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禹治水的传说所体现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 非遗传承人的内心世界
- 作家蝶恋花
- 1552字
- 2025-04-19 12:26:24
一、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的态度
1. 巨大的自然挑战
○ 大禹治水的时代,洪水泛滥是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土地,冲毁了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种洪水灾害的规模之大、破坏力之强是难以想象的。据古代文献记载,洪水泛滥的区域广泛,涉及众多部落的聚居地,给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 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挑战,大禹没有像前人那样采取简单的堵截方法,也没有消极地等待洪水自行退去。而是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治理洪水的重任。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在面对困难时的主观能动性。他深知洪水问题如果不解决,百姓将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挺身而出,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是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开端。
2. 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
○ 治理洪水的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大禹需要走遍山川河流,勘察地形地貌,了解洪水的源头和走势。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荒野或者险峻的山脉。他要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沼泽,面临着各种野兽的威胁和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例如,在一些山区,山路崎岖难行,他可能会遭遇山体滑坡等危险;在沼泽地带,又有陷入泥潭的风险。然而,大禹毫不畏惧这些困难,他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勇往直前。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是他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他没有被外界的困难所吓倒,而是积极地朝着治理洪水的目标努力。
二、创新治水方法的智慧
1. 对传统治水方法的反思
○ 在大禹之前,治水的方法主要是堵截。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洪水的蔓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最终导致堤坝决口,洪水更加肆虐。大禹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种传统的治水方法进行了反思。他认识到仅仅依靠堵截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问题的,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治水思路。这种对传统治水方法的反思,体现了大禹的主观能动性中的思考能力。他没有盲目地遵循前人的做法,而是积极思考治水的更好方式。
2. 疏导治水方法的创立
○ 大禹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思考,创立了疏导治水的方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将洪水引导到江河湖海之中。例如,他疏通了九条主要的河流,让洪水能够顺畅地流入大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组织民众开凿河道、拓宽沟渠。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精确地计算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合理安排工程的布局。这种疏导治水的方法是大禹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主观能动性的突出体现。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治水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治水的局面,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泛滥。
三、组织和领导民众的能力
1. 团结民众的力量
○ 治理洪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众多的人力参与。大禹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治水任务的,所以他积极地团结民众。他走遍各个部落,向百姓宣传治水的重要性,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在当时,各个部落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但是大禹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他的这种团结民众的能力体现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他不是孤立地进行治水工作,而是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 有效的组织和指挥
○ 在治水工程中,大禹对民众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指挥。他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治水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人力。例如,在一些洪水泛滥严重的地区,他安排更多的人力进行河道的开凿和堤坝的加固;在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他组织民众进行农田的开垦和水利设施的维护。他还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计划和纪律,确保治水工程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有效的组织和指挥能力,是大禹主观能动性在领导方面的体现。他通过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使治水工程能够高效地推进,最终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积极应对困难的态度、创新治水方法的智慧以及组织和领导民众的能力,不仅使他成功治理了洪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