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几日,接连有消息传来,坊间的议论在有心人的引导之下,也愈发的离谱了起来。
有人说,京城戒严,是宫里来了刺客。
也有人说,京城戒严,是因为皇帝要排除异己,诛杀旧臣。
还有人说,皇宫里面如今已然是对峙的局面,皇帝派兵把太后囚禁了。
谣言越传越离谱,就连锦衣卫和东厂都找不到源头。
而真正涉及到的各方,却出奇的宁静。
内阁该干嘛干嘛,张氏兄弟也不在宫门口堵着了,五军都督府那边竟破天荒的开始安排起了京营操演,仿佛经过了某个节点,大家都开始认真工作了。
与此同时,两京十三省关于继统继嗣的奏本也如雪片一样飞往京城。
大明朝五品以上官员总数约莫两千五百人,算一半不参合或者不方便参合的,官员这部分至少得有一千个奏本以上,加上其他有资格的,比方说进士出身的,国子监学子等等,总体至少得有两千份议论这件事的折子。
这几日来,陆续都传递到京城了。
如此盛景,堪比当年朱寿大将军宣布御驾亲征时的劝谏折了。通政司连夜加班,不眠不休,司礼监也是堆积如山。
这里要说一下一个奏本从发出到得到回复的标准流程。
奏本也叫折子,看似是一样的,但其实有很大区别。大体分为两类,分为“题本”和“奏本”,题本就是公开的,纯公事,不怕看,而奏本则是秘密的,怕看,直接转呈皇帝的。
分拣题本和奏本的衙门就叫通政司,他们会把题本转交到六部对应的六科,再一级一级往上传递,基本上小的事情,六部自己就办了,到不了皇帝面前。当然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有“留痕”的,以防某些人徇私舞弊,甚至架空皇权。
而奏本,从通政司出来,就到了宫廷文书房。所谓宫廷文书房,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机构,可以认为是司礼监的一个下属办公室。
这里的太监会把奏本拆开,摘要记录,形成简报,交给秉笔太监,黄锦走哪带哪儿的那个“记事太监”就是其中的一员。
秉笔太监了解了奏本的大致内容后,会根据轻重缓急向皇帝汇报,皇帝知晓后,会做简单的处理,但大事情一般还是会发往内阁,让内阁给出意见,这就是“票拟”。
内阁票拟后,会转回司礼监供皇帝审阅。皇帝同意了,则“照票拟”执行。不同意,打回或者直接亲批。
这个步骤完成,掌印太监加盖印信,才最终形成法律效力。
所以说,整个过程其实是很严谨的。但架不住有的皇帝就是懒,懒到连奏本都不想看,甚至听都不想听。为了让自己省心,他就会把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弄成一个人,你自己批,自己盖,于是就造出了刘谨这样的东西。
但如果是勤政的皇帝,秉笔和掌印用俩人,每个流程都按规矩来,这个“双轨制”的处置方案,其实是很高效的。
嘉靖目前把掌印之权交给了黄锦,看似黄锦跟刘谨一样了,实则分别非常大。黄锦更多的是一个“橡皮图章”,他不参与决断,事情都是嘉靖自己定,黄锦去执行而已。
这套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只要秉笔和掌印不是一个人,皇帝便不用担心大权旁落。
继统还是继嗣这个事儿,是皇帝直接下的旨意。不在六部六科职责内,大家也都怕自己的言论遭人诟病,所以上的一律都是需要保密的“奏本”,直达天听。
因此,司礼监才“折满为患”,摆了一面墙那么高。
黄锦的秘书班底又是刚攒的,实在是忙活不开,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张永又找了过来,让他帮忙拆奏本辑录要点的事儿。
这活儿算是找对人了,正德朝十五年,张永和刘谨一人干了一半儿,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黄锦觉得头疼的事情,张永一个人带俩小太监就办了,甚至还有空喝茶。
黄锦忙活完手头的事儿过来检查的时候,正巧看到这一幕,还以为他在怠工,瞬间有些不悦,张永哪能不明白,赶紧解释:“总管,非是老奴不出力,是这事儿吧,用不着咱们太出力。”
“什么意思?”黄锦自然地坐在了张永让出来的椅子上,张永赶忙倒茶,立在旁边伺候:“百官的折子,无论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其实都无所谓。陛下可不是真想听谁的意见,就是想看看这些人的态度。咱们把折子拆开,看明白态度就行了,至于辑录要点,根本就不必做。如此一来,还不轻松么?”
“说得对。”黄锦赞了一声,道:“张督主不愧是跟了先帝多年的老人儿,心思是真通透,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忽然,黄锦笑眯眯道:“给你留下,没白留啊。”
张永一愣,旋即跪倒:“总管,老奴知错了。”
“呵呵,赶紧起来,咱家又没怪你,这要是让人知道了,好像咱家不能容人似的。”说着把张永扶了起来,指着左右那两堆奏本道:“怎么样,百官的态度如何啊?”
“呃……”张永小心翼翼道:“目前已经到的奏本有差不多一千五百本,有四百七十本支持继统不继嗣,余下的都是反对的。”
“这些贼子!”黄锦骂了一句,又道:“那这些支持的,有没有写的好的,挑两本出来,咱家好拿给陛下看,让陛下高兴高兴。”
“有,还真有!”张永哪能真的不看,而且这东西就像是阅卷似的,真正的“满分作文”,哪个阅卷老师都得多看几眼。
“这份折子是观政进士张璁上的,名为《大礼或问》,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不论是文采还是辩才,都堪称是一篇雄文啊。”
“是么?拿来我瞧瞧。”黄锦也好奇了起来,张永赶忙让人拿过来,黄锦看了,眼睛一亮,道:“去找个人把这张璁叫来候着,陛下看过之后,或许会召见他呢。这小子是个人才,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
张永心领神会的笑了,道:“老奴明白,老奴一定会告诉他,多亏了您的提携。”
黄锦大笑,把折子收入怀里,拍了拍张永的肩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