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这也算节俭吗

红薯能不能在北方种植,朱由检恐怕比徐光启更有发言权,前世朱由检担任副乡长的那个穷乡僻壤,就是以种植土豆红薯为主的,朱由检主管的就是农业水利,常年和这个打交道,他自然是门清的。

徐光启见朱由检如此坚持,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毕竟甘薯的适应性的确是很强,虽然没有在北方试种过,但只要水土条件合格的话,成活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虽然距离明年开春种植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陛下一开口就是每个省种植一万亩,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农业工程,光是需要的种苗,就是以亿为计数的。

徐光启做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全盘指挥这个工程,但工部的事务繁忙,徐光启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里,需等陈振龙到任之后,方可以全面开展。

接下来,朱由检和徐光启就红薯的推广种植方面的各个细节进行了探讨,首种必须要成功,朱由检计划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里,将红薯的种植面积至少扩大十倍,达到五十万亩甚至是一百万亩的数量。

这样,基本上就能保证上千万的人口受益,解决掉对大朝威胁最大的饥荒问题。

所以,朱由检要求徐光启,将种植红薯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完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现目标。

徐光启深有感触,他也没有想到,关乎的国计民生的大事,朱由检可真是一点也不含糊,态度相当的坚决。

大明有此明君,何愁不得中兴啊!

不知不觉中,朱由检和李邦华徐光启的谈话已经是临近午时了,由于王承恩出去办事了,另一位秉笔太监高宇顺上前提醒朱由检,该用午膳了。

朱由检点头道:“好吧,传膳吧,不过今日李徐两位爱卿都在,让尚膳监多做两份,在这里一起吃吧。”

徐光启和李邦华不禁有些愕然,以前宫里可没有这个规矩,大臣们面见皇上奏事,不管多晚,都得饿肚子回去,皇上这边可是不管饭的。

“陛下,这恐怕有些不合规矩……”徐光启奏道。

朱由检不以为意地道:“什么破规矩,难道要朕吃着,你们看着?一顿便饭而已,正好咱们也没有谈完,边吃边聊吧。”

既然皇上如此说了,徐光启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据说陛下用膳也是极为节俭的,徐李二人也早就做好了饿肚子的准备。

很快,门外的小宦官给徐光启和李邦华搬来了两张小桌子,放在他们面前,尚膳监的太监则是拎着大大的食盒,鱼贯而入,变戏法地将菜给呈上来。

菜完全是按照朱由检昨日交待的八菜一汤的标准上的,胡椒醋鲜虾、咸豉芥末羊肚盘、佛跳墙、素熇插青汁、冬笋鸡脯肉、葱烧鸡枞菌、雪梨鲜菱角、烧鹅、山珍豆腐汤,主食是水晶羊肉饺和韭菜盒子。

不知他们两个是否饿了,朱由检可是真饿了,因为要上早朝的缘故,早膳吃得比较早,现在了到了午时,肚子里早就是饥肠漉漉了。

毕竟朱由检现在只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再加上精力体力消耗大,到了饭点,就必须要吃饭了。

菜一上来,朱由检便是大快朵颐,虽然现在的饮食和后世大不相同,但御膳房的厨子,那也是天下顶尖的厨师了,烹饪出来的菜肴自然是色香味具全的。

本身朱由检也不是一个挑食的人,来者不拒,吃得津津有味。

吃了一会儿之后,朱由检猛然抬头,却发现徐光启和李邦华拿着筷子,迟疑不定,不知如何下著。

“你们吃呀,一顿便饭而已,不要拘束,就像在你们家里一样。”朱由检嘴里嚼着一块烧鹅,含混不清地道。

徐光启和李邦华对视了一眼,这叫便饭?

朝中传说陛下吃穿用度都极为地节俭,可眼前桌子上摆的,能用节俭二字来形容吗?

如果这也算是节俭的话,那么不节俭,奢侈一下,又该摆出什么样的席面来?

不过这种念头也只是他们在心中暗暗地腹诽一下罢了,如何敢说出口来。

徐李二人吃得比较少,每道菜也就是动了一两筷子而已,直到吃完,桌上的菜也基本上是原封不动的。

当然,这是做为朝臣的基本礼仪,皇上赐宴,只能是象征性地吃上几口,断不敢多吃的,以免给皇上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用完膳,便起身告退了。

今天朱由检和他们谈的内容相当的多,时间上也远超正常的大臣觐见。

两人并肩离了皇宫,出了宫门之后,李邦华拱手含笑道:“徐大人,恭喜恭喜,此番徐大人荣升大司空,深得陛下器重,前途无可限量啊!”

徐光启同样含笑道:“李大人荣升大司马,同喜同喜。”

李邦华瞧了一下四周无人,压低声音道:“正常官员觐见,平时陛下都是只召一人,那怕有多人觐见,也是轮流入内的。但今日陛下却是一反常态,同时接见你我二人,徐大人可知缘故否?”

“噢,徐某倒是未曾多想,不知李大人有何见地?”

“在下认为,陛下此举,必有深意。今日陛下大谈兵部工部变革之事,显然陛下已经是下定了革新除弊之决心,此番你我二人得到陛下的重用,势必与朝中那些守旧的大臣势如水火,你我二人在朝堂上必为孤臣。”

徐光启不以为然地道:“就算是孤臣又如何,朝臣之间党派相争,相互倾轧,早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真正能为社稷着想,为陛下分忧的,又有多少?你我二人此番蒙受圣眷,正是施展所学所能,为陛下效力之时,纵然遭受排挤诽谤弹劾,也绝不改其志。”

李邦华道:“徐大人虚怀若谷,矢志不渝,在下佩服地很,还望咱们以后可以守望相助,同心协力助陛下革新朝政,重振社稷。”

“好,我们一言为定。”

两人相视一笑,信步走出了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