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战前筹谋困局破,奇策退敌现转机

徐州城被紧张的备战氛围严严实实地笼罩着,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城楼上,仿佛随时都会塌下来。陶应站在城头,望着城外那片荒芜的原野,眉头紧锁,寒风吹过,撩动着他的衣袍,却吹不散他满心的忧虑。城中各处,士兵们脚步匆匆,搬运着守城器械,沉重的脚步声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负责粮草筹备的官员慌慌张张地跑来,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主公,大事不好!因前段时间战乱,徐州多地农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储备粮草仅够支撑徐州军短期作战,若战事拖延,后果不堪设想。”

陶应听闻,脸色瞬间一沉,此事关乎战争成败,必须尽快解决。他立刻召集陈群、糜竹等人商议。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糜竹面露难色,无奈地叹道:“主公,如今徐州粮食短缺,周边郡县自顾不暇,难以从别处调配。”陈群也紧皱眉头,陷入沉思:“即便高价收购,短时间内也难以凑齐足够粮草。”

陶应在厅中来回踱步,靴子踏在石板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们可发动百姓,开垦荒地,种植速生作物。同时,组织人手对城内及周边山林的野生可食用植物进行收集,聊以补充。”陈群点头赞同:“主公此计可行,只是开垦荒地需大量人手和农具。”

这时,陶应想起了与自己结盟的势力,心中有了主意:“我向刘表和孙策求助,借调一批农具,再发动城内百姓,按户分配任务,许以战后减免赋税的承诺,定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众人纷纷称妙,当即着手安排。

与此同时,曹操的大军已在兖州边境集结完毕。广袤的平原上,军旗猎猎作响,黑色的旗帜在狂风中肆意舞动,仿佛一片片乌云。先锋夏侯渊率部先行,马蹄声如雷,朝着徐州进发。曹操帐中,荀彧进言:“主公,陶应此次联合荆州、江东,不可小觑。徐州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我们需谋定而后动。”曹操轻抚胡须,冷笑道:“哼,一个陶应,再加上刘表、孙策又如何?我定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传令下去,大军稳步推进,遇敌小心应对。”

徐州这边,陶应收到斥候密报,曹操先锋已至徐州边境。他与徐庶商议后,决定先给曹军来个下马威。夜幕如墨,月色朦胧,陈到带领轻骑悄然接近夏侯渊营帐。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陈到一马当先,手持长枪,大喝一声:“杀!”这一声怒吼,如平地炸响的惊雷,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轻骑如猛虎般冲入曹营,马蹄踏破营帐,士兵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

曹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夏侯渊从睡梦中惊醒,匆忙披甲迎战。营帐内,烛火被撞翻,火苗舔舐着帐篷,映照着士兵们惊慌失措的脸。陈到长枪挥舞,寒光闪烁,所到之处,曹军纷纷倒下。夏侯渊奋力抵挡,却被陈到杀得节节败退。一番激战,曹军先锋营损失惨重,残兵败将在夜色中四处逃窜,夏侯渊只得收拢残兵,向后撤退。

曹操得知先锋遇袭,勃然大怒,一拳砸在案几上:“陶应竟敢如此大胆!传令大军加速前进,我要让徐州城在我脚下化为齑粉!”

面对曹操的汹汹来势,徐庶向陶应献上一计:“主公,我们可在徐州城外的泗水河畔设下伏兵。曹操求胜心切,必定不会仔细勘察地形。待曹军主力渡河时,我们掘开河堤,水淹曹军。”陶应听后,拍手称绝:“元直此计大妙!就依你所言,速速安排。”

陶应命徐盛带领士兵在泗水河畔秘密挖掘沟渠,布置伏兵,准备好掘堤器械。冬日的泗水河畔,寒风刺骨,士兵们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仍在奋力劳作。同时,为了迷惑曹操,陶应故意在徐州城墙上示弱,减少守军数量,营造出兵力不足的假象。

曹操率大军来到徐州城下,见城墙上守军稀少,心中大喜:“陶应小儿,看来你已是强弩之末。”正准备下令攻城,谋士郭嘉却拦住他:“主公,此事有蹊跷,陶应向来诡计多端,不可贸然进攻。”曹操闻言,冷静下来:“奉孝所言极是,先派人打探清楚。”

然而,曹操还未等到探子回报,陶应这边已准备就绪。当曹军主力来到泗水河畔,准备渡河时,阴云密布,河水在狂风中翻涌。徐盛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掘开河堤。一时间,汹涌的河水如猛兽般咆哮着冲向曹军,浪涛拍打着河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曹军士兵纷纷被卷入水中,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在旷野上回荡。曹操见状,大惊失色,急忙率领亲兵撤退。

经此一役,曹操元气大伤,不得不暂时退兵。陶应望着曹操远去的方向,寒风依旧凛冽,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但他毫不退缩,决心带领徐州军民在这乱世中继续坚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