会爱心援助点我也去问了,最近的资金捐助还要一个月才能统筹分配过来,所以想问问村里能不能临时帮个忙,等钱到了马上就还村里。”
颜梧桐说着,心里也不太抱着希望了。
“老颜,我就是为了这事过来跟你商量的,”
“你那个孤儿院十几年来也受了村里不少帮助,也做出了显著的成果,本科生都有一个了,”
“在社会的帮助下,许多孩子也都成才了,一些残疾的孩子也能学到谋生的本领,你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
听着赵烈的话语,颜梧桐也猜到后续要说什么,声音低了许多,
“都是孩子们争气……”
赵烈像是没听到,接着说,
“我上个月去县里开会,领导已经暗示我要将XX孤儿院合并到市里的YY福利院,我知道这个孤儿院你付出了很大心血,所以我争取了一下,让你能送最后几个孩子毕业再过去,”
“XX孤儿院资金一直是问题,你和赵红的工资时有时无的,孩子们的伙食费一直靠王老爷子的老兵补贴终究不是长远的事。”
颜梧桐知道,王老爷子在越战退伍后回到后方,一直没有婚娶,孤儿院成立后更是拿出自己的补贴给孩子们改善伙食,自己也搬到孤儿院旁边每天看着。
用他的话来说是“看着孩子们能快乐成长是最值得做的事”。
所以颜梧桐经常带着几个懂事的孩子到他身边,听他讲打猴子的故事,陪他看电视,不忙的时候还能帮忙做做家务,或者扶着一起遛弯。
但毕竟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了,战场上又被炸伤了腿,拄着拐杖也走不利索。近两年也没在走动,基本就是躺在躺椅上看电视,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孤儿院的事也一直萦绕在心头上没落下。
“我和村里的杀猪佬和卖菜婆说了,这个月留点菜放到村口,赵红早上六点后过去拿就行,不要钱。”
“那怎么行,钱到账了我会转过去的,”
赵烈摆摆手,颜梧桐扼住嗓子,好一会儿挤出,
“谢谢,谢谢……”
赵烈右手轻轻拍了拍颜梧桐肩膀,转身背手离去。
颜梧桐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十几年了,这样的情况时不时就发生,但每次谈话都还是令自己内心愧疚不安。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半点恩感动侠义人。
颜梧桐自认谈不上侠义,当年父母先后病逝,又赶上公司裁员,妻子也带着女儿离去,接连打击让他这铁打的汉子都有了轻生的想法,想着最后旅游四处走一走再自行了断。
09年来到赵家村,见到了一个个孤儿,衣服没有破洞但是眼神都没有生气,顿时想起了自己女儿,她这么小就没了父亲,是不是也成了半个孤儿。
赶上当地在建立孤儿院凑集人手,颜梧桐自告奋勇上前,当时的赵村长听了他的来意,让他迁户口到赵家村再办。
一开始的磕磕碰碰,自以为照顾过女儿的颜梧桐显然自信过了头,很多孩子来到孤儿院身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没有极好的耐性只会把人逼疯。
坚持下去,不断的擦洗,不停的教导,不竭的学习,颜梧桐很快熟悉了孤儿院的生活。虽然送过来的孩子不是都能顺利的毕业,每次的夭折都犹如是在心上剜了一刀,但是他始终不敢硬下心肠,每次的悉心照料不一定都能带来好的结果。
哪怕明知道不去照顾也一样,只会白费心思,但还是坚持,希望真的有奇迹发生。
可惜,一直没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