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反响不小

此次沈度出征在外,部分后勤供应还要靠作坊供给。

万一老巢出点乱子,事情可就严重了。

此次沈度北上京城勤王,作坊还要正常生产,为商户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品。

战乱开始了,他的商品销售肯定要受到影响,却不是全部。

山西打烂了,接下来北直隶也成为战场。但是,南方等大部分区域没有战事,商业活动照常进行。

对沈度而言,不过是减少一部分出货量而已。

倒霉的是某些商人,所在的经销地区受到战火影响,怨的谁来?

当初没有人逼着你去争抢那个地方,钱打了水漂也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沈度的买卖该怎么做照旧。

财富不嫌多,有更多的钱才能支持沈度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除了少年护卫队这批武装之外,沈度还要带走二十名家丁,作坊区仅留下五名家丁看家,其余的家丁留给他父亲沈括。

换言之,作坊区的守卫工作主要是留守少年护卫队在负责。

但是,少年护卫队只是擅长使用步枪,短兵相接的时候,冷兵器近战能力薄弱。

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不多,却也不得不考虑。

具体而言,家丁率领部分持械少年负责作坊区外围防护,起到缓冲作用和警示作用。

即便有人突破外围防护,少年护卫队也有反应时间,使用霰弹枪轰杀入侵者。

出征的家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刘抗率领,也从少年护卫队挑选了几名,剩下的从卫所士兵选拔,组成先头部队,为沈度提供信息支持。

沈度称之为先遣大队,或者说是侦察部队。

沈度深知,军队打仗情报很重要。

没有可靠的情报,军队如同无头苍蝇。

比如敌人距离自己有多远,总兵力有多少,装备又如何,以供沈度从容部署,制定相应对策。

家丁都属于老兵,战争经验丰富,少年护卫队没有经历过战争。

但是,他们可以在战争中学习。

这也是为何沈度会选拔一部分孤儿的原因。

在家丁中,二十多岁都算年轻的,有好多年龄都超过三十岁。

巅峰时期也就十多年光景,他们都会老的,需要有新生力量。

在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相信少年护卫队会成长起来,逐渐变成主力军。

沈度把蔡彪留在身边,率领五名近战高手家丁组成护卫队。

按理说沈度身边有少年护卫队这支火力强大的力量,不需要蔡彪这种拿着冷兵器的人护卫吧。

有这种想法说明沈度心思细腻,或者说把自己小命看得比较重。

冷兵器时代近身格斗能力都很强大,一旦敌人搞暗杀潜入他的身边,指望那些少年显然不靠谱。

热兵器一枪能轰杀一片,近身格斗的时候,总不能连沈度一块枪杀吧。

在这个时代对付冷兵器近身搏斗,还是需要蔡彪这类近战高手。

不管怎样,这足以说明沈度是个怕死的家伙。

沈度要率领军队北上勤王?

听到这个消息,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们以为听错了,追着自家老子反复认证。

他一个小小副千总怎么可能率领登莱大军北上勤王,是不是搞错了呀?

再说了,他那么年轻又没有战争经验,这不是开玩笑嘛。

更有那些卫所指挥使撇撇嘴不屑,不过是有个总兵的好爹而已,那个纨绔子会领兵打仗吗?

战争可不是经商赚钱,是生死较量,一个从没有经过战争的年轻娃娃率领数千士兵上战场,这玩笑开大了吧。

当然,这也只是他们心里吐槽,不会说在明处。

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内情,也绝非沈括利用手中权利推自己儿子率兵勤王,而是沈度凭一己之力争取到勤王大军指挥。

与那些不知情的人恰好相反,还真有人看好沈度。

登州知府董知章对儿子董博文说:“最近沈度所作所为你也有所耳闻,涉足商业短短几个月时间赚了好大一笔财富,率领旗下千所勤奋操练,整肃军队,一改往日大明军队颓废,足以看出此子不寻常。虽说我儿走的是科举之路,毕竟还没有登科,再看看原来一起玩的那帮小子,哪一个比得了?登莱官场这些老官吏毕竟上了年纪,多年未经沙场,沈家儿子年少有为,既然愿意主动请缨,我等倒是乐见其成。”

有关沈度斩杀巡抚曾华龙这件事情,董知府还真不方便与之说实情。

毕竟事关重大,要等到勤王大军出征之后,官方正式文本上报朝廷才好透露出来。

人是沈度杀的,难道在场的官僚就没有一点干系吗?

如果朝廷追究下来,或多或少都有份。

但是,勤王之举是执行皇帝诏令,是将功赎罪之举。

朝廷或许因此而不追究登莱官场一众责任。

至于沈度,毕竟斩杀朝廷命官,哪怕理由充分,也有过分之嫌。

运气好的话,此次北上京师勤王立下大功,皇帝一高兴免除了罪责也是有的。

“倒也是啊,上一次聚会儿子就感觉沈度跟变了个人似得,不再像以前那般无脑。难道这就算是开窍了?”

都是一起长大的孩童,沈度身上发生的变化当然非常清晰。

董博文又是有脑子的文人,要比其他小伙伴看得清楚。

董知章笑道:“是不是开窍为父不清楚,这小子做事果断,有股子狠劲,确实适合领兵打仗。如果运势好的话,那小子还真能混出个人样来。”

毕竟沈度没有对外领兵打过仗,说话还算有所保留,所以才加了个运势好的前缀。

如果运势不好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此子做事风格以及胆魄,确实非同寻常。

若是在乱世必定是一方枭雄人物。

对于他们这些老官僚来说,以下犯上杀巡抚曾华龙,当然不可接受。

但是沈度杀人也不是没有理由,曾华龙隐瞒皇帝诏令确实犯了杀头大罪,大义在沈度一边,别人也无话可说。

重要的是当时的场景,谁都不敢多嘴,害怕成为下一个掉脑袋的倒霉蛋。

登莱举兵北上京师勤王,说到底是一个补救措施,对所有人都有益处。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现在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上次沈度提了一句,这件事情似乎也不是信口开河,目前这局势也不知道乱到何时,影响科举是大概率事件,估计要往后拖一拖。从这件事情上看,沈度的脑瓜与常人不一样。当然,也可能是歪打正着。”

这话沈度的确说过,但没有人相信。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怪怪的感觉,似乎有点神奇。

“嗯,这也是为父看好沈度的原因,他对事物的看法远非一名十八岁年轻人可比的。唯一不足的是,沈度没有战场经验,所率领的军队士兵也大多没有经历战争,遇到强军很难扛得住打击。”

董知章毕竟是知府,看问题很透彻。

拉起一支军队不是多大难事,这还是登莱没有放开手在民间招兵。

如果需要的话,扩充几万、十几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

问题在于,战争不是说谁的军队数量多谁就战而不胜。

“所以说,此次北上勤王还是有相当大的风险,否则为父不介意你随军历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