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西江经济带“长寿之乡”康养文化资源研究
- 李天雪 唐织辉
- 4417字
- 2025-04-03 17:45:33
前言
目前,学界关于康养文化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本书认为,所谓康养文化指的是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文化资源的总和。
康养是人类共同的愿景和持久的追求。长久以来,国人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来实现康养的目标,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从而积累下许多有益的康养文化。这些康养文化不仅惠及古人,而且历久弥新。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希望过上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普遍追求,康养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开展调研工作,本书收集了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学界关于我国康养文化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初步梳理。
根据研究成果的数量,我们可将近二十年来学术上对康养文化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2005年,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康养文化的研究仍比较少。2000年,李绪元和朱凤亭在《台声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弘扬国粹,携手养生——南京海峡两岸新世纪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让养生文化造福两岸同胞”的口号,也意在让两岸学者形成这样的共识,为以健康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2004年,高明和邱保国在《中州古今》上发表了题为《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的文章,在文中,邱保国提出了中国养生文化的六个原则,对现代人的文化养生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2006~2009年,在这一阶段,学界对于康养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不少关于康养旅游的报道,2006年谭西和李小洛在《安康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的文章,文中提到要以健康养生为卖点,努力将安康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安康成为国内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目的地,使旅游产业成为安康的支柱产业。2008年,冯新生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题为《健康养生游时下正流行》的文章,文中提到现在人们增强了健康理念,越来越重视生态养生之旅。2009年,王赵在《今日海南》上发表了题为《国际旅游岛海南要开好健康旅游这个方子》的文章,为海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第三个阶段是2010~2014年,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中国知网上,以“康养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这一时期的检索文献数量相比前几年有了不小提高。2011年,冯恩平在《福建茶叶》上发表了题为《芳茗宏草白茶,健康养生专家》的文章,文中阐述了科学饮茶对健康养生的重要性,也提到了科学饮茶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障身心健康都有益处。2014年,叶小平在《宜春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发展养生产业,打造养生城市》的文章,文中提到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催生了人们对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巨大需求,健康养生成为当今乃至未来生机无限的朝阳产业,这也是有关打造康养产业的一些思考。
第四个阶段是2015~2017年,在这一阶段,以康养文化为主题的文献资料显著增加,同时,对康养文化的研究也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注重与时代发展热点相结合。例如,2015年,宁泽璞、刘东亮等在《湖南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基于SWOT-PEST分析的湖南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章,其中运用SWOT-PEST分析法对湖南省健康养生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全省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等提出了建议。2016年,黄慧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沿海康养旅游产业研究》的文章,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指出当前中国的沿海城市在康养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还缺乏比较具体的思路,在发展上还没有面向世界,应该从结构优化、特色打造等思路入手,真正推动沿海康养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在研究视野上,相关的成果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在宏观研究方面有汪枭枭、王小婷和张恒在《当代贵州》上发表的《打好康养牌,做全域旅游大文章》,该篇文章就是从全局考虑,采用宏观的研究视野,指出康养与文化、体育、商业等深度融合,让以往单一的观光旅游变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绿色体验,不断满足不同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张霄的《康养产业:全民关注的新兴产业》,结合了我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会成为备受国民关注的新兴产业。此外,高世春所写的《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潜力优势及其路径》,以发展的眼光,探讨了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潜力优势及其实施路径。以上列举的文章都是采用宏观的研究视野对康养文化进行研究,有关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在此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其中的三篇。
相对而言,微观的研究数量更多。例如,干永和的学位论文《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就是采用了微观的研究视野,基于消费者偏好这一角度,立足于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梳理了当前中医药康养旅游所能提供的主流产品和服务,探讨了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策略。李滨在《新西部》上发表的《打造万源县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的思考》,是基于四川万源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所进行的一些思考,这也是在以小见大,是典型的微观研究视野案例。还有巴全东在《新丝路》上发表的《区域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以徐州彭祖健康养生文化传播为例》,也是采用微观研究视野的一篇文章,文中以徐州彭祖健康养生文化传播为例,探讨了区域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也为徐州健康养生产业拓展空间,走出徐州、影响全国提供了充分的产业想象。
在研究地域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对象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研究四川、贵州、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资料都有。例如张厚美所写的《广元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市》,针对四川省广元市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市这一举措,发表了一些实用的见解。黄岚所写的《贵州着力发展养生产业》,指出了贵州省依托绝佳气候资源、优良空气质量、纯净山水文化、绿色生态保健食品等资源优势,将着力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健康养生业态。陈亚云、谢冬明所写的《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刍议》,主要论述了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剖析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林业与生态》期刊上的《寧靜之乡 康养之地——湖南青羊湖国有林场》一文,提出了建设秀美湖南青羊湖国有林场的目标,并主张培育森林康养的新业态。邓金春所写的《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研究》一文,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上简单列举了四川、贵州、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有关康养文化的文章,除了上述各地,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南、东部等地区均有叙述康养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
针对康养文化,从地域上看,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虽然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但是研究的对象多是一个地级市或是一个小县城,大范围地跨地域调查仍然很少。类似于《打造万源县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的思考》这样针对一个小地方的资料有很多,但是像《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刍议》针对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甚至是大范围的跨地域研究的资料却还很少。
就研究主题而言,近二十年来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康养旅游。
近二十年的康养文化文献资料有很多,其研究的主题也多种多样,康养旅游是其中之一。旅游是最能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人们外出旅游需求增加的大背景下,发展康养旅游成为很多地方的常规选项。以康养旅游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丛丽和张玉钧在《旅游学刊》上发表了题为《对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研究的思考》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森林康养是近年来国际非常流行的一种健康体验模式,集林业、医疗、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于一体,森林康养不仅在林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成为国民共享的一种生态福利。森林环境可以减轻压力,产生放松身心的效果。曲宏梅在探讨如何让康体养生游催热旅游发展这一问题时,提到健康养生游是当今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可以通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动健康养生游的发展,使健康养生游成为各年龄阶层旅游者的时尚选择。现在学界对于康养旅游的探讨有很多,其中探讨如何让康养旅游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或是让康养旅游成为一个地区发展名片的占据了其中的主流。总的来说,目前的康养旅游与森林等自然因素相结合的有很多,而与民族文化因素相联系的却很少。
第二,医药康养文化。
现实生活中,生病了再考虑治病的观念深入人心。“治未病”的理念鲜有提及,“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医学思想,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健康养生越来越被重视,“治未病”理念才是健康养生文化的灵魂。钟璐、毛德文等人发表的《“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一文,就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思想,从提高群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方位认识、培养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人才队伍、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要求,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栗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应共建共享的观点,他认为通过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倡导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从源头降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
第三,康养产业。
健康养生产业,是指为人类生命从孕育到生长直至养老送终全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利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重点是预防和治病,防患于未然,是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属于养老服务业范畴,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高世春针对本溪市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潜力优势及其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并指出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势在必行。厉秀珍通过比对近二十年的健康养生休闲产业数据,认为健康养生时代已经来临。龙强所写的《江西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一文指出了江西健康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要借鉴国内各省健康产业建设的经验,积极推进江西健康产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以上所提到的内容,都说明了康养产业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主题之一,虽然这样的研究还不多,但是相信在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以康养产业作为主题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有关我国康养文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说明研究康养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蕴;二是相关的研究多采用微观视野,不过区域康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样值得去挖掘;三是康养文化研究始终坚持“利用”导向,利用的领域越广,开发的程度越深,需要的文化资源也就越多。以上三点进一步夯实了本课题开展的基础。