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乱世转途

1644年,风云突变,明朝大厦轰然倾塌,清军长驱入关,华夏大地瞬间陷入动荡的深渊。往昔商贸兴盛的月港,如今也被卷入这股乱世洪流,繁华盛景如梦幻泡影般摇摇欲坠。

月港的望海楼,这座曾经巍峨耸立、象征着商贸繁荣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在风雨中尽显沧桑。楼体的朱漆在岁月与战火的双重侵蚀下,斑驳脱落,露出底下灰暗的木质纹理,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满是岁月的痕迹。楼角的飞檐不再高高翘起,气势恢宏,有的已经断裂,摇摇欲坠,在呼啸的北风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痛苦地呻吟。

曾经悬挂在楼前、书写着“望海楼”三个烫金大字的匾额,如今也歪歪斜斜,“楼”字的一角已经掉落,在风中孤独地晃荡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似在低诉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望着眼前破败的望海楼,薛佛记心中五味杂陈。他还记得年少时,跟随父亲初次踏入月港,那时候的望海楼何等气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是月港繁华的象征,也是他心中商业梦想起航的灯塔。而如今,眼前的残败之景,让他清晰地意识到时代的巨轮已然转向,月港的辉煌恐怕再难重现,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望海楼外,广场上冷冷清清。地面的石板因无人维护,出现了许多裂缝,杂草从缝隙中钻了出来,肆意生长。广场中央那座巨大的铜鼎,原本是用来祈求商贸兴隆的,如今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鼎身的花纹被岁月侵蚀,模糊难辨。偶尔有几片落叶被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打破这片死寂。周边街道,曾经熙熙攘攘的商铺,如今大多大门紧闭,门板上的铜环布满铜绿,透着一股衰败的气息。偶有几家勉强营业的店铺,店内也是冷冷清清,伙计们无精打采地靠在柜台上,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发呆。

“这日子可怎么过哟,客人都没几个,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一个年轻的伙计唉声叹气,一边用抹布有一下没一下地擦着柜台。旁边的老掌柜摇摇头,无奈道:“忍忍吧,这乱世,能保住铺子就不错了,听说好些人都拖家带口逃难去了。”

听到这些对话,薛佛记心中泛起一阵悲凉。他深知,对于普通商户而言,这乱世带来的是生存的艰难。而自己,作为一个在商业浪潮中拼搏多年的商人,更敏锐地察觉到,月港的商业生态已濒临崩溃边缘。

继续守在这里,不仅难以维持家族生意,甚至可能将多年积累的财富赔得一干二净,可离开熟悉的故土,前往未知的南洋,又谈何容易,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选择都像是在悬崖边缘行走,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他的内心在纠结与彷徨中不断挣扎。

走进望海楼内,昏暗的光线弥漫在各个角落。原本精美的壁画因受潮和无人修缮,色彩褪去,画面模糊不清,人物和场景都变得扭曲,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曾经摆放整齐的桌椅,如今东倒西歪,有的已经缺了腿,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墙上的窗户,玻璃破碎,寒风呼啸着灌进来,吹起地上的灰尘和杂物,“呜呜”的风声在空荡荡的楼内回荡,更添几分凄凉。楼内一角,一位老更夫裹着破旧的棉衣,蜷缩在那里,手中的梆子也没了声响,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

看着楼内的衰败景象,薛佛记的思绪飘回到过去。那时的望海楼,是商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重要场所,每一次踏入,都带着满满的希望与憧憬。

如今,这里却成了一片荒芜之地,这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仿佛自己在这乱世中,也如这望海楼一般,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未来的路在何方,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不断质问自己,难道真的要放弃这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去远方寻找那未知的生机吗?

官道上,流民成群结队,如蝼蚁般密密麻麻。他们拖家带口,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惶恐。孩子们因饥饿而哭闹不止,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凄厉。

“娘,我饿……”一个瘦弱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角,有气无力地说道。母亲满脸愁容,眼眶泛红,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安慰道:“乖,再忍忍,等找到个能落脚的地方就有吃的了。”大人们则满脸愁容,脚步沉重,朝着未知的方向蹒跚前行,仿佛被命运的巨手无情地驱赶着。

目睹这一幕,薛佛记心中一阵刺痛。这些流民的遭遇,让他深刻体会到乱世的残酷。他想到自己的家人,若继续留在月港,一旦局势进一步恶化,是否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对家人的担忧愈发强烈,促使他更加坚定了离开的决心,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家人寻找到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也绝不退缩。

城门口,新张贴的政令被北风吹得哗哗作响,一群百姓围在那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改朝换代了,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满脸忧虑,不停地摇头叹息。“听说新朝廷的税赋可重了,咱这小本生意怕是更难做咯。”一个年轻的商贩,皱着眉头,满脸无奈。

人群中,有人神色慌张,有人愤怒不已,还有人默默流泪,整个月港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绝望的氛围。在这片风雨飘摇之中,月港商人薛佛记,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关乎家族兴衰、个人前程的重大抉择。

薛佛记站在人群边缘,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愈发沉重。新的政令意味着商业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税赋加重、政策不明朗,这些都像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他深知,留给自己做决定的时间不多了,每耽搁一天,家族生意面临的风险就增加一分。他不断在脑海中权衡利弊,去南洋,虽前途未卜,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留在月港,几乎可以预见生意将逐渐衰败。这种艰难的抉择,让他感到心力交瘁,却又不得不做出决断。

在这艰难时刻,薛佛记的好友林羽出现了。林羽身形矫健,性格豪爽,两人相识多年,在生意场上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薛兄,我听说你正打算去南洋闯荡,我愿与你一同前往,咱们兄弟携手,说不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林羽拍着薛佛记的肩膀,眼神坚定。

薛佛记看着眼前这位生死与共的兄弟,心中满是感动:“林兄弟,此去南洋,路途艰险,前途未卜,你真的考虑清楚了?”林羽大笑道:“薛兄,咱们兄弟还说这些干嘛!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我信你!”薛佛记用力握住林羽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有了林羽的支持,他心中的底气更足了。

薛府内,书房的烛火摇曳,映照着薛佛记紧锁的眉头和满桌摊开的账本、地图。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领口微微敞开,发丝略显凌乱,来回踱步,手中的折扇不时轻轻敲击着手心,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仿佛在敲打着他内心的抉择天平。

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着他曾经的商业路线,如今看来,却似一张错综复杂的迷网。夫人轻手轻脚走进书房,她身着一件淡蓝色的家常衣衫,发髻简单挽起,脸上带着一抹担忧与心疼。

看着丈夫疲惫又纠结的模样,她轻声说道:“老爷,这事儿可干系重大,咱真要离开月港,去那人生地不熟的南洋吗?”薛佛记停下脚步,望向窗外那被乌云遮蔽了大半的明月,长叹一口气,声音中满是疲惫与无奈:“夫人,你我都清楚,月港怕是再难恢复往日盛景了。

南洋虽说陌生,可兴许藏着新的生机。留在这儿,生意怕是撑不了多久,一家老小日后的生计都成问题啊。”夫人低头沉思片刻,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老爷,我懂你的心思,只是这一路山高水远,诸多不便,孩子们也……”薛佛记走到夫人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坚定与安抚:“夫人放心,为夫都仔细盘算过了。这一路,我已安排妥当可靠的人手护送。

到了南洋,先寻个安稳住处,再慢慢谋发展。孩子们也该出去见见世面,总比在这乱世里担惊受怕强。”夫人抬起头,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心中的不安稍稍缓解,微微颔首:“一切都听老爷的安排。”

与夫人交谈后,薛佛记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但他知道,这仅仅是迈出了决定的第一步,后续还有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等待着自己。

他看着舆图上南洋的方向,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怀揣着一丝期待。他在心中不断描绘着南洋可能的商业机遇,想象着在那里重新建立起商业帝国的场景,以此来坚定自己前行的信念,同时也默默祈祷,这一场冒险能给家族带来新的希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精心筹备,薛佛记终于下定决心,将商业重心转移到东南亚。他带着家人和部分财产,毅然踏上了那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南洋之旅。

林羽也信守承诺,与他一同出发。他们乘坐的商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簸前行,海风呼啸,海浪如猛兽般拍打着船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船舱内,孩子们因晕船而哭闹不止,夫人满脸疲惫却强撑着安抚。“娘,我难受……”一个孩子蜷缩在母亲怀里,脸色苍白,声音带着哭腔。夫人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额头,轻声安慰:“宝贝乖,等上岸就好了。”薛佛记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望着远方水天相接处,眼神坚定,心中默默为未来祈祷。

站在甲板上,海浪的颠簸让薛佛记的身体随之摇晃,但他的心却逐渐沉静下来。看着茫茫大海,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此刻,他的心中既有对故土月港的不舍,又有对新征程的忐忑。他不断告诉自己,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勇敢地走下去。

每一次海浪的冲击,都像是命运的考验,他在心中默默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挑战,期待着在南洋的土地上,能为家族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而林羽也来到甲板,与他并肩而立:“薛兄,咱们马上就要到南洋了,我感觉好日子在后头呢!”薛佛记看着这位好兄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重重地应了一声。

抵达东南亚后,薛佛记并未被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局势吓倒,反而迅速投入到新商业网络的搭建之中。他和林羽每日穿梭于当地的集市、码头,与形形色色的商人、原住民交谈,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资源分布与市场需求。

集市上,摊位鳞次栉比,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有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品、新鲜采摘的热带水果,还有散发着异域风情的香料。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薛佛记操着半生不熟的当地语言,与一位摊主攀谈:“大哥,您这香料味道真独特,是本地特产吧?这产量咋样?”摊主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槟榔染黑的牙齿:“是啊,老板,这可是咱这儿的宝贝,漫山遍野都有,要多少有多少。”

在一次与当地一位资深商人的交谈中,对方提及:“薛老板,咱这儿别的不说,橡胶树漫山遍野都是,这东西用处可大着呢,就是一直没被好好利用起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薛佛记心中一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潜在商机。他多方打听、深入调研后发现,橡胶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极有可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听到关于橡胶树的信息后,薛佛记内心一阵激动。在这陌生的南洋,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商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深知,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家族或许真的能在南洋站稳脚跟,实现新的发展。但同时,他也明白,投资橡胶种植园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而且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市场需求的变化、种植技术的难题等。

然而,强烈的商业直觉和对成功的渴望,让他决定冒险一试,他在心中暗暗制定着初步的计划,决心全力以赴将这个项目做好。林羽在一旁看着薛佛记,也为他感到高兴:“薛兄,我看这事儿准行!咱们一起干!”

心动不如行动,薛佛记果断出手,开始投资橡胶种植园。他四处奔波,与当地部落首领、土地所有者谈判协商,购置了大片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土地。

在一个宽敞的竹屋内,薛佛记与部落酋长相对而坐,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烟草味。薛佛记身着一件崭新的绸缎长袍,面带微笑,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酋长,我诚心与您合作,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橡胶树,不仅能给您带来丰厚的收益,还能让更多族人有活干,有钱赚。”

部落酋长捻着胡须,上下打量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与怀疑:“薛老板,你这想法倒是不错,可这橡胶树能有啥大用处?俺们守着这片林子这么多年,都没看出啥特别的。”薛佛记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上面画着橡胶制品的图样,耐心解释:“酋长,您看,这橡胶能用来做车轮、雨靴,以后用处只会越来越多。您就信我,准没错。”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图样,详细讲解着橡胶制品的用途和优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合作协议。

从竹屋出来,薛佛记长舒一口气。与酋长的谈判并非一帆风顺,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对方的疑虑和谨慎。但好在最终成功达成协议,这让他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此时的他,心中既有达成合作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担忧。喜悦的是项目得以顺利启动,担忧的是后续的种植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但他没有时间沉浸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必须立刻着手下一步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橡胶种植园的建设中。林羽在一旁给他打气:“薛兄,开头不错,后面肯定也顺顺利利的!”

土地有了,接下来便是雇佣当地劳动力,开启橡胶树种植工作。

种植园里,一排排橡胶树苗在风中微微颤抖,像是柔弱的孩子。当地的劳工们皮肤黝黑,穿着破旧的衣衫,在烈日下忙碌地劳作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

然而,这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橡胶树生长周期漫长,从幼苗到能够割胶,需要数年时间,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耐心精心照料。而且,当地气候湿热,病虫害频发,时常如恶魔般侵袭着橡胶树,稍有不慎,辛苦栽种的树苗便会枯萎死亡。

有一天,负责种植园管理的工头匆匆跑来,神色慌张,额头满是汗珠:“薛老板,不好了!橡胶树遭病虫害了,好多叶子都枯黄卷曲,看着怕是要不行了。”薛佛记闻言,脸色骤变,立刻随工头赶到种植园。只见橡胶树的叶子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虫洞,原本翠绿的叶片变得枯黄卷曲,毫无生机。他心急如焚,却并未乱了分寸。

看到橡胶树遭受病虫害的惨状,薛佛记的心猛地一沉。他深知,这是种植园面临的巨大危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多年的心血和投入将付诸东流。但他强忍着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告诉自己必须冷静应对。他在心中迅速梳理着可能的解决办法,回想起之前收集的关于农业技术的资料,也思考着如何寻找专业的帮助。

他知道,此刻不能慌乱,必须带领大家共度难关,否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林羽也赶到现场,看着这番景象,同样心急如焚,但还是安慰薛佛记:“薛兄,咱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行!”

薛佛记深知,靠自己和现有的这些人,难以解决这棘手问题。于是,他不惜花费重金,四处打听,聘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一家简陋的客栈里,薛佛记见到了李师傅。李师傅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布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中透着沉稳与专业。

薛佛记快步上前,双手抱拳,恭敬地对他说道:“李师傅,久仰您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大名,此次恳请您出山,救救我的橡胶树。”李师傅看着眼前焦急的薛佛记,又看了看种植园里的橡胶树,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薛老板,这病虫害确实棘手,不过也不是没法子。我得先仔细研究下病症,再制定防治方案。”

此后,李师傅带着助手扎根种植园,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日夜观察橡胶树的病症,研究土壤、气候等因素。白天,烈日炎炎,他们在种植园里穿梭,仔细检查每一棵橡胶树的情况,汗水湿透了衣衫;夜晚,蚊虫肆虐,“嗡嗡”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点着昏黄的油灯,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虫害的样本,记录数据。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失败,终于研制出一套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方法。同时,他们还针对当地环境,改良种植条件,调整灌溉、施肥方案。

在众人的努力下,橡胶树逐渐恢复生机,茁壮成长,为薛佛记在南洋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渐渐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一段新的商业传奇篇章。

当看到橡胶树在李师傅等人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生机,薛佛记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之前所有的担忧、焦虑、付出,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

他深知,这仅仅是在南洋创业的一个开始,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此刻的成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在心中默默感谢李师傅等人的付出,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南洋继续奋斗的决心,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家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