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理寺,
讲经堂旁的禅房之中,
香烟廖廖,水汽蒸腾,
方孝孺和姚广孝分列左右,
博洽做东,为两个会面的笔友斟茶。
姚广孝率先开口:“闻名不如见面,希直兄果然一身正气。”
方孝孺和他互相吹捧:“道衍兄亦是德名久仰。”
“那位工部的匠人,真的不愿意同我相见吗?”
“他已经辞官归乡了。”
“可我问了工部的官员,并不存在一个近期辞官的工匠。”
“我几时说过是近期了?”
姚广孝不由得愣了一下,面露尴尬笑容:“诶,希直兄这就是耍无赖了,你只是说辞官,我怎么知道是几时辞的官?”
方孝孺也没藏住嘴角的笑意:“总之,这《开物书的》作者,你就别想找他了。”
“你们俩打什么哑迷?”博洽夹在中间,左右看了看,“什么《开物书》?”
姚广孝回答道:“是一本奇书,承沿诸多前朝旧法,勘探矿产,冶炼矿物,铸造器物等。”
《开物书》博洽虽然没看过,但不妨碍“大放厥词”:“我道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一本【杂书】而已。”
“什么杂书?你可知道北平铁冶所根据此书之中记载的方法,于西山煤矿改建工程堪出了多少煤矿?”
博洽眼睛一眯:“多少?”
“一百年都采不完的煤!”
博洽面露讥笑:“那算他有点本事,但既然这么有本事,为何没受到朝廷重用呢?”
他那表情看着姚广孝,就像是在说:诶,你既然这么有本事,为何不受到朝廷重用呢?
姚广孝怎么看不出,博洽这是在故意激怒自己,
相比于辅佐藩王,谁不想入朝为官,直接在庙堂之高直面圣皇?
姚广孝也是不喜欢在嘴上吃亏的:“呵!博洽,那你为何还留在这大天理寺中,成日和乞儿混在一起?”
“我休沐礼佛,接济乞儿,不正常吗?难道你在北平视穷苦孩童不顾?”
姚广孝:“一日有半日同乞丐在一起,你别号应该是乞丐和尚。”
“你是儒僧是主持,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长老,即便是来复兄,亦未能在僧录司长久,难道他的佛性不如你我?”
深知【诗会案】内幕的姚广孝面色一凛,
年前还混迹在杭州府的来复不知为何就扎住在了大天理寺中,招摇撞骗行的却是“正事”,
他自觉不会像来复这么做,但也由衷佩服这位敢想敢做的和尚。
博洽笑意盈盈的表情搞得他一肚子是火,
正在这个时候,博洽又补刀了:“大儒僧,你辅佐燕王于北平,我不如你。”
他刻意在儒僧两个字上着了重音,
以洪武皇的规定,和尚是不许干涉政事的,
所谓儒僧,说好听点是通晓儒书的和尚,
说难听点不就是读书卷不过别人,换个赛道去当和尚的“偏科达人”吗?
“我不如你,常伴佛前,念经打坐,虔诚无他人可比。”
“是。”没想到博洽竟然厚脸皮的承认了,
饶是姚广孝见他这么没脸没皮,也不说话了,
方孝孺只是尴尬地笑,没有当和事佬的打算,
来复这才姗姗来迟,迈进门之后看了几人一眼,补了最后一刀:“噫,道衍,这禅房之中如此炎热吗?怎么你的脸色这么红?”
姚广孝当即起身欲走,博洽也根本没有挽留,
这俩和尚向来不对付,不是这一日两日的事情,
曾经是好友,因为政见和追求不同,分道扬镳,
姚广孝的思维比较接近于实用主义,
偏偏博洽什么事都往大义上引,
两个人聊不来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姚广孝根本没往《开物书》竟然是朱允炆所写,这犟和尚竟然在转移话题上面想,
总之好好的一场谈话,
本来是方孝孺与姚广孝见面,却变成了博洽和姚广孝的争吵,
来复进来就开始拉偏架,这次会面也就自然不欢而散,
临走时,姚广孝气得不看博洽,对方孝孺说道:
“希直兄,我在金陵城还有要事要办,就不同你多聊了,如果你那位朋友想要入朝为官或者,燕王可代为举荐。”
“他竟然这么说?”
夜里,东宫之中,
朱允炆反问传话回来的方孝孺,
一身正气的方孝孺振振有词:“一字不曾更改。”
“我四叔,大义!”
朱允炆合掌而笑,
姚广孝的态度,实在是很有咂摸的滋味儿,
既然他能说出“举荐”这种话,
就可以看出燕王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招揽《开物书》的作者,
毕竟整个世界除了几个锦衣卫和方孝孺/博洽几人,
没有人知道《开物书》竟然是朱允炆所写。
“我四叔不愧为我的榜样,也是我长久需要学习的目标啊。”
朱允炆大发感慨,抛开此前所说的羡慕四叔的成长经历,
他也的确羡慕朱棣的精力和运动天赋,
要不是这副身体当下过于瘦小,他也真想跨馬纵横驰骋......
如今想到骑马还要人看管搀扶,独自不能控马,多少有点丢人,
反正,他硬是想要骑马,只有等自己长大一点了,
感慨一番过后,朱允炆问方孝孺:
“蓝贵的事情怎么样?”
“得圣孙赐点,我已同他私相授受。”方孝孺说道,“他若能通过礼部考试,即可受到重用,绝不会流到他省做个知县。”
“他怎么说?”
“他虽然诗文不太通达,但经史有考,算是可造之材,在这一批监生里,名次中等。”
“有操作空间,不怕。”朱允炆点点头。
过了国子监的考试就能参加考试做官,听起来很诱人,
其实这个当官途径,实际上并不比科举考试简单,
因为随着国子监学生逐渐变多,会出现萝卜过多而萝卜坑不够的情况,
当然,那是后面的事情了,
当下想要攀上高枝,的确方便快捷。
更何况,
这可是东宫抛来的橄榄枝,
方孝孺开口之后,蓝贵要是不动心,那才是十成十的不正常,
“总之,蓝贵十分高兴,向我立下誓言,会努力想办法在春闱录名。”
“他有举人功名,能通过春闱是最好,金陵城的春闱难度颇高,可即便是最后一名,对他来说也更为【正道】。”
朱允炆点点头,蓝贵的德行确实不错,
他对蓝贵这么好,不是为了蓝贵。
朱标在太子时期,曾经对国家的军政有过详细的布置,
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大将便是镇守北方一线的蓝玉,
假如他能善加利用蓝玉,没有道理不用,
在平定北元之乱上,蓝玉和朱棣都出了大力,战绩煊赫彪炳,
就战功和战绩来说,他们俩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而且,假如蓝玉没有反心,
就相当于整个大明有两个朱棣这样的彪炳武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样的诱惑对朱允炆来说,也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